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與保持
外語教學要遵循“聽、 說、 讀 、寫,全面訓練,不同階段略有側重”的原則,教學起始階段從視、聽、 說入手,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小學英語的目標是: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心理學表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在課堂上創造一個輕松、和諧、愉快的氣氛,可以有效地消除學生因害怕、沮喪、反感而產生的心理障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時能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多、較牢固的知識,并使他們覺得,學習不是一件苦差事,表現出喜悅和求知的欲望,加強對知識的探索力量,激起克服困難的意愿。因此,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把握小學生的特點是培養和激發興趣的基本前提 小學生年齡小,心理和生理處于發展的過程,準確和適度地把握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搞好英語教學的前提。我認為小學生的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嘗試并結合這些特點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1.好奇。對什么事情都有一種好奇心,尤其是對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好奇心更大。根據這個特點,我在每次課堂教學的初始,不把要講的內容平鋪直敘的端出來,注意設下一個伏筆,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趣。教學結束時,也注意設下一個伏筆,把學生期待正確答案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上好下次課打下一個基礎。 2.好動。好動是小學生的本能,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總是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自摸一摸,親自試一試。因此,我注意在教學中多采用情景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動中學、學中動”,親臨其景、其境、既滿足了學生好動的特點,又增強學習效果。 3.好問。對不明白的東西,大多數小學生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對此,我注意在教學中讓自己問同學幾個為什么,啟發學生問老師幾個為什么,要求學生之間問幾個為什么,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又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加深印象。 4.好說。對于小學生來說,好說更多地表現為敢說,較少學生有怕錯的心理障礙,我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加強課堂中的口語練習,多用英語進行教學,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課堂成為生動活潑的語言交際場所。這樣的氛圍也感染了有心理障礙的同學,促使他們也敢于發言,教師對這樣的孩子更需要鼓勵。 5. 好唱。多數小學生好唱愛跳,我根據這個特點,在教學中多引入教唱英語歌曲的內容,往往是一個字母,一個單詞,一個短句,念幾遍都記不住,而唱幾遍就會長久不忘。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所學的知識,而且活躍了教學氣氛,提高了學生興趣。 6. 好玩。好玩是小學生的天性,許多知識都是在玩中掌握和鞏固的。在教學中,我把游戲帶進課堂,如變帶讀單詞為同學之間猜單詞的游戲,使學生倍感興趣,使之在玩中強化了語言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7.好勝。小學生爭強好勝的欲望很強,好表現自己,希望自己能處在領先的地位。在教學中,我注意正確引導,把競賽式的教學方式引到課堂中,進行分組或單個的競賽,看誰的英語念的準,誰的發音最好聽,誰的對話編得好,在相互競爭中,學生格外注意對手們的表現,取長補短,努力使自己表現得更出色。正是在這種競爭中,同學之間加強了交流,口語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準確把握學生的特點,并結合這些特點制定和改進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師生情感的溝通是培養和激發興趣的重要條件 情感是人們的心理機制的中心,是一種很強的內動力,愛是學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說:“學生的興趣、動機、態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進學生智力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方面要靠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教師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構建寬松的學習環境。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讓學生們感到老師不僅是長輩和師長,也是知音和朋友;不僅有師長的尊嚴,也有朋友間的親近。要通過各種方法,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一起學習、一起游戲,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這樣學生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愉快、積極的情緒,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自信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其次,要講究教學方法,俗話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教師要經常運用表揚,鼓勵的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相信每個學生的內在潛質,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這種由信任產生的愛,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透過教與學的交融貫通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應,對此我是有深刻體會的。 