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在家庭中如何進行品德教育
現代社會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人才,首先是要成為人,即成為符合社會價值取向的“人”,然后才具備“才”。而對個人來說,德育就是學會做人的教育,即學會如何使自己的言行和社會協調、和他人協調,從而使自己獲得社會的承認。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如果在兒童期的早期,不能給予合理的教育,使幼兒養成不良的意識和衛生習慣,那就會給以后的再教育帶來幾倍、幾十倍的困難。”這足以證明兒童早期德育教育的重要。道德、文明、理想、情操,要從小培養,從小塑造。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最直接土壤,父母、家庭環境在幼兒的道德品質形成中有無法估量的意義。家庭可以給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使之順序地、高質量地社會化,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出眾的人才,也可以使人因此追求享樂、不求上進,走上犯罪道路。 一、家庭教育對幼兒道德品質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對幼兒道德認識的作用 道德認識主要是指對事物的是非,行為善惡的評價。掌握是非標準,,劃清善惡界限,才能使孩子知道應該怎樣行動,為什么要這樣行動,從而自覺地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孩子的道德認識是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由零碎到系統地發展起來的。在學齡前期,他們在家庭和社會的生活中,逐漸懂得什么是“乖”,什么是不“乖”,他們從影劇和畫冊的形象中,慢慢的分清了“好人”和“壞人”。這種最初的是非善惡觀,往往離不開具體個別的事物和人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眼界的開闊,他們才可能逐漸形成一系列的抽象的道德認識,例如:無私和自私、文明和野蠻、公正和偏邪、誠實和虛偽、勤勞和懶惰等等。在孩子道德形成的過程中,家長要抓好“曉之以理”,堅持正面教育。 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往往涉及到是非善惡的評價問題,而孩子的道德評價能力最初是在大人的影響下形成的,開始他們常常只是重復父母和教師的看法,以后,才慢慢學會了自己分析。所以,家長對周圍現象的評價,應有堅定的原則性和高度的鮮明性,熱烈地肯定和贊揚屬于“是”和“善”的事物,痛切地否定屬于“非”和“惡”的事物,給孩子打下愛憎分明的烙印。如果家長是非善惡顛倒,就很難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評價。 在周圍人要求一致的環境里,孩子的道德認識就比較容易形成并穩固。但在一個家庭里,不同家庭成員對孩子教養的要求、內容、方式和方法產生差異,態度相反,那么孩子就不知該接受哪個好,往往得不到正確的教育的要求,即使獲得了正確的道德認識,也難以鞏固。 家庭教育對幼兒道德情感培養的作用 道德情感是指人依照一定的道德認識去評定自己的或別人的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情緒體驗,是人對事物愛憎褒貶的態度。孩子的道德情感是伴隨著他們的道德認識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在孩子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道德情感可以促進道德認識見之于行動,而不是把這種認識停留在口頭上。所以,豐富孩子的道德情感是家庭道德品質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孩子往往把父母和周圍的成人為榜樣,把他們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化為自身的品質,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家長要抓好“動之以情”,把正確的道德認識傳授給孩子的同時,要發展他們的道德情感。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家庭中形成良好健康的情感氛圍,實現對孩子的熏陶。家長要用恰當的表揚和批評、獎勵和懲罰等手段,使孩子對正確的行為產生向往、自豪等的內心體驗,對錯誤的道德行為產生厭煩悔恨、羞恥等心理印象。 其次,家長要善于利用具體的道德形象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使孩子產生類似的道德行為。 家庭教育對道德行為的訓練 道德品質如何,不能只聽孩子說,主要是看他的行動。道德行為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指導、推動下,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動。而孩子的道德是從行為反映和表現的。 在孩子道德訓練的過程中,家長要抓好“練之以行”。首先,對孩子的道德行為方式要適當的指導。一般來說,人的道德動機和行為效果是一致的。但由于孩子的年齡小,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往往“好心辦壞事”。這時,家長如果只是簡單地責罵孩子,那么就會傷害他的良好的意愿。所以家長要對孩子的道德行為加以督促和檢查。 家庭教育對道德意志的培養 道德意志是指人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支配自己的行動并克服各種困難的一種頑強的努力。意志與行為緊密相連,離開具體行為,表現不出堅強的意志。但意志不等于行為,它是調節行為的精神力量,使道德行為能夠持之以恒。孩子意志堅強就能夠排除困難,堅持自己的信念。