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老師如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幫助關系
【摘 要】個別輔導是教師工作中一項最基本的工作,本文從心理學與教育學的角度出發,從具體分析學生在個別輔導過程中出現的心理障礙入手,探討如何通過“調整老師自己的心態”與“掌握談話的藝術與技巧”使老師在個別輔導的過程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幫助關系,取得事半功倍的輔導效果。 【關鍵詞】老師 學生 師生關系 新時期的教育常常需要老師在開展工作時充當心理輔導員的角色,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有的老師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往往是因為沒有洞悉輔導過程中學生微妙的心理,沒有掌握談話的藝術與技巧。 根據實際經驗來概括,老師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時,學生的心理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揣測心理。談話前,學生往往會對談話的內容、過程、結果等作種種揣測,如:我怎么跟對方談?要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對對方說?對方是否有能力幫助我? 二是防御心理。學生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有模糊感或存有幻想,估計老師幫不了自己,便會表現得十分拘謹,不愿正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或推托、或搪塞、甚至根本不作回答。 三是恐懼心理。一些比較膽小、性格內向的學生,面對老師會感到極度的恐慌不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心跳加快、語無倫次的狀況,在整個談話的過程中既不知道自己在講什么,也聽不懂對方在講什么。 四是沮喪心理。一些有較嚴重行為偏差的學生,面對老師,往往會直截了當地自認倒霉,在整個談話過程中表現為垂頭喪氣、長吁短嘆。 五是對立心理。有些常出現偏常言行的學生對對談話產生厭惡感;或感到無所謂,或認為老師會故意找碴兒,因而對老師持敵對情緒,甚至會出言不遜。 老師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時學生有可能出現的種種心理障礙,會使他們的心理失去平衡,影響個別輔導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想在個別輔導中取得成效,就需要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幫助關系,就要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一、老師自己要調整好的心態 老師在個別輔導的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明確地認識“心理輔導不是什么”和“心理輔導是什么”。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欲速則不達”。 1、心理輔導不是單純的教導而是幫助個體心理成長的過程。 如果是單純的教導就會對學生不斷重復他以前聽說過的道理和希望他能接受的社會價值觀,而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往往就是因為這些較空泛的大道理和社會價值觀,而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往往就是因為這些較空泛的大道理和社會價值觀,所以老師單純跟他們講道理是無效的,只會使他們再增厭煩情緒,使問題變得更嚴重。因此老師必須很清醒地認識到:心理輔導是針對個體的心理意識進行的輔導,目的是使學生認識自我與接納自我。只有前提目標弄明白了,才可以在輔導過程中避免做無用功。 2、心理輔導不是單純的提供信息而是有目的有步驟地幫助學生張揚、樹立起自己的人格。 實踐表明:心理健康與否與人掌握知識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系。相反,人知道的東西越多反而越容易有心理問題。因此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盡量不要單純或過多涉及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免得使學生陷入迷茫中或動不動就對號座,沒病得病,產生不良的自我暗示,不能自拔。 3、心理輔導不是做邏輯分析,而是幫助當事人調整自己的心態,關注其對具體事件的看法而不光是具體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法。許多有問題的學生在想問題或做某事的時候不是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不會推論,而是在以下方面出現了問題:①其邏輯推理的前提是虛假的,②當事人不是不會想而是不愿意接受正常推理所帶來的結果及由此結果所帶來的較強烈的情感體驗。因此,老師對他們的輔導不是單純地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要幫助當事人成長起來,了解自己的心態,嘗試自己去解決具體事件,甚至用不解決問題的策略去使難題迎刃而解。 4、在心理輔導不是嚇唬、不是批評,也不是安慰,而是要幫助改變當事人個體的意識傾向。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老師如果用想象的后果來嚇唬學生,那么學生要么會給你嚇個半死、要么就會產生很強烈的逆反心理;另外,學生心理問題往往又是由“批評”而起,再“批評”只會加重問題;而且,單純的安慰往往又會剝奪當事人的情感體驗,剝奪其心理成長的機會。因此,老師在輔導時,要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用對方的觀點觀察、體驗事物,要適時適地地創造機會讓當事人體驗心理成長的過程。 二、要想辦法消去學生的心理障礙,講究談話的藝術與技巧。 1、選擇場合。對于一般的學生來說,師生談話的場合可以是比較隨機的,但需做心理輔導的學生心,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不定期的心理障礙。辦公室、咨詢室等比較正規,氣氛比較嚴肅的場合,常常會使談話產生副作用。因此,老師可以選擇在操場上或校園里學生認為有安全感的任何場所和他們進行談話,以減輕他們的心理緊張程度,達到較好的談話效果。 2、以情感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師與學生談話時,淡漠的態度、空洞的說理、不著邊際的暗示……都會關閉學生心靈的大門,甚至會引起對立心理。因此,要疏導首先必要“通情”。親節的微笑、寬容的心胸、認真的聆聽……才能讓學生放松緊張的情緒,解除戒備的心理。老師對學生只有像對待自己的子女、朋友那樣懷著誠摯的愛,尊重他們,才能真正獲得他們的親近與信任,對你慢慢地和盤托出心底的秘密。 3、相機試探。談話開始后,老師不要急于明確談話的主題與輔導的意圖,而要在仔細的聆聽中抓住要點,啟發學生吐真情、講實話、理細節,用更詳盡地了解情況或佐證事前所了解的狀況,更確切地獲得新的信息和解決問題的依據。 4、疏導排憂。每一個學生都有向往自己能成為身心健康的人的愿望。尤其是有心理健康問題需要輔導的學生,他們更需要得到老師的理解與尊重,更希望得到老師的信任與支持。因此,老師對他們所實施的不應是教育,而是應該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巧妙的疏導,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慢慢地真真切切地意識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和體貼,從而與老師一同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常言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的心理成長是一個反復完善的過程。要使這個過程得到良性的發展,這就要注意常抓不懈,而且在教育引導的過程中老師更要注意“察之以微,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誠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這首先是關懷備至的、深思熟慮的、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在這里誰有細心與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 扈中平:《教育目的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葉立群主編:《教育學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