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如何有效解答幼兒提問 提問是一門學術,是一種教學修養,是展示教師教學機智的最好表現,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提問能充分調動幼兒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問題提的好,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幼兒沉浸在思考的漣漪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讓幼兒在探索頓悟中感受思考的樂趣。 一、鼓勵學生的直覺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教學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教師的問題一提出,就有學生脫口而出。對于這種現象,教師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要認識到這是直覺思維的結果,不論其錯對都要有所評價,不能對學生進行責難和譏諷,因為這樣無疑會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同時教師也要少問幾個為什么,因為很多時候學生本人也很難對自己的直覺作出解釋。教師應承認直覺思維的存在并要認識到他在創造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直覺思維的背后,是學生對知識的熟練掌握,很難想象,沒有扎實的基礎卻能對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采取淡漠的態度,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失去運用直覺思維的動力,使他寧愿按照教師或教材的程式對問題作出一般性的回答,也不愿講出自己別出心裁的想法。假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不是只講定論,而是對某些尚無定論的問題提出假設,敢于猜想,開展與學生的討論,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是解決問題的合作者,那么就有了學生發展直覺思維的空間,從而使思維更具敏捷性。當然教師也要注意把直覺思維同分析思維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利用集中思維,對猜想進行邏輯論證。
二、提問的語言有吸引力,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她的語言應該是熱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夠促進幼兒的智力開發,進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提問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運用抑揚頓挫、恰如其分的語氣并結合表情等態勢語言來誘發幼兒對問題產生興趣,調動幼兒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音樂活動《小雞出殼》的教學中,教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小雞寶寶怎樣出來呢?”有的小朋友說:用榔頭砸,有的說:用來摔一下等,這顯然不是教師想要的答案,于是,教師又連忙改換成“小雞寶寶怎樣從蛋殼里出來?”孩子們就想到了用嘴巴啄出來。又如,在一個〈有趣的報紙〉的活動中,教師想讓幼兒將用報紙剪成一條長線條,第一次,教師提問:怎樣在報紙上剪出一條最長的線?大多數的孩子回答就是剪一條長邊,而當教師再次問孩子:怎樣才能把報紙變成一條最長的線,孩子們就知道了可以沿著邊往里剪,并且中間不能斷。刺激性的語言再配上老師略感神秘的體態語,果然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區分兩位“寶寶”不同的愿望也就產生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可見,教師提問時的語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幼兒對問題的回應效果 三、豐富集體教學活動問答模式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提出許多“為什么”的問題,而在教學活動中卻很少有提問,我們認為是傳統的老師問-學生答的提問模式,扼殺了幼兒的問題意識。而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該鼓勵學生提問。遺憾的是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常常是按照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進行,絕少有幼兒提問,這種方式最明顯的弊端是不利于幼兒問題意識、提問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幼兒作為學習的主體,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表明幼兒正在積極地思考,是獨立思維的主體,教師的提問更多的是來自幼兒外部,而幼兒的提問卻是發自內心,在一定程度上要優于教師的提問。因此,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幼兒回答問題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幼兒提問能力的培養,因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一點傳統的提問模式是無法做到的,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豐富提問模式,使其多元化可采用“老師問-幼兒答”、“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模式進行嘗試。多元化的提問方式有利于師生之間共同探討,相互激發,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有了更多的提問機會,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自我提問的能力也就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四、教師的語言要強化
在教師提問后,總會出現幼兒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太陽真好》的活動中,老師問幼兒“太陽有什么本領呀?”一個幼兒說太陽可以曬被子。”于是第二個幼兒說“太陽可以曬衣服。”之后的每一個幼兒幾乎都說了此類答案。在這個問題中周旋了很久。當時老師若是批評后來回答的孩子,那么這些孩子以后就不會再這么積極回答問題了。于是老師就鼓勵問到:“太陽除了可以曬的本領,誰還知道太陽的其他本領嗎?如果說出不一樣的答案,老師會給貼紙獎勵。”以這樣一種正強化的方式,果然激發了幼兒的思考,也達到了教師預期的效果。這樣就需要教師的語言更加強化,語言強化主要有三種方式。(1)口頭表揚,這主要體現在評答過程中。如從最簡潔的語言“好”、“不錯”、“很有趣”、“好觀點”等,到針對具體成績而展開的評價。關于后者有這樣一個例子:“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回答。不但組織得很有條理,而且還很有見解。”這樣類似的話語就向學生表明,他的回答不僅被接受,而且還得到了稱贊。(2)把學生在回答中的用語或觀點吸收到教師自己的教學內容中去,即認可學生的觀點。在課堂提問中,當學生給出的答案有些冗長時,教師可以對這個答案進行解釋,以使其更清晰,重點更突出。如“我這樣理解不知是否正確……?”有時候,當學生在回答中說出了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想法時,教師可以對它做進一步的講解。 五、提問要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
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的層次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要求幼兒重新組合所獲得的信息來創造答案,這類問題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過思考回答,有助于啟發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提問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于能力相對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思考能夠回答出的問題,可以幫助這些幼兒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如在故事活動《小野豬和它媽媽》活動中,對一些能力較差的孩子,教師就設計了提問:“你怎么知道小野豬的媽媽送小野豬治病是很辛苦的?”對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師設計的提問是:“小野豬的媽媽明明知道小野豬的病會傳染的,可為什么還是要背小野豬?”而對一些能力強的孩子教師則提問:“野豬媽媽也得病了,小野豬會怎么想,它又會怎么做呢?”由于教師準確把握幼兒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從而使每個幼兒都樂于主動地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到活動中。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起組成部分的課堂提問,理應為它添彩增色,如果我們在實踐中對上述看法有所體現與發展,相信會有好的效果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