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備課和教研來提高幼稚園教師的反思能力 [摘要] 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的學習和兒童的學習道理一樣,同樣不能光靠外部地灌輸,而應是在自己原有經驗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驗證、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新信息,從而建構、整合成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過程。另一方面,重視教師的反思性教學,即“研究性學習”,讓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園本教學研究、反思能力、教師素質提高 反思指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的一種方式和途徑。美國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教師成長的一個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專業成長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梢,反思是教師成熟的標志,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取經驗,不斷反思,逐漸成長,離不開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就幼兒園本身來講,教師在反思的時候最容易得到的幫助來自同事和業務園長都參與的園內教研活動。如何提高教研的實效,怎樣的教研活動能真正促進教師的反思能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幼兒園領導要做的事 幼兒教育和基礎教育最大的區別是幼兒教育是以生活教育為主,學科教育為副。所以幼兒園的教育不能夠單單以學科教育體現,反而應該體現在生活中的教育元素。這些教育元素的安排主要責任在領導,因為老師的權限極之有限,只有領導才能有效運用整體的教育資源創造教育元素?梢哉f領導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設計者,設計幼兒園的教育方向和資源運用的安排,老師是執行者,在領導設計的框架內實施教育,只要領導的框架設計正確及有效,大方向便能夠保證,反過來要是領導沒有把框架建好,老師各自為政,幼兒園的教育質量便很難保證。 有了整體框架后剩下的便是執行者的激情和專業水平,領導接著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是令教師保持教學的激情,想要教師如何對待孩子,領導便如何對待教師,孩子是教師的鏡子,教師也是領導的鏡子!想要孩子思考,要鼓勵孩子嘗試,想要教師反思,要給教師反思的空間。所以領導對教師教育工作的評價標準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激情(動力)和教學觀念(方向。 這個標準決定了教師努力的方向,所以必需清晰明確,觀念正確,以客觀性評價為主。還有就是觀念上要清楚,評價工作是要在結果中評價老師的教育過程,而不是為了結果而評價,否則會令老師變成為應付評價而工作,最常見的例子是文字工作的評價,許多時老師為了應付文字評價而制造文字,這樣便變成本末倒置。 二、為老師設計有: A、集體備課制:老師專業成長主要部分是和其他老師在實際問題討論中得到的,所以領導應該盡量為老師提供機會,集體備課就是其中一種。 B、師徒制度:新入職的老師需要有一個有檢驗的老師帶領,采用師徒制度能讓新入職的老師更容易適應新環境。 C、從下往上的教研活動:教研活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老師在教研活動前提交要解決的問題,領導準備好為老師解答。 三、用以點帶面的策略提高全體教師的反思能力 教師能力有高有低,對反思的作用認識不一,大家嘗試反思的愿望也有很大差別。于是,我們嘗試決定采取以點帶面的策略推動教師反思。在幼兒園內選擇幾位教師,組成反思小組,在固定的時間進行研討,在研討中,主要針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研討完就付諸行動。在這種榜樣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在教師中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力,激發了教師自我成長的內部動機。教師開始思考:別人跟我差不多,這樣做了就提高了水平,我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做呢?以點帶面的策略使得全體教師認識到了反思對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紛紛積極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反思作為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將要求幼兒“學會學習”與要求教師“學會教學”統一起來,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使教師變得更成熟。 四、周計劃 周計劃的目的是讓老師有反思的過程,溝通的機會,及計劃下周的工作。 反思的過程包括對孩子發展目標的反思及自己工作表現的反思。反思孩子發展目標是根據過去一周對孩子觀察紀錄的分析評價,重新調整下周需要側重的發展目標(其它用詞:周重點、教育目標),在能力允許下應細分為集體的及個別的發展目標。在反思孩子在過去一周發展方向及幅度的同時,老師也在尋找自身工作不足之處并加以改善。 