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沉淪》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引言:《沉淪》是郁達夫早期小說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版在社會 引起了強烈反響。這篇小說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有其獨到的特色,表現了當時的那個時代的一種精神。《沉淪》這篇小說著重寫了青年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其苦悶的中心是圍繞著性壓迫和物質貧困兩個方面展開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性格具有時代特征;文章圍繞一個主人公展開,集中寫一個人的故事而且側重描寫這一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思想狀況,而不是外在言行。 關鍵詞:沉淪、思想、藝術、特色 郁達夫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壇上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他的作品帶有自己強烈個性的符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情調、充滿了內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在此我想就他的短篇小說集《沉淪》論述其思想和藝術方面的特色。 一、思想 《沉淪》這篇小說著重寫青年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并且苦悶的中心是圍繞性壓抑和物質貧困兩個方面展開的。 1、青年知識分子性苦悶的原因。 對于性壓抑,我們是應該比較容易就能夠理解的。郁達夫小說中所描寫的留日學生都是處于青春期的青年,他們正處于一個特定的生理階段,自然有對愛情的渴望和對性的要求,對此我們應視為正常的生命現象予以肯定。關于愛情題材的小說,在古代許多作品中就有所描寫,像《牡丹亭》、《紅樓夢》等,但是像郁達夫寫得這么直接、這么大膽,對愛情這么渴望,追求得如此客觀激烈的作品卻史無前例。這顯然體現了“五四”時期要求突出“自我”的新特點。性愛在郁達夫的筆下,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的、幽深的、充滿痛苦的生命世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少嘗到過愛的甜美,大都是身心備受種種折磨。性的痛苦,愛的痛苦,生的痛苦,一重又一重地壓在他們的心頭,使這些剛剛從愛的蒙昧狀態中醒來的年輕人,不可能發出陶醉于愛情的歡歌,只能發出想求愛而得不到的凄楚的呻吟!冻翜S》中的“他”對紅裙子女學生,對旅店主人女兒的怯懦態度,更突出地表現了主人公無法解脫的性的苦悶。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小說中的人物。我們可以把這些青年的生活環境假設在國內,那么可能出現的情況也許就會截然不同了。他們有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并且具有這一愿望得以實現的環境,因此他們找到愛情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但是在郁達夫的筆下,這些青年是留日學生。眾所周知,自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后,中國人長期受到日本人的欺凌,這些留日學生是弱國子民在異國遭受歧視,自然日本的姑娘也不會愛上他們,他們追求的愛情也就無從實現了。因此,在他們的精神上就體現為異常的苦悶。郁達夫的小說不止一次地向我們展示了社會壓抑與人的這種生命現象的沖突,促使主人公由人變成“狂犬”,變成“走獸”的過程。于是,本能的倒錯的窒重感,形成了郁達夫小說無法解脫的人生苦悶,痛苦的生命不停地審視自我和沉淪而發出絕望的呻吟。在《沉淪》的篇末主人公就喊出了“祖國啊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的吶喊。 我想《沉淪》剛一發表之所以很快就能引起轟動的原因,不單純地是因為它其中的愛情故事,更多地是因為它蘊寓了更深刻的內涵,它充分表達了郁達夫鮮明的反帝愛國思想,具有積極地思想意義。正因為這樣它才能深深地震撼了廣大讀者的心靈。 2、物質貧困的苦悶。青年知識分子留日是學生身份,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家庭,再加之在國外其它方面都不像國內,因而經濟上是受到限制的。 對于物質上的貧困,作家有自己的獨特體驗,他說:“我的經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饑餓;對于饑餓的恐怖,到現在還在緊逼著我。”這種貧困所帶來的生存困境籠罩了郁達夫的一生,所帶來的后果也是十分慘重的。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經歷都時時顯露出來。作品中的青年知識分子在經濟上是比較清貧的,主要是因為他們仍然是作為留日學生而存在的,他們自己沒有獨立經濟來源,平時的開消費用都是由家庭來支付的。因此,他們除去用來支付日常生活的費用以外,基本上就沒有多余的錢用在別的方面,再加之他們生活在日本,有許多方面都會受到經濟上的限制。因而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種壓力和苦悶,也就顯得很自然了。 總之,郁達夫的小說創作所表現出來的主人公的苦悶,是人生理上的正常要求和非正常表現之間的苦悶,是性的非人性狀態的苦悶。