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消除 [摘要]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的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我們決定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就這些方面加強心理輔導,邊研究邊輔導,以輔導促研究,從而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效。具體做法:克服膽怯心理,樹立自信心;排除畏難情緒,培養耐挫能力;消除不愿合作心理,提高合作技能。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心理障礙 消除 研究性學習在我校開展已一年有余,實踐中我們發現傳統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的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這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1、缺乏自信 研究性學習時空上的開放性和形式上的實踐性勢必要求學生走 出校園、走向社會。而傳統的滿堂灌和教學時空上的固定使學生具有過于強烈的向師性,乃至唯師性,可以說是跟著老師轉。一旦離開了老師和課堂,他們便如折翅的小鳥,無力起飛,以至對研究活動喪失信心,導致研究性學習舉步唯艱。 經不起挫折 傳統教學把學生的學習場所固定在教室,學生的活動范圍狹 窄,交往能力薄弱,當研究性學習的浪潮把學生推到一個陌生的社會環境時,他們便不知如何應付,那些缺乏實踐經驗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受到挫折后就會心灰意冷,產生畏難情緒,不敢也不愿再將活動進行下去,研究性學習活動很可能就此擱淺。 合作意識薄弱 由于受家庭教育和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缺少合作的機 會,合作能力得不到培養,自然也談不上養成合作意識。而小組合作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當應研究需要而硬把他們湊和在一起時,他們也不會合作,有的甚至不愿合作,這也使得研究性學習無法正常有序地開展。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決定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就這些方 面加強心理輔導,邊研究邊輔導,以輔導促研究,從而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效。具體做法: 一、克服膽怯心理,樹立自信心。 一位同學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們到街上進行問卷調查,開始,大家就像剛出籠的小鳥,唧唧喳喳,講個沒完,都覺得挺好玩,可到了問卷時,大家的膽子好像一下子變小了,沒人敢去詢問,結果問卷一份也沒發出去,大家只好灰溜溜地回家了。”了解這一情況后,我們馬上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首先對問卷進行研究,確認它的可行性,使他們對調查結果產生信心;接著分析問卷,確定調查的對象和地點,也就是對調查人群進行分類,可按年齡分,可按工作分,再確定調查的相應地點;然后要求學生根據不同對象想好見面后說的第一句話,不打無準備之戰;最后,限定完成的時間,讓他們分頭調查。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完成了問卷調查,并從中認識到只要有了充分的準備,膽子會變大些,這不就是樹立自信心的開始嗎?我們堅信,萬事開頭難,走好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順利多了,在一次次的鍛煉中,學生的膽子越來越大,特別是在享受了成功的喜悅后,他們的自信心增強了。 二、排除畏難情緒,培養耐挫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受學生年齡特點、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如你是課題組小組長,卻不會帶領組員進行調查;你想作調查,但調查對象卻不理你;調查時因你的失誤,受到別人的嘲笑……此類情況的發生,往往使學生難以面對現實,難以正視挫折,先是產生恐懼感和焦慮感,進而會懷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性格外向的學生會變得少言寡語,不茍言笑;性格內向的學生會變得更加心灰意冷,消極悲觀,從而產生畏難情緒,以至放棄研究,逃避現實。此時,我們就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我們的出現不是去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而是引導學生認識挫折產生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排除畏難情緒,樹立繼續研究的信心。比如調查時人家不理你,我們就這樣引導學生:首先問一下自己,舉止行為有禮貌嗎?如果你是一個沒禮貌、不懂禮節的人當然是沒有人理睬的;接著想想自己是否在別人很忙的時候,不合時宜地出現了,攪擾了人家;還要想想你是否帶去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自己查查資料就可以解決了,讓人誤以為你太懶惰。經過一番反省,學生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也知道了解決的辦法,畏難情緒自然就排除了。學生經歷這些挫折后再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提高,耐挫能力也就這樣一點點培養起來了。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三、消除不愿合作心理,提高合作技能。 小組合作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有效組織形式,這一學習形式不僅有利于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而且能夠發揮每位學生的特長,相互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以爭取研究獲得顯著的成果。為此,我們必須掃除不愿合作、不愛合作的心理障礙。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喜歡和同伴交流,產生以上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是他們不會合作,不知道如何合作。那么,如何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呢?我們把研究性學習滲透到學科教學中,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為了有效地組織好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我們根據實踐,摸索了幾條組織策略: 一是營造話語空間。由于合作組各成員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距,很容易使小組成員在交流中產生“優生侃侃而談,中等生、學困生唯唯諾諾,人云亦云”的現象,這與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是相違背的,但控制優生發言顯然也是不現實的,那么如何協調好組內成員發言的先后順序,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呢?一般情況下,我們是要求組內其他成員先各自發表意見,而優生則扮演“總結者”的角色,由他們綜合、協調組內成員的意見,最終形成小組的觀點。這樣,優生遇到了更大的挑戰,更有利于發展,其他學生也得到了充分的“話語空間”。 二是建立個體空間。在確立了研讀專題后,我們認為不宜馬上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實踐證明 ,合作交流前,首先要經過個體深刻的內在體驗,形成個性認識。因此小組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個體空間。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提出了“你從文中哪些地方讀懂了紋絲不動這個詞?”的研究專題后,學生都躍躍欲試,教師沒有急于組織學生交流,而是說:“大家別忙于回答,先認真讀讀課文,再在組內交流一下,我們來比比誰說得完整、詳細。”學生讀了課文,有了內在體驗,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熱情很高,效果也不錯,分別從原因、表現、后果、結果的角度讀懂了“紋絲不動”。這其中就是因為教師為學生的個別學習提供了空間,使學生獲得了較豐富的個性體驗,才使小組合作學習卓有成效。類似這樣的課堂教學日復一日地進行,學生的合作能力也就一天天地提高,合作精神也就這樣在實踐中不知不覺地培養起來了。 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我們注重學生合作技能的培養。培養學生聽的技能,要求專心聽別人發言,能聽出別人發言的條理、重點及說明的問題,能發現發言時的錯誤;培養說的技能;能有敢說的勇氣,不怕說錯,聲音響亮,表達清楚;培養交往的技能:尊重他人,善于采納別人的意見,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體察他人的情感。 以上是我們在研究性學習中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輔導的一些基本做法,以后我們還將不斷探索發展性心理輔導與研究性學習結合的途徑。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