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深入 【摘要】自素質教育被國家列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之后,如何實施素質教育也就成為教育界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各個學科的差異性決定了素質教育在不同學科會有不同的開展方式,語文教學時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因此,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關鍵 【關鍵詞】素質教育 目標 落實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逐步推行素質教育,這是一項以提高教學綜合素質為宗旨的教學改革實踐。 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改革,已在全國搞得轟轟烈烈,執教者都對此有了不同程度的探討和改革,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各種媒體也十分關注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動態。執教者對新課程理念的體會和落實因人而異,步子和程度也各有不同。那么,語文課改,改什么?這是很多老師經常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根據新課程方案,我們一個普通的執教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洗腦,改觀念、改教法、改地位,就是要改變我們過去那種以老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學不放心,一堂課由老師一個人講,老師處在絕對的霸主地位。教學方法也很簡單,實行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致使課堂死氣沉沉,沒有活力。 過去我們只強調理性的東西,對人文的東西不重視,現在要把人文的一些東西落實在語文教學中去。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圍繞著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充分活動起來,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教師在課堂上要民主一點,不要獨霸課堂,要充分體現“三主”精神——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法新理念。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落實這三個目標呢?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落實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只顧傳授知識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是學生畢業步入社會之后的事業基礎,這必須在學校就要開始培養、特別是獲取新知的能力、與人協調的能力、工作實踐的能力等。我們原來的應試教育就過多的注重學生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割裂開來,那樣培養出來的只能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能說能做的人才。所以,我們應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起來,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完成的第一個目標。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到底要落實那些能力目標呢?我認為,“讀、寫、說”的能力都應該培養。讀,即訓練學生的朗讀,從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寫,就是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課堂作文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說,就是通過課堂發言、討論等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另外,學生的處世、應變、協調能力等也應該在語文課上得到培養。這些能力的培養,老師都應該把它們納入課堂教學計劃中去。 二、情感與價值目標的落實 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情感目標的落實。怎樣去落實情感目標呢?我認為,就是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如,作品中人物之間的情感、作者傾注在文中的情感、以及老師傾注在課堂上的情感等,都是我們培養學生情感的因素,都應該好好的利用,使之成為培養學生良好情感品質的有效方法。有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比較注重語言形式、語法修辭和深刻含義的引領分析,而輕視了對文中情感的引導體驗,把學生引領在對語言修辭的研究上去折騰來折騰去,這是不全面的教學,是沒有落實好情感目標的教學,是不合格的教學。 三、過程和方法目標的落實 首先,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這是一個雙邊活動的過程,不能由哪一方把這一過程全部占有。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師生雙方都活動起來,形成互動的態勢,這樣的課堂,才會是有生氣的課堂,才會是生動的課堂,才會是有效果的課堂。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做一個編導者,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并主動參與到老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來,成為學習的主體者、主動者,而不是被動、旁觀者。我們中國人比較重視結果,“不管白貓黑貓,咬到耗子就是好貓”的“貓論”就是重視結果的體現;而西方人卻比較注重過程,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實踐過程。 其次,教學方法,應該是教和學的方法。方法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它在效果的優劣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早已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和學生們的要求了。教師教法的選擇,要適應學生的學法。新課標要求學生的學法要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特點,要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和主體地位。根據新課標的這一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就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要設計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過程來。沒有這個過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不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的。簡而言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的活動起來。但在學生的充分活動中,老師也要注意控制好課堂,不能讓課堂失控,一切活動都要在老師的掌控之中進行。另外,老師還要教給學生以獲取新知識的方法。不管知識多么淵博的老師,他的知識都還是很有限的,僅靠老師教給的知識,今后進入社會是不夠用的,所以,老師必須教給學生學習新知識、練就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才行。古人云:“授以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授以之魚”,只能解決眼前的溫飽問題,“授之以漁”,卻能解決今后長時間的溫飽問題。“授以之魚”,也就是交給了學生獲取新知的技能和方法,學生就可以終身受益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使學生在校園、在走廊、在教室,都置身于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環境之中;教師在課上要營造融洽的學習語文的氛圍,寬松,愉悅,師生之間極具親和力,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可以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不斷地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展示課內學習所得,展示課外學習收獲,肯定每個學生學習的進步,使每個學生特別是使“后進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愉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是最好的動力。”個個都是成功者,個個都企盼獲得更多、更大的成功,還愁學生學不好語文嗎?
教師還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充分發揮組織、引導、指導、輔導的作用。教師的指導,要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歸。要堅決摒棄形形色色的“牽著學生走”的“導”,要目中有學生,目中有學情,要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伙伴、學習方式的前提下來“導”,要順著學生的學,就大家共同關心的“疑”“惑”來“導”。在“導”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習語文的習慣。而這些方法、習慣,不應是教師講出來的,應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一點一點發現的、領悟的、小結的、歸納的。這樣的方法才是活的、管用的方法,這樣的習慣才是對自己有觸動、愿養成的習慣。引導并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并教會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并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引導并激勵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有所發現。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每一節語文課上都要做的十分重要的指導工作。 這三個目標在教學中的落實還要注意它們的融合,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在落實甲目標的時候,如能同時落實乙目標的話,就可以把乙目標也融合進去一并落實。這樣才能收到綜合性的整體效果。 我們立足于教育學的基點,從實際出發,堅持素質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性,可認為“個性”是“社會主義公民基本品質和素養的總和在每一個學生身上不同的優化結構”。其特點為:①“個性”必須首先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品質和素養的總和為前提,它強調的是個性發展的共同性一面;②“個性”也是社會主義公民基本品質和素養的總的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不同結構。這種不同的結構是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的獨特性一面,它是因材施教、個別對待的依據;③我們不僅要承認每個學生應該有不同的素質結構,同時還要使這個結構達到盡可能的合理化。優化結構,這是教育者應盡的責任。總之,把個性最優發展納入素質教育的軌道,這是實現將年輕一代培養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可靠保障。 總之,素質教育是小學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教育的不斷發展使得小學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已是勢在必行。當然,這個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諸多的難題有賴于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去克服,素質教育的實施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體現素質教育【J】.新西部,2006(24). 論小學教學與素質教育[J】.考試周刊,2008(10).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