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清照詞風前后之變異
李清照(約1084——1155)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出生在一個學者仕宦家庭。父親李格非孤傲耿直,精通經史,為“后四學士”之一,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李清照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博覽群書,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文賦,以詞最有名,十八歲時,嫁于宰相趙挺之之子、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建炎之年(1129年)八月,趙明誠卒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悲痛欲絕。后南渡,流落江南。李清照的后期生活,備嘗了國破家亡、逃難漂泊、珍品散失等慘痛和艱辛。但這種不幸,使她的詞作有了更深的社會意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代奇女,其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特別是詞,風格獨特,被稱為“婉約之宗”、“易安體”。李清照詞風因其生活經歷的波折而產生了鮮明的變化。前期作品多抒寫閨閣閑情,別離之思,詞風流麗婉秀,格調清雅,感情深摯,形成其成熟的婉約詞風;南渡后,由于既有故國黍離之悲,又有漂泊之苦、悼亡之痛,詞風轉為哀婉悲郁,凄苦深沉。 李清照有詞集《易安詞》。由于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代奇女,其詞獨具一格,后學者對此研究頗多。我認為李清照詞風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影響其詞風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她的生活經歷。“婉約”是易安詞的主要詞風,在此基礎上,南渡前詞作流麗婉秀,清雅纏綿,風韻優美;南渡后轉為哀婉悲郁,凄苦深沉。本文將從易安詞中選出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結合其當時的生活背景,探尋易安詞風的演變過程。 一、前期:詞風的漸成與發展 李清照南渡前,少數作品描繪少女時代的歡樂生活或自然景物,大部分作品則是抒寫婚后與丈夫趙明誠的兩地相思之情。 李清照的少女時代,社會相對穩定,家庭生活富足,沒有經歷過苦難。她也不像一般的大家閨秀,生活圈子局限于閨房繡樓之內,而是常常走出重門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時期寫出來的詞,語言歡樂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她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向往。《如夢令》便是其描繪這一時期生活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以她擅長的白描手法,追記了一次有趣的郊游。開篇以“常記”二字為總領,說明詞中所寫不是落筆時生活的紀錄,而是常浮腦海的美好的回憶。詞中將瞬間動人的神情、動作、音容、景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了有人有景、有聲有色的富有立體感的生活畫面。全詞在日暮飲酒、興盡晚歸、迷途誤入、爭渡驚鷗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完整敘述中,展示了女詞人卓爾不群的情趣,豪爽灑脫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出現過很多次不同韻味的“花”的意象。這首詞中, “花”的意象體現的是純真浪漫的少女情懷。寧靜的荷塘中,田田的綠葉間,點染著朵朵潔白的荷花。“誤入者”置身這荷花的深處,一方面為找尋歸路慌忙“爭渡”,一方面因突現眼前的美妙景致而心胸激蕩。那一股突然迸發的,不可名狀的喜悅之情,從字里行間躍然紙上。作者側重寫景,融情于景。荷花叢中一葉輕舟搖蕩的美景圖,不僅使讀者分享著自然的美麗景致,還分享著作者的一份美好的心情。此時李清照輕盈宛秀的詞風已是顯而易見。 通觀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的詞作,多表現夫妻之間真摯的愛情,抒寫離愁別恨。能反映這一段時期創作風格的代表詞作有:《一剪梅》、《醉花陰》、《鳳凰臺上憶吹簫》等。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深研詞義,此詞非作者與趙明誠分別時所作,而是作于某次遠離后。從詞中可以看出作者與丈夫的篤深愛情,離別相思之苦。荷花凋謝了,這時節、這情景最容易惹起離人的愁思。 “輕”、“獨”形容動作的輕倩細膩,反映出失伴鴛鴦的寂寞和依戀凄愴的意緒。過去見到的是萍花、汀草、鷗鷺,而現在她卻因渴望鴻雁傳書而滿懷悵惘之情。這種相思之情表達含蓄、形象,引人共鳴。下闕寫別后相思之情的難堪和無法排遣。“花自飄零水自流”,照應首句,借水邊景物暗喻青春易老、年華易逝的道理。“自”字說明這是自然規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作者用這一形式對稱、音節和諧的對偶句,凸顯出兩地相思是何等自然與不可避免!因愛得深,才思得切;思而難偶,才愁得苦;愁得苦,則情癡。這種兩心相印的思念之情是沒有辦法使之消除的,剛想擺脫一下,展開眉頭,它卻不自禁地涌上了心頭。“才下眉頭”兩句借用了范仲淹“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句意,但卻和范仲淹的詞不同。范仲淹寫鄉愁不在眉間在心上,抒情雖然細膩,表達卻比較平直。而“才下”、“卻上”卻更能形象地寫出思潮起伏感情震蕩的情態。詞中寫少婦的相思之情十分熨貼細微。宋詞中不乏相思怨別之作,但大多是男性詞人代擬女性相思,而清照詞以女性的敏感細膩來表現內心情感世界,格外真切動人。 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寫的也是離愁,但和之前寫的《一剪梅》已經大相庭徑。這一年,李清照已經三十八歲,開始進入哀樂中年,對待生活的態度比以前嚴峻多了。詞的藝術也更加成熟。在《一剪梅》中曾經表現出的那種新婚少婦的熾熱的愛情和執著的相思,到《醉花陰》中則變得更為深沉更為含蓄了。