而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難就會半途而廢,成事不足,因此,培養孩子具有堅強的道德意志,是家庭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道德意志培養的過程中,家長要“持之以恒”。首先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道德意志,安排一些困難又需要智謀的情境,給他們以鼓勵和贊揚,激發他們的斗志。其次,要逐漸地使孩子的道德行為形成習慣。長期反復地實踐。 總之,在家庭道德品質的教育過程中,知(道德認識)、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為)、意(道德意志)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缺一不可,不能只抓一項而忽視其他。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抓住品德教育的契機,多種開端 在孩子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有時可以著重與說服,提高孩子的道德認識;有時可以陶冶感情入手;有時可以從指導行動入手,訓練孩子的行為習慣;有時可以著重鍛煉意志,增強孩子自我修養的能力。這些要根據孩子的知、情、意、行的發展來決定孩子。對于年齡小的孩子要少說空洞的大道理,而側重與行為習慣的培養;隨著年齡的增大就需要將一些道理。如果孩子的行為規矩而思想認識不高,就應該注重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如果思想認識清楚而缺乏具體的行為,就應該加強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堅強的意志。對于那些產生了對立情緒的孩子,成人用一般的“講道理”和“定規矩”的方法不管用,這時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溫暖,轉變對孩子生硬的態度,才能有效的進行教育。 教育注意反復抓、抓反復,螺旋式上升 道德品質的教育和知識技能的學習不一樣。它的知、情、意、行的形成過程不向學習知識技能那樣有明顯的 進度。因此,這四個方面應該是同時進行的,雖然在某一階段進行某一方面的教育但只是側重,其他方面也要同時進行。有時孩子雖然懂得了道理,可缺乏親身的感受,行動的決心不大,會出現反復。有時孩子雖然下了決心,可由于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和克服困難的毅力,不能持之以恒,會出現反復。因此就要反復抓,但要對重復出現的教育內容提出進一步要求。 教育中要注意榜樣示范 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英雄模范及孩子身邊的好人好事,往往會獲得孩子的尊敬和模仿的自覺性。這些在孩子道德教育中發揮巨大的力量。家長可以結合他們的事跡加深孩子對他們好的品質的理解,激發孩子學習他們的熱情,將學榜樣同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結合起來,在行動上加以實踐。許多的事實證明,榜樣會影響孩子成為一面“旗幟”。而反面人物,可以作為“反面教材”讓孩子引以為戒。 進行藝術的陶冶 運用形象化的藝術手段來形成人的道德認識,陶冶情感,培養性格,啟發行動,是道德品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家長一定要重視藝術陶冶的手段,家長可以和孩子一同欣賞好的文學作品或有意的電視作品等等,這些都應該成為孩子接受教育的課堂。 注重改造和塑造 向孩子不斷的進行積極因素的教育,鞏固和發揚他們的長處,這屬于塑造性的教育。在家里應該以“塑造“為主,家長要抓好孩子的啟蒙教育,讓孩子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礎把根扎好,在塑造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改造,讓他們從小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克服消極因素。 堅持正面的教育和積極的引導 堅持說服教育,采取正面教育,當孩子作錯了事,父母大聲的呵斥和打罵,在當時好象起到了作用,但這種不講道理的方法,孩子雖然一時屈服,但并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往往會在心上留下創傷從而引起種種變態的行為,如;自卑、愛說假話等等。 堅持正面教育和積極引導時,要注意耐心教育,孩子任何行為的形成,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是一下就能定型的。耐心地、堅持對孩子進行教育工作。 在教育中注意表揚和批評 表揚和批評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使孩子了解自己行為后果及其評價,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因此,獎罰分明,及時的表揚與批評,就在孩子的心理上起到了“及時強化”的作用。家長要善于表揚和批評,不過應當多的使用肯定,因為表揚的效果往往比批評的效果要好。常受指責的孩子更需要表揚。 以表揚為主,并不是不要批評。孩子有了缺點與錯誤,父母的批評往往較容易接受。對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父母更應該及時的批評。表揚也要慎重不可濫用,有時的一般性的成績,父母可以不動聲色,以免使他們養成優越感。這對積極上進的孩子來說,還是個積極因素,體現了一種嚴格要求的精神。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直接土壤、是學習做人的奠基地,在素質教育中,品德教育是基礎,但愿通過努力,今天的孩子能夠適應未來的挑戰,并能成為建設偉大祖國的棟梁之才。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