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教學改革”中的幾個誤區(qū) 新課程教學理念強調要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動手”、“動腦”習慣,教育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新理念,強調“以人為本”‘真正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求知欲。 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各種有益的探索,新一輪課程改革促進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轉變,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但是遺憾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教師過分追求表面的熱鬧、活躍,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并未真正被激發(fā)和調動起來,教學改革僅停留在操作層面,其主流于形式。這個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誤區(qū)。 教材要根據課程標準進行整合
在已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圍繞教材轉,教材是“圣經”,教師只要“緊扣教材”,“落 實教材”,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新課程提出課程不等于教材,“生活世界”都是課程的范圍。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剪裁”或“加工”,使之更適合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往往忽視或不能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的“裁剪”或“加工”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以課程內容的整合流于形式,教學難以體現新課程理念。如小學教學關于“測量”的教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提示讓學生量一 量“桌子有多長”,讓學生利用手掌或其他方向測量課桌、講臺的長度。這樣安排的意圖雖然是想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當僅憑經驗測量的麻煩與不精確性,從而發(fā)現問題需要一個統(tǒng)一的尺度。但是,一位教師在教學這一內容時,卻先講尺子的認讀與使用等基礎知識,教材上的測量要求則變成課后作業(yè)。這說明,這位教師沒有很好地研究領會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排意圖,因此,對教材的處理偏離了課程標準的要求,當然也很難達到教學目的。
活動不僅僅是課堂游戲
新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活動、探究通過積極的活動實 踐實現對知識的掌握。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誤以為活動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氛圍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活動當成一般的課程游戲。事實上,活動與游戲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是實踐活動有著明確的目的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一些為活動而活動的現實,學生在課堂上忙忙碌碌,教室里亂哄哄,活動中動手與動腦相脫節(jié),活動無體驗與反思,這種形式化的活動不僅浪費時間,也好無意義。如讓初一的學生通過測量來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這樣的活動只是讓學生玩玩而已,因為學生在小學就知道了這一問題的答案。如果將問題換成“有一塊缺了一個角的三角形玻璃板,你有什么辦法得到所缺的角的大小?”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學生覺得有興趣,探究才有價值。
訓練應多一些問題解決
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訓練。過去,訓練題都有固定的格式,給出的條件不多 不少,答案是惟一的,就是試驗題也是驗證性的,結果也都是意料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機械、單一的訓練學會“復印”知識,因而高分低能的現象比較突出。新課程強調訓練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但這一要求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有效落實。有的教師認為,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需要通過開展專門的研究性學習或項目活動來進行,平時的教學和訓練還是以鞏固“雙基”為主。有的教師用來訓練的“實踐問題”往往是人為編造的脫離學生實踐生活的問題,學生還是在“象牙塔”中學習。由于訓練缺乏針對性,不少學生盡管能計算復雜的單位換算題,但是,面對“一個雞蛋大約有多重”的選擇是,竟束手五策,有的選了5克,有的選了5兩,還有竟選了500克!這則笑話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常規(guī)練習要適量,問題解決應進課堂。 其實,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已注意從新知識的引入到新原理的提出和鞏固訓練都圍繞問題解決而設計。問題解決也開始成為高考、中考的內容之一。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有意識的開發(fā),收集和創(chuàng)造一些實際問題情境來為教學服務,使學生有機會應用學國的知識去解決一些簡單和實際問題。即使是一些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也要用問題解決的思路來處理。如學習生字詞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出不熟悉的生字詞,并想法記住。這樣,每個學生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而傳統(tǒng)的思路,是要求學生按課文后面的生字表來機械記憶。這兩種教法折射出不同的教學觀念,一個更為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注重學生自身的經驗和問題解決。另一個則更為關注知識點,注重的是教學內容 多媒體是輔助不是裝飾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多媒體輔助教學被廣范使用,成了新課改的一道亮麗風景。但在教學實踐中,一些學校和教師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裝飾”效應,不注意“因材選媒”,是教材走向了誤區(qū)。不少教師用課件代替學生得親自操作、實驗和感悟,學生得不到應有的探究機會。如果小學教師利用多媒體講三角形的認識,課件中展示了各種類型的三角形和相關的物品,精彩的動畫深深吸引了學生,學生的注意力被轉移到“欣賞”動畫上,反而對三角形缺乏必要的體驗。如果教師讓學生課前找三根小棒,試著自己把這三根小棒連起來,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上課時讓學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學具相互進行觀察和比較,引導他們發(fā)現這些三角形的異同,還可以讓他們把自己的學具畫在平面上,告訴他們這個圖形就叫三角形,那么,教學就會比在電腦上演示更有觀、更有效。還有一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把教材分析得很細很透,“刻錄”在課件上,教與學的程序被硬性固定下來,整個教學被鼠標牽著走,課件成了電子黑板,這實質上還是機械灌輸。 現代教學媒體僅僅是進行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他不可能代替?zhèn)鹘y(tǒng)教學,更代替不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多媒體教學應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探究和交流,是不易說明白的問題能夠說明白,使難以觀察、體驗的事物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使靜態(tài)的對象變?yōu)閯討B(tài)對象。 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煤”,突出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情感體驗,切不可為了體現“現代教學”而讓多媒體喧賓奪主。
五、評價 一味賞識是不夠的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得尊重、賞識。隨著課改深入,賞識、表揚等激勵方法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不少教育家也呼吁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學生要一味表揚。在課改實驗區(qū)的一些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教師對學生隨意性地進行夸獎:“你很聰明”,“你回答的最好”。這樣的“廉價”獎勵過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勵性,甚至會誤導學生,以為自己的答案真得很好而沾沾自喜,久而久之,學生會習以為常,聽不進去不同意見。這樣做還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其實,學生一般能區(qū)分表揚的故意與否,對符合實際的批評大多能客觀對待。如果學校初一期中考試后,一名學生成績不好,感到很沮喪,教師安慰到:“你已經進了力,有進步,能取得這樣的進步,值的肯定。”那是您對我沒報什么期望………”原來,教師在總結這次考試時,批評了一些同學沒有考出自己應有的水平,而對他只字不提,這位同學便感覺老師對她是去了信心。顯然,對這位同學而言,這樣的表揚和安慰意味著對她的漠視或貶低,而恰當的批評則可能是一劑更有效的良藥。看來,有時,批評的效果并不比表揚差。教學中,一味批評或賞識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思想火花,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激勵,讓學生的積極性得以發(fā)揮。同時,對學生的錯誤也及時地加以糾正,讓學生對知識能力和思辨能力。特別要注意批評不能簡單化,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要了解問題的實際和關鍵所在,提出恰如其分的批評。不論是采取何種評價,我們都要注意理解學生的內心體驗,把握一定分寸,使評價符合實際,讓學生心悅誠服。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fā)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