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隨班就讀”的幾點思考
“隨班就讀”一詞提出已經(jīng)十五年了。十五年來,社會各界人士基本對這一提法持肯定態(tài)度,而且孜孜以求地探討、解決“隨班就讀”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操作。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不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從心,教育效果甚微,并提出不少具有建設性的質疑,如梅芙生老師在《對我國聾人語言教學法的沉思》一文中質疑道:“不能把聾啞人送到普通學校去,說成是‘回歸主流’。不要漠視聾啞教育的特殊性,從一種極端走到另一種極端!駝t,將給聾啞教育帶來極大危害,讓聾啞人吃大虧! 筆者帶著對“隨班就讀”的疑惑拜讀了許多專家學者在此問題上的高見,其中有陳云英主編的《中國一體化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柳樹森編著的《全納性教育》等大量有關這方面的文章。綜觀這些文本信息,筆者發(fā)現(xiàn):第一,各位專家都把“隨班就讀”作為安置殘疾兒童的主體,作為特殊教育發(fā)展的主體;第二,各位專家都對“隨班就讀”的可操作性及其對策提出了論證,并有實驗報告證明:“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在社會能力和學業(yè)成績上明顯優(yōu)于特教班的殘疾兒童”;第三,各位專家都認為“隨班就讀”是一種理念:它不僅要求普通學校要能夠接納殘疾兒童并有能力為之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務,更強調從全體兒童的角度出發(fā),要求學校中的每一位教師對其所有學生的發(fā)展與提高負責。然而,很多有良知的一線教師都知道:“隨班就讀,即隨班混讀也”。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因為“隨班”好比畫鬼,這個東西誰也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怎樣畫它都行,畫得都像“鬼”,而且很容易畫。筆者在這里可以斗膽地說,現(xiàn)在還沒有一位專家或者一線教師能勇敢站出來請眾生觀賞其“隨班就讀”的實際操作過程。不過,“紙上談兵”大家都行。由此看來,我們實在有必要對“隨班就讀”作認真地實事求是地思考。 下面,筆者就對“隨班就讀”中的某些提法提出自己還不成熟的一些見解,懇求同行們提出商榷。 其一,把“隨班就讀”作為安置殘疾兒童的主體的提法是不科學的。 追溯歷史,我們都還記憶猶新。最初,“隨班就讀”一詞的提出是針對廣大殘疾兒童入學難的問題提出的。從當時的主客觀因素來說,這是好事。但是,因為我國經(jīng)濟不夠發(fā)達,辦學物質條件短期內不可能大規(guī)模得到根本改善,要解決廣大殘疾兒童入學難的問題,只能改變單一地辦特殊教育學校的方式,實行“隨班就讀”政策。然而,任何事物總是在變化中發(fā)展。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發(fā)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西部開發(fā)不斷深入、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趨向平衡、經(jīng)濟實力日益雄厚、各種需求應運而生,那種以安置為目的的教育已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殘疾兒童的深層縱向發(fā)展——成才。最近,殘疾人犯罪率的不斷增長,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與當前殘疾人所受教育的體制——“隨班就讀”分不開的。所以,如果把“隨班就讀”長期作為安置殘疾兒童教育的主體,那么,這顯然是違反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的。 從“教育機會均等”和“人”的角度來說,“安置”這個詞,我們從字面上稍加琢磨,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對殘疾兒童的不尊重。這個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主宰的世界,同在一片藍天下,殘疾兒童接受教育是合情合理的,為什么要給殘疾兒童貼上“安置”的標簽?假如,給殘疾兒童貼上“安置”的標簽,就會體現(xiàn)了我們正常人的人道,那么,這正體現(xiàn)了我們正常人的不人道。因為,接受教育本身對殘疾人來說是“應該享有”和“不容侵犯的”,根本談不上什么安置。 其二,把“隨班就讀”定位為特殊教育發(fā)展的主體是值得商榷的。 雖然筆者贊同“‘隨班就讀’不等于取消或徹底否定特殊教育學校”的提法,但是筆者心里盤算著一筆經(jīng)濟帳:如果“隨班就讀”切實能使殘疾兒童受到符合其身心發(fā)展所需要的教育,那么,特殊教育學校就沒有必要再存在。因為,“隨班就讀”不僅取得了特殊教育學校的效果,并且高于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效果,而且它投資少。那么,誰還愿意花大血本投資效率相對低下的特殊教育學校,除非是傻子,才肯做這種賠本生意!再說,如果“‘隨班就讀’不等于取消或徹底否定特殊教育學校”,那么,“隨班就讀”是不僅具備所有特殊教育學校的功能,而且還超越特殊教育學校的功能。這不是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功能的一種泛化和弱化嗎? 