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來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 [摘 要] 現(xiàn)在的孩子,是以獨生子女為主,而獨生子女的通病,是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過分的依賴家長的幫助。從小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不僅有利于孩子身心的自然、全面發(fā)展,而且還有利于其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要改變當前這種現(xiàn)象我認為:要使家長改變對孩子這種教育的誤區(qū),幫助家長樹立具有這種培養(yǎng)孩子生活能力的意識。 家園一致培養(yǎng)孩子對生活的自理能力,幫助其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并得以鞏固。積極鼓勵、耐心指導,給孩子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放手給孩子一個“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機會。 [關鍵詞]幼兒 自理能力 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今后的生活以及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都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養(yǎng)成。”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孩子未來的命運如何,就看他今天是否學會了生活自理的技能,并養(yǎng)成了好的生活習慣。 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將會給孩子帶來一系列的成長問題。現(xiàn)在的絕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顯得至關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來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呢? 一、幫助家長改變對孩子生活自理的認識 我們的家長都知道,孩子最喜歡鬧獨立,從學會爬的那天起,獨立意識就開始支配孩子的行為,是父母過分的呵護,限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當孩子第一次對父母說“讓我自己來,讓我自己做”的時候,孩子就是在呼喚獨立,這時我們的家長如果對這種呼喚充耳不聞,只是一味包辦代替的話,我們就無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 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我們的家長在育兒方面同樣存在著許多誤區(qū),缺乏對孩子身心特點的了解;缺乏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不給于不創(chuàng)造孩子獨立能力的機會和條件。當發(fā)現(xiàn)孩子的依賴心理和懶惰時,父母還不知道問題出現(xiàn)在哪里,對孩子過度保護和嬌慣,忽視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一些家長認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一點辛苦。他們沒意識到讓孩子去“走冤枉路”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因為走冤枉路后獲得的發(fā)現(xiàn)記憶更為強烈。千萬不要對孩子過分的呵護,過分的呵護會成為孩子成長的阻力,會令原來“我能行”的孩子變成“我不行”的孩子。 就在我去年所教的班級中就有這么一個男孩子,記得孩子剛來報到的時候,他的父母就不無驕傲地對我們說:我們家孩子會背十幾首唐詩、上百個英語單詞,還會數(shù)數(shù)1-20......要知道,孩子還只有2歲多,我們當時還很高興,說實話能有這么一個“天才”孩子來到我們班級,我們自然高興。一個星期的情緒穩(wěn)定后我們要下樓去場地上玩,發(fā)現(xiàn)孩子不會走樓梯,每天早上都是由父母抱著上來的;每次要小便了都由我們老師幫助他從褲洞中找出來,再要幫他扶好了后面還要托一把他才能小便,站都不會站,否則的話,就是小在身上。一問,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原來啊,從小都是由大人用冰淇淋的盒子去接他的小便的,他根本就不會自己站著完成小便這個簡單的動作,也沒有習慣自己去完成這個動作。難怪他小個便也那么地費力。這種原本很簡單的生活能力,硬是被家長呵護成了“我不會”。通過和他父母的溝通,讓他們知道孩子成長發(fā)育的特點和獨立性培養(yǎng)的重要性,邀請家長來園觀摩,使得家長更為直接地了解同齡孩子的成長狀況,和自己孩子有了比較,觀念才有了改。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家園共同努力,孩子終于邁出了自己獨立小便的第一步。 但也有的孩子只是在幼兒園里做自己能做的事,回到家里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孩子還是養(yǎng)成了“依賴”心理。現(xiàn)在很多的家長都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干也不遲、什么事都包辦代替,以至吃飯、大小便都有大人幫忙。由于在家庭中大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而沒有讓孩子形成生活自理的意識,所以我們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對孩子采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在語言活動中,幫助孩子充分理解作品內(nèi)涵,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孩子受到感染、教育;還通過家長園地和親子活動,讓家長了解我們的教育內(nèi)容,家園同心,對孩子進行一致性教育;了解一些育兒的知識、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從而重新來認識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有一些針對性的教育,而不是盲目地對孩子進行智力投資。 二、教給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并鞏固之 要讓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根據(jù)我們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將一些生活的內(nèi)容編成兒歌的形式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本領,比如《洗手歌》先教孩子用清水沖沖手,再用肥皂擦擦手,搓搓手心和手背,小手輕輕甩三下,再用毛巾擦干凈,讓孩子在念兒歌的同時學習并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及步驟;《穿鞋歌》是我們在孩子午睡起床的時候用兒歌的形式提醒孩子穿鞋的方法:先是認識左右腳,鞋底彎彎面對面,再把小腳伸進鞋,小小手,用力拔,小鞋子,穿穿好,走路不摔跤。但由于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對于不同層次的孩子來說,要求也就有所區(qū)別,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孩子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教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學習生活技能的同時,讓孩子們意識到勞動的光榮,讓孩子從辛苦中得到“知”的喜悅,使勞動產(chǎn)生的“苦”的感覺一掃而光,把孩子們學習生活技能的熱情充分激發(fā)出來,并使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一道理。在孩子取得進步時,一定不要忘了鼓勵孩子,不要吝嗇給與孩子們的贊美,要知道,贊美是調(diào)動孩子學習的最好方法。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后的鞏固練習。我們做大人的要經(jīng)常督促、提醒、鼓勵孩子,使孩子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就比如我們托班的孩子一開學就要求他們進了午睡室就去小椅子上坐著脫鞋脫外套,把兩個小鞋子放整齊。要求過后,總有孩子會忘記,我們通過提醒和表揚相結合的辦法,激發(fā)孩子的好勝心,比一比誰的小鞋最整齊,競爭之中促自理。一個星期下來,孩子都能自覺地養(yǎng)成這一良好的習慣了。在日常生活中,我運用各種有效手段,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又如通過比比誰的本領大、小五星找朋友等提高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由自我服務發(fā)展到為集體服務,塑造幼兒孩子的品質(zhì)。 三、給孩子創(chuàng)造并提供鍛煉自己的條件和機會 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應該積極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有幾個我們班的孩子,每天都是由父母抱著來到我們跟前的,如此被父母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動作的協(xié)調(diào)性和獨立性可想而知。根據(jù)孩子的生長規(guī)律和特點,給孩子適當鍛煉的機會和空間,要知道,幼兒的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養(yǎng)成的,而是從平時生活中的小事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我們作為教育者可以引導孩子從身邊一點一滴的事做起,比如讓孩子自己穿衣穿鞋子;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自己上下樓梯等最簡單的事情做起,給孩子一個“自我發(fā)展”的機會。 在孩子學習的時候難免會出現(xiàn)給成人添亂、幫倒忙的現(xiàn)象,我們應該積極鼓勵、耐心指導等待,決不能隨意挑剔指責,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我們成人對孩子的關心是必要的,而有的人在“再苦也不能苦幼兒”的教育觀下,為孩子創(chuàng)設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yōu)裕環(huán)境”,使得孩子喪失了許多鍛煉的機會,泯滅了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當孩子一旦離開家庭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情感上會很不適應,社會適應性差。以至于發(fā)展到后來,上了大學,還需要爸爸媽媽陪著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可見,成人的過度保護對孩子的危害是無法估量的。 總之,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這些做老師、家長的給孩子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 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心,結合家園同心,循序漸進地,只有這樣,培養(yǎng)孩子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xiàn)實!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如發(fā)現(xiàn)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lián)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ǎng)(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wǎng)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