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真正快樂的數學課——孩子迷戀游戲的啟示 一、引子:是什么在吸引孩子? 孩子迷游戲,可以說是個社會問題,但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得到的啟發會更多。到底游戲有什么魔力吸引著那些孩子,可以丟棄學業,可以廢寢忘食、可以拋開父母師長,躲進網吧成一統? 筆者粗淺地想來,可能是出于以下幾點原因: 自己想玩的------自主 網上的游戲林林總總,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這一刻他們是自己的主人,這就滿足了他們自主的內心需求。 十分有趣的------興趣 游戲的形式多變有趣,人物形象宜人,音樂動感誘人,充斥著感官的刺激,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無意識注意因素,學生覺得好玩,有趣。 不斷挑戰的------自我滿足 最最吸引孩子的恐怕是游戲的積分、過關,這強烈地刺激著他們的成就感。在不斷地挑戰、失敗、再挑戰、成功、狂喜……的循環往復之中,他們品味著現實生活中不太易體驗到的自我挑戰、自我努力后的充溢的自我價值感、自我滿足感。因而在虛擬世界中沉迷不知歸路。 這三個原因可以歸結為一點:就是網絡游戲為他們帶來了某種心理上的快樂,當然,也許只是一種飲鴆止渴的快樂。 二、思考:能否讓數學課也散發出如此的魔力? 且不談網絡游戲的眾多的弊端,從積極的角度審視網絡游戲,它也令我們數學老師思考:能否讓我們的數學課也散發出如此的魔力,讓孩子們快樂地沉醉其中呢?筆者認為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營造氛圍,讓每一個孩子能從數學課中,找到真正的快樂體驗。 三、策略: 改變觀念 改變行為 改變結果 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決定了有什么樣的行為,而什么樣的行為就決定了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因此,要徹底改變現有的狀況,讓孩子們迷上數學課,就應當從改變師生的觀念開始。針對孩子迷游戲的三點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我們迫切應改變的是以下的三大觀念。 觀念之一:這是自己的事! —— 變被動為主動 師生應共同改變觀念,認識到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學得怎么樣,關鍵在于學生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扮演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我們可以做的有很多。如: 1、在每個單元或每節新課前,師生應共同明確學習的目標,明晰共同努力的方向;課中盡可能放手讓學生圍繞學習的目標自主地去探索學習,體驗碰壁的困惑、體驗成功的愉悅,體驗競爭的挑戰、體驗合作的優勢……,在體驗中獲得知識、能力、情感各方面的發展;每課或每單元結束時,師生共同對照,檢查目標的達成度如何,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這樣,學習數學就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不是教師想該怎么教,而應是師生公共思考、共同努力怎樣學好這些數學內容。 2、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學數學,教師應盡可能地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間與時間。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做到“三精”,即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精心講評、精心設計作業,教師應側重于對學生學習方法、策略的指導,避免無效學習,避免題海戰術,以保證學生自我探索、反思的空間與時間,保證學生休息、緩沖的時間。 3、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學,教師還應特別注意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現象。教師應認識到錯誤正暴露了學生的難點、易混淆點,是一種求之不得的有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修正錯誤的過程,便是最有效的教學過程之一。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展示自己的困惑之處,在共同探討中逐個擊破、解決。例如講評作業中的錯誤之處時,與其老師辛辛苦苦地講,學生干巴巴地聽,不如把空間和時間交給學生: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提出來!誰能幫助他解決,站起來!大家都有困難的,老師愿意幫助大家!這樣,困惑的有了學習的機會,學會的有了展示自己、幫助別人的機會,老師也得以解脫,再也不必嘴里不停地講解,還要一只眼盯著已經會的有沒有開小差,一只眼瞧著出錯的有沒有認真聽。變被動地“硬塞”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 觀念之二:這是有趣的事!—— 變單調為生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我們應努力讓單調的數學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覺得學數學是件有趣的事情。 1、教學形式的新穎多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無意識注意。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因其年齡、心理的特點,集中注意時間短,易于疲勞,因此運用多種生動的教學形式,如故事、游戲、兒歌、動畫等展開教學,給單調的數學課堂注入一些外在的“快樂元素”,讓學生多體驗一些輕松愉悅,只要注意不喧賓奪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2、教師的個人魅力 ,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之一。學生喜愛某一門學科,不少是因為喜愛教那門學科的老師。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努力提升自我的教學魅力,用精巧的設計、幽默的語言、滿腔的愛心……來贏得學生的愛戴。