內容摘要: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和保持學生較濃的學習興趣,應該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條件,讓課堂充滿樂趣;師生共建凸現學生地位,分享學習樂趣;開展課外活動,保持學習興趣等。
關 鍵 詞: 小學生 英語 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 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并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完成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任務,我有了實踐中的幾點感悟。一、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是特殊的群體,有著愛說愛鬧的孩子氣,他們無所顧忌、敢想敢說、好動,求新求異的愿望強烈。因此,我們必須因勢利導,不要為了盲目追求課堂紀律而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課時,教師盡可能多地用抑揚頓挫、語調豐富、風趣幽默、充滿誘因或懸念的語言,并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生們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自然就敢用英語大膽發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學習英語和施展能力的興趣。牛津小學英語這套教材與學生熟悉的生活連接非常緊密,因此我們可以適當地把教室變成他們的活動場所,讓他們自由地施展個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習內驅力自然逐步增強。如我在教授靈通英語中的一個環節,教授詞組“go to the bedroom, go to the living room, go to the bathroom, go to the kitchen”,我把圖片放在了教室的四個角上,然后通過手勢的指向,請孩子們快速說出教師所指的房間名稱,配上動作節奏,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利用上課的前十來分鐘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Free Talk)。比如唱一些英語歌曲,開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或者開展一些針對課文內容的話題演講等有趣的復習知識型的游戲,脫口秀,活躍課前氣氛,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二、創設教學條件,讓課堂充滿樂趣 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與教師的教授知識,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的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于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于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呈現語言材料前,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再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
人總是通過感官獲取各種信息來感知周圍世界的存在,所以視覺在學習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教學過程中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單詞卡片、頭飾、圖片 等,在教每一個新單詞學生都能親眼看見,這樣也不需要花時間去解釋含義,也能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如:我在教動物單詞時,和學生一起動手做小動物的頭飾,并讓學生模仿小動物的動作,比一比誰是模仿秀中的冠軍。孩子們都雀躍起來,模仿得非常好,課堂的氣氛也相當活躍。最后帶著大家一起聽聽聲音,猜猜這些都是什么動物,然后復現一下,邊復現邊做動作,幫助加深記憶。
在教“Do you like hamburger?”這一內容時,我運用實物展示、課件輔助教學的辦法,讓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食物進行操練,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如:《靈通少兒英語》這套教材的內容編排非常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但是針對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在課外學生也沒有聽、說的機會,我就多給學生提供“習得”的機會,并非讓他們有意識地學習,而是一種“無意識、無壓力、無包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益 ,這就需要打破課堂常規,不限于傳統課堂上的知識傳授,在課堂上創造真實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習得語言。其中有這樣一篇課文“Sorry. That’s OK.” “Are you ready? Yes.” 這組對話時,我利用小學生喜歡玩的特點,上課拿出幾個海濱球,告訴大家這節課老師想帶你們一起玩球,學生都跳躍起來,非常高興。然后我請一位學生到前面,我笑著問:“Are you ready?”而且從表情、神態中盡量流露出含義,但不講出來。提示學生可以回答:“ Yes or No.”然后把球拋給他,故意拋得太高,讓他接不到,我很悲傷地說:“Sorry.”引 導他說:“That’s OK.”隨著活動繼續開展,同樣的語言用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學生在反 復感受語言的過程中,已不經意地領悟出這段對話的具體含義。再請一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 代替老師的角色,然后不斷換人,這樣全班就在玩球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這組對話。是學生樂于去學習,有完成了教學任務。
英語歌曲教學是小學生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唱歌可以引出課文話題和背景知識,突破課文的重難點內容,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習變得輕松和愉快。有時候碰到有的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但是我一放出歌曲來,學生馬上就跟著搖頭晃腦,坐動作。如教學“Color Song(顏色歌)”時,我用水彩筆、水粉顏料、毛筆、鉛畫紙和顏色的單詞卡片等為輔助教具,分四個步驟進行教學。第一,學生看、聽、跟唱VCD “顏色歌” 兩遍。第二,開展小組比賽活動,學生聽錄音認出、說出顏色單詞。第三,學生邊聽和唱邊拿出水彩筆,即聽、唱、認同時進行;然后,學生按歌里的顏色順序分別用水粉毛筆和水彩筆畫出兩道美麗的彩虹,引出課題“Let’ paint /draw.”,突破了教學難點“paint” 與“draw”的用詞區別。第四,用不同的顏色筆我邊唱邊畫了七朵花和一個小丑,把歌詞里“I can see a rainbow.” 唱成“I can paint/draw flowers/a clown.”。在示范和啟發下,學生開始創造性的邊唱邊畫活動,我把學生中好的圖畫放在投影上,畫著什么就改唱什么歌詞,對那些沒能完成畫畫的學生,下課后再做完。