在我所教的班里有一個孩子是弱智兒童,聽同學說,他上別的課經常下座位,說話,撕書,上廁所,所以同學們都討厭他。在一次英語課上,我驚奇地發現這個孩子的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我,嘴也在動著,模仿著我的發音。我的心為之一顫。我想,這樣的孩子也渴望知識,渴望溫暖。在叫學生讀單詞的時候,他舉起了手,我抓住了這個時機,叫他來讀。起初,他沒有說上來,我就又教了他一遍,這次他終于讀對了這個單詞。我讓同學們豎起大拇指夸他:Good! Good! Very good! 他甜甜地笑了,也許這是他第一次體會成功的喜悅。在以后的英語課上,我不時地鼓勵他開口說英語。有時,他還能和我進行簡單的日常對話。下課時,他經常圍著我問這問那,我都不厭其煩地答復他,英語課成了他喜歡的一門課程。 我國古代學者認為“親其師、信其道。”通過上面的事情,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道理,也更加注意在教學工作中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每一個學生,在師生之間營造一種融洽的情感,通過情感的溝通,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通過情感的溝通,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與學生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就多一份感情的積累,往往使學生由愛你而愛上英語這門學科。在這樣的情感氛圍中,常能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三 、教學方式的創新是培養和激發興趣的重要手段 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有助于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的形成,可以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斷交換教學方式則能夠使這種興趣保持長久。教學方式的創新,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高度民主的創造激情和一種不斷進取,追求新穎、有效、永不滿足的創造精神。尤其是小學英語教學,更要針對學生的特點,不受教材的束縛、不受框框的限制,做到以新激趣,將英語課堂變為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智育能的天地。教學方式的創新源于教師對自身職業的熱愛,對自己學生的熱愛和對事業的不懈追求。美國學者貝德勒曾經發自內心地說過這樣一段話:“生龍活虎的學生一個個在我面前成長起來,這就是教師不停息的創造性工作的結果。雕塑家雖然將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但畢竟只不過是泥塑而已,而教師賦予這些泥塑以生命,還有什么比創造人類生命的工作更令人激動的呢?” 小學英語教學經常采用的是灌輸的方法,即我教你學、我說你讀,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是十分枯燥的,時間長了就會使學生感到厭倦,失去學習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克服課堂重“灌”不重“趣”的強制性,經常變換教學手段,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總想知道老師在下一次課堂教學中采取什么樣的形式,教給哪些新的知識。比如: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情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運用唱歌、講故事,組織各種游戲、表演,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運用搶答賽、接力賽,增強學生競爭觀念。同時,我還注意教師與學生位置的交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在課堂上,學生注意力不光集中在教師一個人身上,他們還非常關注自己的學習同伴,尤其是同伴們對學習所作出的各種反應。有時某個同學的一個回答,一個問題能激起他們的強烈反響,或贊同,或反對。 在教學中,我經常提醒自己,針對學生的特點,多給學生提供一個表現自我,運用語言的機會,調動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不成為英語教學的聾啞兒,對待學生產生的錯誤,不直接批評,而是啟發自我糾正,實在需要糾正時,也盡量用啟發、重復、提問、手勢等對學生進行提示。我還注意培養他們的成就感,讓學生感到獲得成功的快樂。學習的成功,哪怕是一點一滴的進步,都足以使學生感到愉快,成為學生愿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 在課堂上,我經常使用鼓勵性語言,借以激發學生的成功動機,從而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如:對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說:Very good! 對一些回答不上來或回答不夠正確的同學說:Think it over ! Try your best等等,學生聽到這些肯定和贊揚的聲音就會洋溢在歡樂之中,他們的大腦皮層就會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學生的興趣也就有效地被激發起來了。教育心理學表明,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才會積極開動腦筋,以最簡捷,最有效的方法去獲得知識,他們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激發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把學生深深地吸引到英語學習這方面來,使他們積極地、自覺地 、愉快地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這里我們可以把學習興趣比作學習的營養劑和催化劑。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深刻體會到,學生的學習動機來源于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有吸引力的教學活動。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中國有句古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在求知中的重要。只要在教學中,滿足孩子的這種需要,使其由知之到好之進而到樂之,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