在當時那一特定的歷史時代,我們看到了活生生的生命的躁動和不安,看到了被扭曲了的生命真切的痛苦和不滿?梢哉f,《沉淪》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主人公在多重壓抑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心理狀態,以此映現出巨大的社會壓抑及其在主人公心理上的投影,它的導向引起了人們對道德和社會的思考,是郁達夫小說的一個顯著特色。 二、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性格具有時代特征 1、“五四”那一代的青年知識分子要求個性解放、戀愛自由,并且敢于追求愛情,有對性的渴望。 如果我們把郁達夫的作品置于“五四”這一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我們就會發現他筆下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性格具有強烈的鮮明的時代特征。 “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為解放危難的中國,尋求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嶄新的國家,而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他們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對中國傳統的封建文化觀念的洗刷和更新上。他們注重闡發人的自我介紹,注重引導人的自我解放和覺醒。他們主張自由、平等、博愛,并且有對性的渴望。郁達夫寫的《沉淪》以哀傷幽婉的語音訴盡了當時的青年人對自己人生的苦悶和對青春的悲哀,喊出了他們對個性、對人性的肯定以及解放和發展的時代的要求。這種鮮明強烈的時代品格“投合著那個時代沉醒了的‘現代人’的心,在客觀上充當了‘五四’時代精神的典型體現者的角色,應合了這一時期對文學創作主體的時代要求!薄冻翜S》小說中的情感病態和“凄切的孤單”之感,甚至暴露出來的對于既成道德秩序抑壓不住的超越和反抗,無論是亢奮熱烈的還是灰冷感傷的,“都是‘五四’時期這個特定時代氛圍下具有敏銳感知的現代人所普遍領受或樂于認同的。”可以說郁達夫的作品“在現代化氣息的強烈性和集中性上典型地展現了我國‘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風采! 2、郁達夫在他的作品里顯然夸張了青年知識分子思想的痛苦,目的是為了表現那一代知識分子剛剛從封建文化中走出來,在思想和道德上缺乏一種規范。 郁達夫在少年時代就到日本留學,在異國度過了將近十年的漫長歲月,其間在中國大地上爆發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對遠在大海彼岸的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他處在一個新舊時代交替時期,告別傳統的艱難,追求未來的迷茫,使他的觀念解放、追求個性獨立都顯得有些騷動而又無緒。面對這樣 一種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識分子在思想上所表現出來的對自己人生的苦悶也是一種必然現象。但是在郁達夫筆下所描寫的青年知識分子很顯然過分夸張了自己的思想痛苦,作者這樣寫無疑是為了揭示我國“五四”時期那一時代的青年知識分子剛剛從封建文化中走出來,他們面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巨大沖擊,從我國的封建文化中感受到了傳統習俗道德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郁達夫作品中的人物的靈與肉的沖突,一方面反映著時代的覺悟,同時也沉潛著傳統對人的束縛力度,因此才會形成悖反的力量!冻翜S》中的主人公“他”在性本能的沖動下使他“在被窩里犯的罪惡”加多。他“犯了罪 后,每深自痛悔”,對著自家起誓說“我以后決有再犯罪了”。然而一到緊迫的時候,他的誓言又忘了。就這樣,他的自責心與恐懼心日益加劇,竟一日也不能使他安閑。通過這些描寫,我們不難體會到主人公所面臨的精神上的苦悶,不是在于性本能的要求不能通過正當的方式得到疏導、升華,而更重要的,在于主人公所面臨的嚴酷的道德的威壓。當主人公體驗到自我生命的躁動中強自壓抑,卻又壓抑不住時,便顯現了“人欲”是有血有肉的現實人的真實要求,不可抹殺。這正是顯現了視本能為原罪的觀念在主人公心理上的沉重負擔在人物對本能的否定和懺悔中,我們真正看到了封建禁欲主義的濃重縮影。中國長期封建傳統文化的性禁忌,使郁達夫自小產生了性壓抑和性恥感,而當時西方現代文化的性解放又促使郁達夫產生了性放縱和性快感的觀念。這兩種中西文化強烈的觀念對比,尤其對處于青春期正在日本生活這個深受西方現代文化沖擊的郁達夫來說,實在是難以把握尺度的。這也說明在這兩種中西新舊文化交替的時代,人們在思想觀念和道德水準上缺乏一定的規范性。因此,在當時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郁達夫的作品也就只能以這樣的創造形式而存在。 3、經濟上雖然貧困但決到不了饑寒交迫的程度,而從《沉淪》中我們看到青年知識分子由于經濟貧困而苦悶,這說明他們思想比較脆弱,沒有堅強性。 在前面,我們已經談到過郁達夫小說中的青年知識分子在經濟上的貧困。我們說“貧困”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些青年知識分子作為留日學生。這就足以說明他們的家庭雖說不上很富裕,但還不至于到饑寒交迫的地步,最起碼他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是從作品中我們真實看到了主人公的思想是比較脆弱的,他們厭世、憤世、甚至有很多時候都是以“死”來結束一切,像《沉淪》中的“他”就是這樣。