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家長有效地溝通 ——怎樣與祖輩家長溝通 家園合作是幼兒園一直對園和教師的要求,因為家園合作好了,對于幼兒園和老師的工作的開展就會更順利了。在現代生活中,由于年輕的家長都忙于工作,許多祖輩家長就承擔了接送孩子的任務,成為了教師溝通交流的對象。祖輩家長有著和年輕家長不同的特點:他們更為寵愛孩子,關注瑣碎的生活細節;他們喜歡以經驗代替科學,思想較為保守,不易變通;他們愛叨嘮,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這給家園溝通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很多教師怕與他們溝通。要么采用遷就、順從的辦法,盡量讓他們滿意;要么不認同他們的教育觀念,對他們的要求置之不理。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做法。祖輩的家長雖然有帶過自己的孩子,而且經驗也比較豐富,但大部分的祖輩家長都覺得孫子和自己的兒女不一樣,所以教育的時候通常都會出現溺愛,甚至會責備孩子的父母的教育觀。 一、祖輩家長寵愛孩子,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 我班以前有一個幼兒叫小琪,她很容易生病,因為她的扁桃體偏大,所以就要求喝很多的水。小琪的姥姥很擔心她在幼兒園是否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吃的東西有沒有合她胃口,幼兒園的水夠不夠健康。于是每天早上都要給她帶很多的瓶瓶罐罐,有裝水的,裝飯的保溫瓶,還有裝酸奶的杯子。下午姥姥來接小琪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是檢查她帶的東西有沒有吃完喝完,要是沒有喝完姥姥就會認為我們沒有照顧好小琪。有時下午我們比較忙,要是姥姥來接小琪,只要我們沒有和她交流她就會認為我們老師不關注她的孫女。只要看到我們在跟哪位家長聊天她過后就會問:“某某家長是做什么的?我看你們老師都挺關心他的。”有一次開放課的時候,在游戲的過程中,小琪還沒有被請到結果就有點不開心了。姥姥看到了覺得我們老師不關注小琪,抱起孩子就一邊說我們老師一邊走了。從那以后我們就很小心翼翼地和姥姥相處了不過最后小琪還是轉走了。 其實奶奶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但為什么我和她就溝通不好呢?經過很長時間的反思,并與同事交流,我漸漸總結出自己在與小琪姥姥的溝通中的兩大問題——傲慢與偏見。一方面我覺得姥姥只是在生活上照顧孫子,而且太過于溺愛了,對教育上的事一點都不懂,跟她溝通也沒有用;另一方面,我開始就認定姥姥太過溺愛孩子,內心對她的觀念一點都不認同,也不愿意和她去溝通。因此我始終沒有和姥姥交流關于小琪的教育問題,只是為了和平共處而去遷就她,但這不但沒有使她滿意,反而讓她變本加厲,最終導致誤會加深。 盡管與祖輩家長溝通不容易,但事實上祖輩家長接送孩子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在我們班就占了百分之八十。避免與祖輩家長接觸交流是行不通的,唯一的辦法是正視這一問題并積極面對。自從小琪姥姥的事情以后,我總結出了“堅持原則、以誠相待、一視同仁”的溝通原則。我相信,只要理解祖輩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并注重和家長溝通的藝術,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二、老師要正視祖輩家長對孩子的過度關愛 現在我們班上有個剛轉來的小朋友叫笨笨,體質很弱,經常出汗,沒來我們班上的時候基本是一個學期湊起來也就是上一個月的學,其余的時間都是在家里養病。來到我們班上的時候,一再跟我們老師說:“要給他多換衣服,多換毛巾,還要多喝水。”家訪時外公給我們提出的要求就是:不要讓我們家孫子生病,以前的老師就是很不關心我笨笨,所以都沒怎么去上學,希望你們老師能多關注他。外公說的我都很認真地記錄下來了,也跟外公說我們會關注到沒一個寶寶的。開始外公對我們老師很不信任,他早上做操的時候外公就會看著,看看他有沒有出汗,我們老師有沒有給他及時換衣服。看完了覺得不是很滿意的時候還會跑到教室親自幫笨笨換衣服毛巾,換完了還讓他去喝水,做完這些還不舍得走。戶外活動的時候外公和外婆也會在旁邊看著,有時候還會拿著衣服在操場上等著。每次都很不放心地對我們再三叮囑。這只是其中之一,笨笨還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不喜歡吃肉。只要是看到有肉的菜他都會挑出來或者是整碗飯不吃。每天下午笨笨外公來接他的時候都會問:“今天有沒有換衣服啊,喝了多少水啊,有沒有吃肉!”這些我們老師都跟外公好好地進行溝通了,針對笨笨不吃肉的問題我們向媽媽和外公外婆了解了一些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對笨笨的挑食現象制定了一些目標,從鼓勵他吃一點點肉開始。一個月過后,有一天外公和媽媽一起來接笨笨,媽媽很開心地對我們說:“我們笨笨從上學到現在還沒試過可以把一個月連續上完的,真是太感謝你們了。笨笨喝水也很充足,有一天晚上在家都尿褲子了。”老人說:“你們老師真不簡單,笨笨在家現在都會吃肉了,孩子在這里我們真的很放心。” 當老師積極地正面地去配合祖輩家長的要求時,祖輩家長們也會很配合老師的工作,因為在他們心里會想:老師這樣做也是為了孩子好,大家的想法是一樣的。這樣跟祖輩家長們溝通的時候就不會覺得他們很難溝通了。考慮到祖輩家長的時間比較充裕,我們便熱情地邀請他們參與班級各項活動,如家庭經驗交流會。在交流會上,家長們都會各抒己見,談談他們平時帶孩子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疑惑。通過交流會我們和家長一起總結出一些祖輩家長教育的一些弊端。 三、幫助祖輩家長找出在教育上出現的問題 1、祖輩教養容易重感情輕理智。 過分包辦、溺愛是祖輩教育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孫輩合理與不合理的要求,在祖輩看來都是天真可愛的童真童趣。他們對孫輩寬容有余,約束不足,助長了孫輩的依賴、懶惰、自私、任性。