綜上所述,如果把“隨班就讀”定位為特殊教育發(fā)展的主體,只能是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功能的泛化,只能是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功能的弱化。 其三,“隨班就讀”能否根本上滿足殘疾兒童的特殊需要,切實達到發(fā)展殘疾兒童的素質也是值得商榷的。 教育是“以人為本”。即通過教育最大限度地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不僅賦予學生廣博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他們真、善、美的心靈,使之自我設計、自我實現(xiàn)、自我超越。正如孫中山所說:“教育是人的建設”。 殘疾兒童是一群特殊的群體。所謂特殊,就是殘疾兒童在智力、社會背景、情感和生理等各方面和健全兒童相比較存在特殊。特殊教育正是針對殘疾兒童的特殊而創(chuàng)設一般或特殊空間,再利用一般或特殊手段和方法,以滿足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為目的的特殊教育形式的教育。筆者認為,對殘疾兒童而言,不僅需要進入特殊教育學校接受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接受“以滿足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為目的的特殊形式的教育”!半S班就讀”作為一種理念,這本身是一種教育思想的進步,但是現(xiàn)階段我國普通教育能否對殘疾兒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務,并且學校中的每一位教師能否對殘疾兒童的發(fā)展和提高做出負責,能否切實“滿足其身心健康發(fā)展”這就值得質疑!因為,“特殊需要教育要求普通學校來一次重大的改革!倍F(xiàn)階段我國還沒有制定出一套客觀、科學的教育評價標準,要讓普通學校來為特殊需要教育做一場重大改革那是不可能的。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一直把學校的升學率納入政府的“政績”范疇,一方面政府受制于社會,反過來政府又施壓于學校,評價一個學校的優(yōu)劣,首先就看升學率,由此導致整個教育環(huán)節(jié)都出了偏差。從政府對學校的評價,一直延伸到學校對教師、教師對學生……試問: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把財力、物力、人力、精力投資在殘疾兒童身上?然而,特殊教育學校由于不受教育評價體系的制約,能夠有效地針對殘疾兒童的特殊,“以滿足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為目的”竭盡全力地把財力、物力、人力、精力投資在殘疾兒童身上。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特殊教育學校對殘疾兒童的教育會產(chǎn)生某些弊端,但是這些弊端不但遠遠小于“隨班就讀”中出現(xiàn)的弊端,而且這些弊端是有辦法改進和改革的。 隨班就讀,是對智力殘疾兒童進行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是我們目前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這部分學生在學校中的情況如何呢?最近我對他們的學習、活動以及情感表現(xiàn)作了一些小小的調查,得到了一些感性材料。在此作一個簡單的分析,以利于進一步搞好隨班就讀這種特教形式。 我主要按學習、活動和情感三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對象分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形式主要是談話和問卷的調查。現(xiàn)對調查結果進行陳述和簡單分析。 一、學習表現(xiàn) 隨班就讀學生有較好的學習興趣。絕大多數(shù)隨班就讀學生上課能認真聽講,且能聽懂老師講課的部分內容。一半的學生表示對學校讀書感興趣,六分之一的學生能聽懂老師講課的內容,一半以上學生表示有時能聽懂。 至于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xiàn),情況不盡令人滿意。絕大部分學生只是有時做作業(yè),三分之一學生甚至表示從不做作業(yè);在課堂發(fā)言方面,絕大部分學生表示從不舉手,極少數(shù)學生偶爾舉手發(fā)言;考試成績,只有一小部分有時及格,其余從未及格過。這其中既有學生智力上的原因,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學習上跟不上其他同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隨班就讀學生特點。譬如,上課提問、作業(yè)布置因人而宜,考試不使用同一張試卷。 再從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的評價來看,基本上每個教師都反映自己班中的隨班就讀學生學習表現(xiàn)差,作業(yè)不能完成,最基本的作業(yè)也不會做,記憶力差,等等。他們沒有看到這部分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興趣,智力水平也有差異。這對部分學生的要求也沒有做到適度,或者等同于其他學生,或者干脆放任不管。 二、活動表現(xiàn) 對隨班就讀學生在課余和家里活動情況的調查表明:智力殘疾學生有與他人交往的欲望,但經(jīng)常受到別人的欺負,因此交往受挫,沒有活動伙伴,交往能力和交往成就較差。 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活動表現(xiàn)評價也反映了這個事實。