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傳統歷史的朝陽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于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象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征意義。 新春臨福之際,塞北朝陽的農村,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淘米磨面,煮肉蒸糕,殺豬宰羊,趕集上店,老少皆喜,一片熱氣騰騰,得閑時,女人們便老老少少,姑嫂妯娌的湊到一起,圍坐熱炕,邊嘮年磕邊剪剪紙,隨著雙手上下翻動左轉右轉,雞呀,豬哇還有花鳥小人………….;農家的事要啥有啥,一會兒就擺了一炕,不出幾天,這些紅紅綠綠的剪紙,不僅過年時才有,每逢傳統節食或婚喪喜慶的場合,都要剪些剪紙。貼到各處作為點綴裝飾,這些剪紙多半出于婦女之手。舊時的農家婦女,對于剪紙跟女紅一樣,常因為心靈手巧,剪紙精道而倍受婆家青睞,由于剪紙操作簡便,因而時代承傳,至今不衰。 民間剪紙取材于民間,朝陽剪紙的主要內容是山水花鳥,禽獸魚蟲,今古人物和生活場景。然而,她們并不滿足,一般的描繪,常為自然之物賦予新的生命,故往往寄情或取諧音,代表一定的含義,借自然之物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贊譽,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如常見的“梅蘭竹菊”被喻為理想人格的寄托,“雞”自古被看作是文武勇仁信,即五徽之禽,雞冠與官同音視為官祿。“雄雞啄蝎”又被喻為辟邪驅災之意。“鴛鴦臥蓮”一句是甜蜜愛情和美滿婚姻的表徽。“連年有余”“喜上眉梢”即用其諧音表達了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鯉魚跳龍門”則代表了對人生前途的祈求,其例不勝枚舉。此外,還有民間傳說和戲劇人物等。 朝陽剪紙,萌生于朝陽的土壤,長期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自己的表達方式,作品拙補粗獷,形象簡明生動,形似神韻兼備。表現時不拘章法隨心所欲,可見,紙的內容多是農村婦女熟悉的身邊之物,他們對其形,神體察入微并沉積于心底,塑之作品,不過是將其呼出陳以心跡,因而剪刀之下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無不是有朝陽之魂,塞北之情。 長久以來,人們以為剪紙不過是民間的玩兒意,不登大雅之堂,熟不知農家勞動婦女,就是報著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注全身心于藝術,讓作品順其自然的外溢。這種求真,求純的心境恰恰表現出了藝術創作的真諦,足以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民間剪紙是我國民間美術形式之一,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現在的剪紙,更多用于裝飾,剪紙可用于點綴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以作為禮品點綴之物,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還常把剪紙做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作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刀剪完后再把幾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后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合體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畫,剪紙的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依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在朝陽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 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并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能在作坊里勞作并掙工錢。 在今天,有許多學藝術的人都將剪紙用跟中方式表現出來,如:舞蹈《簡化女》,《剪紙娃娃》等。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剪紙這象征著民族的民俗文化工藝制作會被發揚光大。
主要引用參考書目: 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 烏丙安著:《民俗學原理》徐華龍著:《泛民俗學》 任騁著:《中國民間禁忌》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