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常規教育的思考 當今社會,許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總是想盡一切辦法,盡一切力量培養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興趣,,認為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是衡量一個孩子優秀的重要標準,而忽視孩子在常規方面的教育。“常規”究竟是什么?就是經常使用的規矩。規矩是一定的標準,法制或習慣。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就是日常規則的教育。皮亞杰曾經對3-6歲的幼兒進行觀察和分析,認為該年齡段的孩子可能理解一些規則,但實際上是根據自己的規則系統行事,并且常根據自己的需要隨便改變規則。我在教育過程中發現,在幼兒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逐步認識理解和正確掌握一些常規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當重要的,這些規則通常需要保教人員按幼兒的特點和發展需要,科學地、有階段地來教育幼兒,逐步幫助幼兒不斷學習這些常規.如何讓幼兒學會規則?我們首先需要對常規教育的現狀有深入了解。 幼兒園常規教育現狀分析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常規教育也隨著發生了改變。如過去那些入廁、喝水、盥洗、端飯等都要排隊的規則沒有了,教師能以一種寬容的態度接納孩子的一些行為,并進行研究分析,合理地建立常規,正確地實施常規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兩種極端。 1、是以管理為目的,有過多的成人管理行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管理者,她們設計著一個能對幼兒的行為起控制作用的外部環境,尋找著“有效”的手段。因此就出現了對幼兒行為過分的限制和統一的管理。教師為了有一個安靜、有序的教學環境,限制幼兒自由、自主選擇活動內容、操作材料、活動形式以及合作伙伴。似乎只要孩子聽老師的話,按部就班地按要求進行活動,就是成功的常規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心靈,而不是壓迫使人服從。這種強制只能導致幼兒心靈的壓抑與封閉,甚至是心理的麻木。 2、是漠視常規教育,放任自流。有些教師為了發展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有充分愉悅的體驗,便讓孩子在無任何要求的情境中“自由活動”,漠視或否定常規教育。我們經常會看到在一些自由的區域活動中,孩子會爭吵、大喊大叫。這時會有孩子捂著耳朵說:“吵死了”“別吵了”……這是他們對活動中不快情感體驗的一種發泄,是對某些幼兒破壞活動常規的不滿和反抗。放任自流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因此常規教育對幼兒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兒園教育活動順利進行是非常重要的。經過一些實踐活動,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和發展水平為前提,在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更新觀念,挖掘常規教育資源 未來全球教育的目標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幼兒必須從小了解、認識其生存的客觀環境,學習與人共處,而且會用一定的常規規范自己的行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個“學會” 。幼兒一入園就進入了常規教育的“視野”。教師常常需要借助各種管理技術來規范幼兒的行為,以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也保證幼兒園正常的保教秩序。 念兒歌是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讓幼兒反復誦讀有關兒歌,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通常都很喜歡誦讀具有音樂韻律的兒歌,因此教師經常借助兒歌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如:“卷起兩個小袖口,輕輕擰開水龍頭,我把小手伸出來,洗洗我的一雙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邊,身體轉向右側臥。風不吹,樹不搖,幼兒園里靜悄悄。我是一個乖寶寶,規規矩矩睡午覺。”簡單的規則,合轍的韻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詞句,能有效代替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增加常規教育的趣味性。幼兒也會因為常規教育過程中良好的情緒而抑制了行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和接受常規。 雖然念兒歌是實施常規教育的有效手段,但如不能恰當地運用這種教育手段,那么兒歌也會成為對幼兒的一種約束。如果教師常常把常規教育當作一個獨立的教育內容來傳授,在集體教學活動時專門抽出時間來教這些兒歌,讓幼兒機械地反復誦記,希望幼兒能夠通過誦記的方法記住這些常規,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這些常規。而當幼兒違反了某些常規時,教師又會要求幼兒重新誦記這類兒歌,甚至對幼兒進行反復的訓誡和說教。