《南遷》中的“伊人”“愈想愈悵,差不多想自家尋死了!睆倪@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思想上迷茫的,性格上是十分懦弱的,他們在自憐自愛的同時,并沒有把眼光投向下層的勞動人民。如果他們能把自己的生活條件和最下層的勞動人民進行比較的話,我們大家不難看出,其實他們的生活條件并不是十分惡劣的,這充分體現了他們作為知識分子的思想局限性。 三、藝術特色。 文章是圍繞一個主人公而展開的,集中寫這一人物的故事。作品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唯一的是主人公思想的波動,并且以人物的死來結束文章。有大量的景物描寫,人物內心情緒化描寫,使小說具有很濃的抒情性。 作品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唯一的是主人公思想的波動,并且以人物的死來結束文章。 就作品的思想傾向來看,郁達夫的小說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而就作品的藝術風格來看,郁達夫的小說又有著十分鮮明的個性特征。 在郁達夫早期的小說創作當中大都是圍繞著一個主人公而展開的,它集中描寫與塑造了這一人物的故事,甚至有時明顯存在人物脫離社會關系的思想傾向,作者孤立地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思想狀況,而不是寫他們的外界言行。在他的作品中沒有外在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也沒有行動沖突和斗爭。郁達夫常常通過人物內心世界的自我告白來抒發自己主觀上的感受,他的小說注重對主人公內心的紛爭和苦悶的描寫,而不是全力傾瀉在對外部事變的記述上。當《沉淪》中的“他”在性本能的沖動下“在被窩里犯的罪惡”,他“犯了罪以后,每深自痛悔”,對著自家起誓說“我以后決有再犯罪了”。然而一到緊迫的時候,他的誓言又忘了。就這樣,他的自責心與恐懼心日益加劇,竟一日也不能使他安閑!八痹诟Q視了旅店主人女兒洗澡之后,“我覺得全身的血液都在往上奔注的樣子。心中怕得非常,羞得非常,也喜歡得非常,然而若有人問他,他無論如何,總不肯承認說,這時候他是喜歡的!绷硗猓敗八备`聽葦草中男女偷情時,發出了“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你怎么會下流到這樣的地步!”的自責聲。類似這樣大量內心世界的描寫,不具有濃重的抒情性,而是更突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 2、郁達夫的小說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不刻意于剪裁,伏筆和懸念,唯一帶動故事情節發展的是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波動,并且文章常常以人物的死來結束全篇。無論是《沉淪》,還是《銀灰色的死》和《南遷》等,幾乎都沒有以完整的故事情節為中心的結構框架,也不講究謀篇布局,時間跨度一般都不大,常常擷取生活長河中的片斷,又若斷若連,時有枝蔓,與傳統的講故事式的小說模式大相徑庭。換而言之,郁達夫小說的結構不是以情節為中心,而是以人物內心的情緒波動為中軸,依人物感情的波瀾起伏杜撰成篇。《沉淪》雖無貫穿前后的情節線索,而主人公“我”的孤獨感、苦悶感及感傷情調,卻一以貫之,形成作品結構內在的一種凝聚力量。郁達夫似乎不受敘事性文體小說的結構法則的拘事,缺乏剪裁和伏筆,缺乏因果之間的照應,隨意著筆,一任感情波瀾的起伏而流動,或只是情緒的連綴。正是這樣的富有創造性的創作,郁達夫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中一種嶄新的體式。 3、郁達夫的作品洋溢著濃厚的抒情氣息。他常常將小說當作抒情詩來寫,他創作的小說篇篇有內熱的、沉郁的、清新的詩味在里面。我們從郁達夫的小說里所感受到的是奔騰流淌的感情洪流,是毫不隱諱的直抒胸臆。郁達夫的敘述語言蘊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這種帶著濃厚感情色彩的敘述語言增強了作品的抒情性。在郁達夫的作品里有許多對環境的描寫,如他的小說《沉淪》里有這樣一段描寫: “秋天又到了。浩浩的蒼空,一天一天的高起來。他的旅館旁邊的稻田,都帶起黃金色來。朝夕的涼風,同刀也似的刺到人的心骨里去,大約秋冬的佳日,來也不遠了! 郁達夫的這里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凄涼的畫面,這種環境與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是有密切關系的。在緊接著這段環境描寫的后面就說:“他的循環性的憂郁癥,尚未離他的身邊……他近來無論上什么地方去,總覺得坐立難安的樣子。”這說明郁達夫作品中的環境描寫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色彩,而并非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 自《沉淪》的出版發行,人們就對他褒貶不一。這就要求我們辯證地來把握它,我們在肯定它的積極方面的同時也不能否定它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說作品的語言不夠精煉,感情的渲泄也過于直接而沒有節制等等。我們勿庸諱言,這些不足所造成的一些負面影響。我們仍然要說它的思想性是很特殊的,它打破了傳統的禁錮,盡管如此它還是給了覺醒知識分子的一抹曙光。
參考文獻: 1《沉淪》自序 郁達夫 2《痛苦的生命展示》 閻敬山 3《現代小說所經過的路程》 郁達夫 4《中國現代文學史》 吳宏聰 范伯群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