使之親其師,信其道。 3、充分展示數學內容自身的神奇,用數學的美感染學生,也不失為培養興趣的極佳的方式。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先讓學生列式計算:(1)1塊橡皮2元錢,3塊橡皮多少錢?(2)買6塊橡皮呢?(3)買98塊橡皮呢?開始學生順利地列出加法算式:2+2+2=6(元)2+2+2+2+2+2=12(元),在解決第(3)題時,學生寫著寫著,就有問題了:2+2+2+2+2+2+2+2+2+2+2+……+2,98個2相加,寫了長長的一大串還沒寫完,太麻煩了。我繼續追問:“如果要買198塊呢 ?298塊呢?”“那就更麻煩了!”學生感嘆道。我順勢導入乘法的教學,在教學之后,再讓學生來解決第三個問題,學生很快就列式:2×98、2×198、2×298,兩者對比,乘法在計算多個相同加數的和時的簡潔之美,不言而喻。抓住時機,用數學自身的簡潔之美、規律之美,形式之美……感染、吸引學生,讓學生發現數學的內在魅力,有利于使學生真正地愛上數學。 觀念之三:我真棒!—— 變恐懼為自信 上面的兩種觀念,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關注地比較多一些,但筆者覺得,最重要的是第三種觀念,因為快樂是一種體驗,真正的快樂的根源在于學生內心的自我肯定和認同感。真正快樂的數學課,應當能夠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產生我進步了、我真棒的積極的心理體驗,才能真正長久地吸引住學生。 這種積極的體驗,對于先進生而言,是經常能感受到的。然而,在數學課堂中,如何讓一般學生,特別是后進生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而非痛苦,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1、教師應做到面向全體,分層要求。教師應接受學生之間智力、基礎等的差異,能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平時的練習可以設計為自我挑戰abc,即三個層次的練習題,第一層次是基礎知識,要求人人掌握,第二層次、第三層次難度、綜合性逐漸加大,完成第一層次的學生可以自我挑戰完成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的問題。對于后進生,只要完成第一層次就予以肯定。這樣,就能較好地解決“一刀切”的教學方式產生的“后進的吃不了,先進的吃不飽”的不合理現象。讓每個層次的每一位學生都有自我挑戰的機會,在自主地挑戰中,體驗克服困難,贏得勝利的快樂。在挑戰中建立自信,培養興趣。 2、教師應引導學生縱向對比或是同層次的學生對比,體驗自身的進步。提倡學生和過去的自己比賽,要求自己不斷努力,超越自我,在點滴的進步中體驗自我成長的快樂。如果是與其他人比,最好引導學生和同一層次的學生來賽跑,看看誰的進步大。這樣的比會比較有效,更能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和學生間競爭的積極性。要避免落差太大的學生間的比較,這樣的比,易使先進者生“驕”,更易使后進者生“懼”。 3、教師還特別應做到合理評價,善于疏導,必要時給予學生學習方法,及心理上的幫助。教師的評價應已正面引導為主。當學生有了細小的進步,教師應及時地予以表揚肯定,激勵其繼續前進。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應給予合理的評價,并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和他一同探討解決的方法,指出應該努力的方向。例如:學生的作業出錯很多時,與其大聲地斥責,喝令其今后一定要專心、認真,決不可粗心。不如和他一起談談心,找找原因是什么。是知識上有漏洞?還是審題不清?還是沒有認真地檢查?還是……?原因找到了,方可對癥下藥。如若是沒有檢查(這在低年級小朋友中很普遍),不妨教給他檢查的方法,在今后的練習時,有意識地多關心他,善意地提醒他,你的作業中有3個錯誤,你能自己檢查出來嗎?全對了,問問他,這次你怎么會全對的?你覺得檢查有用嗎?還留了1處錯,問問他,下回怎么做,就能對啦?在一次次體驗到認真檢查的好處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檢查與有進步掛鉤,便會逐漸培養起自覺檢查的好習慣了。 如此這般,引導學生在“遭遇問題——自我努力——克服困難——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中,真正建立對自我的肯定與滿足感,體驗“風雨過后是彩虹”的內心的愉悅感,這是其他外在的快樂所永遠無法替代的。快樂的學習實際就是學習過程的快樂,要從學習的本質上去體現快樂!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特別警惕:遷就、放任不是快樂!廉價的表揚,不會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只會使人麻木!慎將獎勵與物質掛鉤,不恰當的獎勵會使目標偏離!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一個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思維,解決一個難題,體驗到了自身的進步,這種快樂,不是任何外在的快樂可以代替的。這種快樂,才是真正的學習的快樂。 通過以上策略的實施,從改變觀念開始,改變我們的教學行為,直至使結果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徹底地改變。我們期望能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在數學課堂之中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價值,能在自我的不斷挑戰、不斷地戰勝困難的愉悅中獲得來自內心的認可感,價值感。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找回真正快樂的數學課,讓我們的孩子們像迷游戲那樣迷上數學課。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第1版 [2]《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第1版 [3]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第1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