教師反映一部分同學能與其他學生和睦相處,但活動能力較差,積極性也不高;另一部分學生有能力與其他學生和睦相處,經(jīng)常做出一些對抗性的行為,或者無故打鬧同學。另外,教師反映這部分同學與同齡人交往不多,但與低年級學生交往較多。 從隨班就讀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的活動情況來看,因受智力影響,這類學生活動能力較差,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交往范圍不廣。這表明在這方面還需加強對他們的指導,并教育其他學生主動團結這類學生,以利于他們在活動中活躍身心,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交往能力和健康、的交往心理。 三、情感表現(xiàn) 總體來說,這類學生情感表現(xiàn)比較外露,情緒轉化比較快,碰到高興或傷心事,會很快忘記。但由于教師對他們了解不夠深入,關心不夠,因此,不太注意他們的情感活動,也無從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四、家長和教師對他們的態(tài)度 家長對這部分學生的態(tài)度比較一致。大部分家長對他們的學習情況不關心或很少關心。家長對他們到校學習不寄于任何希望,只不過在盡家長的義務和責任,但總體上還是對這部分學生給予了愛,對他們歧視的現(xiàn)象比較少。 教師對這部分學生除了在課外適當利用時間進行補習外,在課堂上關心不夠。大部分學生反映教師上課很少或從不要他們舉手問答問題,對他們也很少表揚或者批評。 隨班就讀這種特教形式,是對智力殘疾兒童進行教育的比較切實可行的教學辦法。一方面,智力殘疾兒童對到校學習有較強的興趣,也有與同齡兒童一起活動、交往的愿望;另一方面,廣大家長也比較樂意接受這種教學形式。但是通過調查研究,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得到了一些啟示。 一、家長、學校、教師要重視對智力殘疾兒童教育 從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家長對這類學生一般滿足于在生活上關心他們,送他們到校讀書是出于責任和輿論。因此,對他們學習情況關注較少;而學校因為上面缺少對這類學生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也很難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明確要求。由于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的原因,教師對這類學生的關心和負責程度,全憑教師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有的教師比較認真負責,有的則關心不夠甚至從不關心。因此,加強對家長的教育,明確制定對這類學生的管理辦法,從而提高學校和教師的責任感,是當前提高隨班就讀質量的緊迫任務。 二、大力開展對隨斑就讀的教育科研活動 隨班就讀有它的優(yōu)越性,但也有它的不足,特別是目前的隨班就讀基本上屬于智殘兒童寄讀于普通班,因此,我們首先要研究如何在普通教學中體現(xiàn)隨班就讀的特殊性,制定出有效的可行的組織形式,以提高隨班就讀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忽視對智力殘疾兒童的照顧,使這類學生基撇處于旁觀者的狀態(tài)。如何制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如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何為他們設計難度適宜的作業(yè),考試時如何做到因人出卷,因人閱卷,使他們通過努力也能及格甚至優(yōu)秀,以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這些都是我們值得研究的課題。 對隨班就讀學生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智力殘疾兒童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比學習文化知識更重要,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他們今后能否適應社會生活,能否生存。通過活動、游戲,不僅能培養(yǎng)他們的交往能力,還能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良好的情操,是提高這類學生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徑。 對智力殘疾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應引起足夠重視。這類學生由于學習、交往中的困難和受挫,心理表現(xiàn)普遍存在較嚴重的問題。他們或者行為過激,或者自我壓抑、退縮,或者興趣減退甚至淡漠。能否由班主任或者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教師對他們進行經(jīng)常的,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研究探討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如發(fā)現(xiàn)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lián)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ǎng)(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wǎng)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