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農村小學的課改助推器 [摘要]農村小學的新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同時亦是難點。由于培訓不全面、實施不徹底、評價不落實,新課程改革在村小遭遇尷尬。筆者認為,與其怨天尤人,不如窮則思變。借助教育科研,立足校本,農村小學同樣可以實施新課改。 [關鍵詞]農村小學 新課改 教育科研
一、農村小學新課程改革遭遇尷尬 時下,新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各地得到持續而深入的推廣和實施。在發達地區,在城市,新課程改革不斷呈現出教育革新的勃勃生機和無究魅力。然而,在廣大的農村小學,這場教育改革的春風似乎并未掀起多大的波瀾,農村小學的日常工作依然滿足于在其慣常的軌道上正常運轉。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新課程改革在農村小學遭遇尷尬! 尷尬之一:新課程培訓不全面,意識不到位。 自上而下的新課程培訓為新課程的全面實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然而,農村小學由于地處偏遠,財力有限,不能像城市學校一樣能獲得充足的培訓資源,如邀請課程專家來校作專業引領等。農村小學的新課程培訓,基本上以參加上級教研部門組織的課改活動為主。而參加這些活動的機會,是屬于學校里那些少數骨干教師的。按理說,參加培訓的這些骨干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把培訓所獲成果在校內進行宣傳、推廣和率先實踐。但由于農村小學普遍對教師專業發展不夠重視,相應的管理上也存在固有“瓶頸”,因此可以說,不少農村小學的新課程培訓就停留在少數骨干教師的略有所知這一層次。這樣的培訓對學校而言,顯然是沒有實效意義的。 新課程培訓不能在農村小學全面鋪開,不能對全體教師進行頭腦風暴式的思想沖擊,無法及時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學校整體課改意識的不到位。 尷尬之二:新課程實施不徹底,行動不積極。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有效實施離不開理念、手段的更新,同時還有賴于豐富的教育資源的支持等等。農村小學在教育資源庫的建設上步履維艱。一般來說,教育資源庫素材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出資購買,二是自制作素材。這兩個方面,對農村小學來說,都存在困難。前者會因資金不足而擱置,后者由于技術不及而止步。此外,教育資源的使用還離不開計算機等信息化設備的支撐,而計算機等設備在農村小學的普及同樣受制于資金的投入情況。教育資源和信息化設備的匱乏,導致新課程無法在農村小學得到有效實施,最多是淺嘗輒止,或者偶爾展示點綴一下。真正的新課程改革幾乎成為農村小學無法觸摸的海市蜃樓。 尷尬之三:新課程評價不落實,動力不強勁。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即建立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系。這種新型的的課程評價幾乎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在實施上存在較大的困難,很難真正施展手腳和發揮功能。目前,即使是在新課程改革闊步前進的城市學校,也常有“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的不和諧現狀見諸報端。在農村小學,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家長的教育觀念相對更加傳統、落后,在新課程無法正常實施的背景下,新的評價方式是難以被教師和家長所接受的。沒有評價,做與不做一個樣,農村小學的新課程實施必然后繼無力。 二、教育科研助推農村小學實施新課改 身處新課程改革大潮,農村小學面臨著諸多尷尬,是怨天尤人,還是窮則思變?筆者認為,立足校本,少談客觀困難,多做教育科學研究,農村小學實施新課程改革同樣可以有所作為。 1、教育科研促進學校更新教育觀念,強化課改意識,催生課改內驅力。 實施新課改,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觀念。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一線教師,只有真正領會并擁有了先進的課改理念,才會認識到實施課改的意義所在,才會形成實施課改的主觀欲望,產生課改內驅力,并在實踐中積極嘗試和探索。教育觀念的更新,課改意識的生成與強化以及植根于日常實踐的探究活動,都離不開教育科研的指引。 2、教育科研引領校本研修,落實課改理念,增強課改執行力。 校本研修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專業人員共同參與。來自課改實驗區的成功經驗表明,通過校本研修,教師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身的情況和新課程改革的變化,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積極投身課改實驗。農村小學傳統的常態教研活動具有閉門造車的色彩,并且一般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充分的話語權。重構校本教研模式,變缺少活力與實效的傳統教研為新型的適應新課改要求的校本研修,能幫助農村小學增強課改執行力,加快新課程的實施進程。此外,校本研修還可以把信息技術培訓納入研究范疇,有效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升,為新課改的實施提供必要的技術保障。 如何構建新型、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借助教育科研,努力加強理論學習,積極尋求專家引領,充分凝聚集體智慧,把課改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困難等作為研究對象,認真加以研究,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修正和完善,能促進校本研修富有實效地開展起來,從而大大增強農村小學的課改執行力。 3、教育科研提高教師素質,確立教師課改主體地位,增強教師的課改責任心與使命感,激活課改原動力。 無庸置疑,新課改的成功實施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是新課改的主體,教師的課改責任心與使命感是課改原動力。農村小學實施新課改尤其需要著力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大力提倡和開展“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草根化教育科研工作,扎實開展“自我反思、伙伴互助、專業引領”性質的學習型組織活動,引領教師在新課改的實踐中去體驗、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收獲成功、自信與快樂,能不斷增強教師參與新課改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讓教師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逐漸成為新課改的主角?梢姡逃蒲心軜O大加快農村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的建設步伐,有助于教師課改主體地位的確立,是課改原動力得以激活的重要因素。 4、教育科研完善學校評價機制,激發教師課改熱情,提升課改凝聚力。 新課改的成功實施還離不開科學的評價機制。應試教育模式下,學校由于社會、家長的壓力,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幾乎就是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唯一指標的。因此,教師在無奈和被迫中孜孜以求學生的考試分數,在逐漸喪失工作樂趣的同時一點一點剝奪著學生成長的快樂。農村小學實施新課改,必須把改革學校評價機制作為課改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如果平時要求新課改,期末評價老辦法,如何能激發教師的課改熱情?由此可見,完善和落實科學的評價機制同樣是新課改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的評價機制不是想當然地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學校管理層抱著嚴謹的科學態度,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在實踐和研究中逐步確立和完善起來,并且要以是否能有效激發教師參與課改的熱情和提升學校課改凝聚力為其自身的評價標準。 三、農村小學教育科研應堅持“三要”、“三不要” 時下,不少學校的教育科研,特別是課題研究很“熱”,呈現出一派轟轟烈烈的景象。然而,冷靜審視之后 ,我們可以發現,這其中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農村小學在新課改的實施上本身并無優勢可言,要想真正讓教育科研成為學校課改的助推器,要堅持以下“三要”、“三不要”。 1、教育科研管理要扎實,不要花架子。 教育科研管理是否扎實、到位,直接影響著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只有管理到位了,教育科研工作才會有實效。農村小學的教育科研工作要避免急功近利,擺花架子。 2、教育科研活動要真實,不要走過場。 教育科研活動的真實與否,直接影響著參與教師的積極性。如果活動流于形式,沒有實效,教師或會退避三舍,或會敬而遠之。沒有教師真正參與的教育科研,是內在空虛的教育科研,毫無實際價值。 3、教育科研主體要踏實,不要窮應付。 教師是教育科研的主體。教師只有真正把開展教育科研作為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才會有從事研究的主觀愿望,才會主動投入到教育科研中來,在感受研究幸福的同時,告別以往對教育科研的反感和抵觸。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