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孫輩,往往不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感受,只求自己快樂;不考慮回報家庭或他人,只顧自己享受。這些性格缺陷會影響人的一生。 2、祖輩教養容易重物質輕精神。一些祖輩常常從補償心理出發,盡量滿足孫輩的吃、穿、用、玩,以彌補困難時期養兒帶女時留下的遺憾和歉疚。對物質欲望的放縱,會使孫輩私欲膨脹、虛榮心強。同時,祖輩給予孫輩精神上的滿足(如引導孫輩求知、探索、熱愛閱讀、關心他人、熱愛自然等)明顯不足。 3、祖輩教養容易重靜輕動。祖輩一是擔心人身安全,怕孩子有個閃失不好向孩子父母交待;二是受舊的教育模式束縛,認為安靜、聽話、整潔才是好孩子,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創造性和拼搏精神;三是老年人精力有限,對體育運動興趣較淡,致使有些孫輩的體能、獨立生活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較弱,競爭心、自信心下降,與同伴交往能力和受挫應變能力不強。 4、祖輩在教育要求上容易與父輩產生矛盾。祖輩在教育要求上容易與父輩產生矛盾。祖輩教養常會在兩代成人間出現“你緊我松、你打我護”的情況,使得教育要求難以實現,彼此威信受到損害。有的孫輩公開宣稱“家里人都怕爺爺,但是爺爺最怕我”。教育要求的不一致,增加了家庭教育的復雜性和困難度,削弱了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有效性,影響了兩代人的共同教育效果。 5、可能造成親子感情隔閡。可是,處于社會變遷中的中國家庭,年輕父母職業選擇機會增大,職業中不確定因素增加,眾多父母必須接受終生教育并以最大的精力投入到職業生涯中,因此,隔代教育是社會的現實。 祖輩家長們也意識到自己的教育觀,對孩子的影響和重要性。于是我們又想了一些適合祖輩家長的教育模式和觀念,要讓祖輩家長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走 進孩子的心理。 四、幫助祖輩家長們用正確的教育觀去教育孩子 1、以民主平等的心態與孩子溝通。 許多老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是長輩,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得聽我的。受這種心態驅使,他們在教育孩子時就把自己擺在了一個不容置疑的權威位置。這樣的教育會有兩種結果:要么孩子逆來順受,做事沒有主見;要么把老人的話當成耳邊風。老人在教養孩子時必須考慮孩子的感受,尊重他們合理的選擇和決定。同時,祖輩應懂得孩子是在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的,認識到“犯錯”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并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來幫助、支持、引導他們。 2、用持續性發展的觀念看待現代教育和孩子發展。祖輩教育屬于啟蒙教育的一種,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烙印。應該培養孩子哪些重要品質、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來培養、如何評價孩子的學習效果等,都值得祖輩深刻思考。祖輩要摒棄“只要成績好,一切都好”的陳舊觀念,重視培養孩子融入社會、發展自我、關心他人的品格和能力。要擴大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到自然和社會中去,去觀察、傾聽、感受,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鼓勵孩子多與同伴交往,讓他們在化解矛盾的過程中學會了解他人,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3、學會學習,與孫輩共同成長。 祖輩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很多,前提在于熱愛學習。熱愛學習,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祖輩應如何學習?首先,應深入了解“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其次,要選擇適宜的學習途徑,如看電視、讀報紙等,可在短時間內接受盡可能多的信息。第三,不要忽略了孩子這個重要的學習對象。多與孩子交流、分享,能獲得從其它途徑得不到的資料,并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由于我們的老人的教育觀改變了,我們老師和他們溝通起來就非常方便了,和老師的合作也越來越默契了。由于有了老人的肯定與支持,班級工作的開展也越來越順利了。無論是祖輩家長還是年輕的家長,都是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做好家園溝通工作關鍵在于教師和家長要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情感橋梁,共同探索家園共育的新視角。祖輩家長雖然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上可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他們也有不可忽視的優勢: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教師交流;他們閱歷豐富,對待孩子要比年輕父母有耐心;有充裕的時間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因此,祖輩家長應該成為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成為家園合作的重要力量。而這一切的起點在于教師對他們的尊重與理解,引導與溝通。
參考文獻 1、《幼兒教育》2008年12月《與家長溝通的技巧》——蔣靜 2、《學前教育》2009年3月《家園合作的現狀》——戈柔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