在“整體語言教學”理念指導下,歌曲教學不僅是一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活動課,而且是一堂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活動課。總之,歌曲教學活動是趣味性很強的一種教學手段,可以根據歌詞的意思以及樂曲的旋律編些動作,甚至讓學生自編動作,邊唱邊舞,全身心整個“動”起來,增加了趣味性和理解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迎著21世紀的曙光,我們進入了數字化信息時代。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由開始時的在優質課、示范課上的“表演”,正式向課堂教學邁進,尤其是向英語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教師可用從網上下載的聽說讀寫的英語材料、采用自制課件來進行教學,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英語課堂上和諧高效的教學氛圍的創設,學生主體性的更大發揮,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口腦并用中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終極目標---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現代英語課堂上得以體現,文化背景知識得到更深層次的滲透。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任務型教學法,更能增強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三、師生共建凸現學生地位,分享學習樂趣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小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母語習得研究及外語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 “我們該教些什么”,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 。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干什么”,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恰如布魯納所說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因此我們應多為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著老師走.例如,在教授“Ask the way”一內容時,我避開了傳統的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講解式,而采用多媒體呈現迷路、問路的幾個現場情景,然后提出問題:假設是你,將如何進行問路、指路?學生分小組討論(Group-work),接著每組向全班匯報,匯集各組方式后,再與教材中學生們的方法作比較。在學會技能之后,還讓學生聯系本校、本地區的具體地理情況,自編自演問路的情景。在教學中,學生非常積極,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還有的“Ask the W.C.”,氣氛特別活躍。這樣一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幫助他們跳出了被動灌輸的困境,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教學時,我們不妨進行一番 “換位思考”。把學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學生很自然地用英語思考、很積極地進行英語語言輸出,相對傳統的灌輸式、封閉式教學方法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想而知。例如在教“Planning for May Day”一內容中,文中是兩個同學的對話,我把這兩個孩子的話分別錄了兩盤磁帶,要求孩子們聽其中一個學生的話,然后試著把它們記住,然后和錄音中另一位孩子對話,學生就覺得好像自己在打電話一樣,然后再試圖記住另一個孩子的對話,孩子們分角色來表演,孩子們非常主動積極,完全投入到了學習當中去了。 對于小學生來說,批評是一種阻礙其發展的因素。孩子一旦受到了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在這方面不行,對這門學科產生恐懼感,也就不會積極參于課堂的教學活動,所以從小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要設法消除孩子生理、心理障礙。俗話說:“自己是最大的敵人。”只有戰勝自己,才能獲得勝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鼓勵性的話語對于小學生來說 很重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培養孩子對英語的自信心,這樣他們才有 信心繼續學下去。如:在二〈7〉班復習單詞時,我請了一位上課很少發言的同學,他非常緊張,不敢回答。我一直用信任的眼光看著他,拍拍他的肩膀并對他說:“I believe you.”(我相信你。)遇到他回答不上來的,我就請其他同學幫忙,發揚友愛互助的精神,這樣也打破了孩 子回答不上來的尷尬局面,之后同學們都以熱烈的掌聲鼓勵他,此后,每節課他都積極發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還為學生準備了各種精美的獎品,滿足小學生成就感,鼓勵他們努力學習英語。 四、開展課外活動,保持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給學生更多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多種難易適度的課外活動。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使學生認識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增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長久保持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以經常性地編輯英語學習園地或辦英語壁報,解決疑難問題、分析常見錯誤、辨析詞語用法、英美風情知識講座等,還可適當刊登一些游戲方法、英語小詩歌、謎語、典故、趣聞、學生日記等;可以成立英語課外活動小組,開展學習課外材料、演唱英語歌曲、表演英語會話或短劇等小組活動;結合實際地組織英語競賽,如:英文書寫競賽、朗誦比賽、單詞聽寫競賽、單詞接龍比賽、智力比賽等。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互相幫助,互相感染,進而共同提高水平,長久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 總之,任何知識的汲取都少不了學生的興趣作為原動力。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如果失去了興趣還能如何培養交際能力。所以,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的讓學生變成我要學,而非要我學,讓孩子享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參考文獻[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3] 陳家麟:《學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