周計劃也是老師和家長及領導溝通的機會,通過周計劃老師不但可以向家長及領導總結過去一周的工作,同時也可以提出對下周工作配合的要求。這種每周一次的溝通還可以作為教育家長的工具,在每周的匯報中簡潔到位,描述孩子的發展,通過潛移默化,家長也會了解到幼兒教育的重點是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態度能力的改善,改變大部分家長對追求灌輸知識的錯誤觀念。 周計劃最后最重要的目的是讓老師能有效計劃下周的教學工作。這些計劃包括了學習內容的安排(注意學習內容有別于發展目標)提前做好這些安排才能有計劃地準備相關的材料及工作人員的配合。 新手老師和有經驗的老師周計劃的框架可以有所不同,新手老師的周計劃是專業成長的主要過程,在這個階段也談不上太多的靈活應變和隨機性,所以計劃內周一至周五每日明細的安排不可缺少。 當老師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周計劃便無需太具體,可以準備得概括些,然后每天根據昨天孩子的反應、天氣變化、社會時事等,調整具體執行的內容。 周計劃是上周的計劃也是下周的準備,做好周計劃不但會提高老師的工作效益,更是專業成長的一部分。所以每周結束后好好做周計劃。 五、把專業成長和備課結合 許多老師的日計劃(備課)就是準備教學活動,這是遠遠不夠的,孩子的主要發展及學習并非在兩堂“課”上。 備課其實是一個思考的過程,這個思考過程建立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既是,老師無時無刻都帶著備課的意識,根據觀察到的資料,調整明天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了生活環節的安排,晨談的內容,玩具及圖書的調整,教學活動的重點,家庭教育工作,個別孩子的教育等。 在生活中的經驗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影響很大。備課的老師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在學科教育的備課上,精心選擇一些專業教材能節省許多精力,現在的社會分工明細,老師等于醫生,教材等于藥物,所以現代化的老師會深入了解各種教材的特點,為孩子診癥,然后為他選擇適合的教材。寧愿把時間用在觀察孩子及運用工具,并非在設計生產工具。 要發揮教材的功效,老師的備課「提問」,「提問」等于醫生根據不同病情調整藥物的份量!柑釂枴箾Q定了目標的側重點,除了「提問」,老師還要設計學習經驗(過程),同樣的一節活動,是人手一套教材還是兩人一套,是老師示范,還是某一個孩子示范。這些「提問」及安排都是有目的性,根據觀察分析(診癥)的結果。 而且備課的意義還包括了老師之間的交流學習。所以備課有兩三個人一起商量,碰撞火花,會促進老師的成長。
六、教師的信念 教師的新年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信念系統”,包括對教與學的過程的信念、教師角色的信念、學科與自我學習的信念、學習環境與教學模式的新年,也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決策與信心。教師的信念應具備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整合性。這主要體現在教師對教學目的、對象、信息和環境的整體性認識方面,也是教師戰略性思維的反映。由于當今社會給校園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物質等資源,以及幼兒接受影響的多途徑及信息影響的多質性,教師就必須從幼兒整體發展的角度來進行教育決策,精心設計教學,為幼兒全面的主動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此外,客觀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教師對客觀世界只有進行整體性認識才能保證給幼兒提供的信息是整體的、多維度的。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幼兒的狀況和潛在發展可能,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因材施教。 第二,反思性。適應性的信念系統必須以對個體行為的解釋和評價的批判性反思為基礎。杜威曾指出,反思是根據情境和推論對自己的信念或知識結構進行的積極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反思的信念系統要求教師有一個開放、負責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態,不能保守和自我封閉,同時也有信任、合作、協作的環境要求。反思能使教師發現自身信念的行為的不合理性,并敢于向別人解釋和說明自己的不合理性。 第三,有效性。這主要體現在教師擁有的新年有利于所面臨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夠使教師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有敏銳的洞察力,判定最有意義的行動方向,作出恰當的抉擇。 第四,開放性。教師的信念系統不是教師內心世界封閉地自生和孤立地自存的。它是教師在社會環境中通過個體建構和文化信息互相作用而形成,并隨著現實世界的變化和教師實踐探索的發展而更加豐富、完善和有效,成為一個開放的、動態的、適應的信念系統。
今天的教師,思想活躍、價值觀念多元化,把自身的發展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十分看重幼兒園對自身素質的作用與發展空間。建設幼兒園文化的過程就是幫助教師尋找工作意義、建立行為的社會動機和文化動機、全方位調動其積極性的過程,也是幫助大家不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