事實上,常規教育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無論是洗手歌還是午睡歌都應該在幼兒的活動到達這一環節時自然地進行,使幼兒能在當前的活動中貫徹實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二、常規教育,突顯幼兒的主體地位 1、通過評價促進幼兒行為常規意識 培養良好的常規,必須經過反復的訓練包括經常性的常規訓練、專門的常規活動訓練和個別常規訓練。而在這其中,評價是使行為訓練內化為幼兒的規則意識,獲得自主發展的有效措施。教師肯定性的評價在增強幼兒的愉悅情感的同時,強化了幼兒對行為的意義的理解,多次的正向強化使行為成為了習慣,更使行為內化為意識,主體獲得了真正意義的發展。在幼兒進餐時老師要注意觀察每一位幼兒,注重糾正幼兒進餐的不良習慣,以表揚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凈等的具體要求,久而久之,幼兒在老師的潛移默化中學會了進餐文明,良好的習慣也形成了。 2、在專題教育活動中實現幼兒的主體發展 ①重體驗與表達。教師根據教育的目的,有計劃的開展主題活動,教師依據平時的觀察和常規教育的目標,準備各種不同學習性質的活動幫助幼兒將原有生活經驗與特定活動相聯結,活動中鼓勵幼兒主動關注事物,積極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重視支持性語言環境的創設,鼓勵幼兒描述自己的發現、工作,踴躍討論一些真實的生活經驗或時事等,強調活動中幼兒的真實體驗與表達。如在“環保活動 —— 垃圾分類”中教師先讓幼兒尋找、觀察生活中的各種垃圾 —— 可回收的垃圾、不可回收的垃圾。接著讓幼兒在游戲中區別,用自己的符號進行記錄,最后將內容與同伴教師進行“系統”表達。在專題教育活動中幼兒獲得了良好的衛生常規。 ②嘗試與分享。在各類活動中,教師都會注意讓幼兒在嘗試中學習,在分享中領悟。教師注重提供多種機會,盡量讓幼兒在活動中自行規劃、思考、表現,重視幼兒生活經驗的分享,以加深幼兒的理解。如在自理活動《誰最干凈》中,教師為幫助幼兒學習整裝,培養自信與合作,先和幼兒一起玩照鏡子的游戲,激發幼兒興趣,后又讓幼兒自己嘗試整理服裝,再一同分享,集體學習加個別指導,最后才達成游戲規劃。幼兒專注而投入,體現了自主學習的優勢,常規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愉快的游戲氛圍中,教師的常規要求將會逐漸內化為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內心自由,常規教育的新思路和歸宿 新《綱要》為幼兒園常規教育指引了方向,它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它包含了科學的生活常規,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包含了教師的教育行為以及教幼兒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三個方面。常規教育是一個塑造人的教育。它的最終目的是把孩子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培養出能夠自律,且具有開放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常規教育也是幼兒園保教工作和幼兒自身安全的需要。它對幼兒的行為是有一定限制的,但限制并不是把幼兒管死,失去自我。這就有一個收和放的平衡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用人文主義精神和發展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和反思常規教育。 1、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而且個體差異也很大。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教師一般會提出統一規則和要求,這種集體性的要求,能有效預防事故發生,有其有利一面,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吃飯有規定的時間,可有的幼兒生理上有缺陷,吃飯慢、飯量小,如果對這些幼兒有同樣的要求顯然是不利的;使用剪刀時,有的幼兒習慣用左手使用剪刀,有的習慣用右手,用手指的方法可能也不盡相同,如果限制過多,幼兒對操作就會失去興趣……在每個幼兒面對相同的常規時,在規則遵守上每個幼兒需要的指導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在差異面前必須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要注重個別教育的作用,個別教育指導這種方式與孩子更親近,更尊重孩子的個性,更有助于將常規要求轉化為自身意愿的一部分。 2、避免給幼兒強加不必要的規則。 蒙臺梭利指出:“我們應該尊重兒童早期的個性表現,避免抑制孩子們的自發活動,避免蠻橫無理地強加各種任務,加重孩子們的負擔。”教師不能為了求得表面土的安靜,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給幼兒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規則。不必要的規則對幼兒來說無疑是一種限制,它不利于提高幼兒的自制能力,也不利于幼兒由他律向自律的發展。我們要促使幼兒形成內在的紀律意識,而不是屈從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師在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時應減少不必要的常規,避免過多的限制和統一的管理。提供“有準備的環境”,讓幼兒體會規則帶來的和諧和自由。 總之,常規教育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它是利用規則促進幼兒良好發展的一種教育,規則只是一種手段,并不是最終目的。常規不是不變的,常規教育應該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提高教育效益,才能把幼兒園的常規和常規教育做得更好。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