下片倒敘黃昏時獨自飲酒的凄苦。“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這兩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節傍晚于東籬下菊圃前把酒獨酌的情景,襯托出詞人無語獨酌的離愁別緒。“東籬”,是菊圃的代稱,用了陶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飲酒時衣袖揮動,帶來的香氣充盈衣袖。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重陽佳節,把酒賞菊,本來極富情趣。然而丈夫遠游,詞人孤寂冷清,不禁觸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方的親人了;離愁別恨涌上心頭,即便“借酒銷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賞這“暗香浮動”的菊花呢?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這是構成“人比黃花瘦”的原因。“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末尾三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消魂”極喻相思愁絕之情。“簾卷西風”即“西風卷簾”,暗含凄冷之意。匆匆離開東籬,回到閨房,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把酒相對的菊花,頓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于是,末句“人比黃花瘦”,便成為千古絕唱。這三句直抒胸臆,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這三句工穩精當,是作者藝術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點神傷,再以“西風”點凄景,最后落筆結出一個“瘦”字。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出兩個迭印的鏡頭: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著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布滿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設出了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 詞的意境通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鳳凰臺上憶吹簫》也是婉約詞的精品,這些輕盈精妙的相思曲,銘刻著女詞人的情感歷程。雖然分離,卻互相惦念,一種離愁,由兩人分擔,“離愁別苦”也減輕了許多,更何況時時尚有傳情錦書的慰藉。苦澀的離愁中含有夫妻雙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戀的幸福感,構成李清照愛情詞的一大特點。因而易安詞作,寫夫妻相思,雖有離別之情,卻無切骨之痛,即使苦澀也帶有清透明朗,雖然憂傷仍不失輕盈美好。 而這一時期的創作,則奠定了“婉約”在其詞作中的主要風格。綜觀李清照南渡前的詞風,可以說是流麗宛秀,格調清雅,深摯纏綿。 二、后期:詞風的轉變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克汴京,次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北方的廣大地區淪陷。李清照倉皇南渡,其書畫亦大部分遭到焚毀。1129年,趙明誠不幸病故,李清照遭受了沉重打擊,萬分悲痛,大病一場。紹興二年,清照遇人不淑,嫁給巧言騙婚實為貪取文物的偽君子張汝舟,為擺脫小人,李清照也不免牢獄之災,后雖遇人相救,只關押九天,但李清照的感情已然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數年之內,連遭不幸,生活失去依靠的李清照,膝下無兒女,孤苦伶仃,顛沛流離,完全從位高名重的名門閨秀,淪落成與流民為伍的閭里婦人,在亂世和貧困中,度過了凄涼悲慘的晚年。“靖康之變”不僅是李清照一生生活中的轉折點,即由悠閑、安定的書齋生活轉變為流離顛沛的亂世生活,而且也是她創作上的分水嶺,即由描寫閑適、恬靜的閨情與傷離念遠、離愁別恨的個人情懷轉變為描寫個人離亂遭遇以及對故國的思念。因而這一時期的詞作多含悲郁凄婉之風。主要代表作有:《聲聲慢》、《永遇樂》、《武陵春》。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這首詞中,上片頭三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寫出詞人凄涼悲傷憂愁的情懷;次二句,“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流露出痛苦哀傷之情;再次三句,“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寫其凄寒難挨之情;末三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表現益加痛苦悲傷之情。下片頭三句,“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表現其凄愴落寞之情;次三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表現其孤寂凄惶之情;再次三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蘊其愁悶憂煩之情;“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綜述愁情之濃深。李清照這篇晚年之作,與其早期作品的傷春悲秋、傷離恨別不同,它不是生離之短暫,而是死別之永恒,不是暫時的空虛,而是長久的寂寞,不是渴望團圓,而是已成永訣。而且,喪夫之痛與國家殘破、故土難回的深切哀愁凝聚交織,文淺情深,沉痛無比。詞的開始,連用十四個疊字,透漏出他那凄切的心情和孤獨的處境,委婉曲折。現實生活中的悲慘使她幾乎不能自信,她力圖尋找精神上的安慰,但這種努力的結果只能是凄慘卑怯的加深。同是一個“酒”字,這里“三杯兩盞淡酒”,不再是閨中思夫的纏綿情愁,憂愁中仍然有心心相印的幸福,此時它只是詞人寂寞生活里抗御風寒、消解無邊憂愁的的一點點慰籍,是凄慘悲涼的心境的寫照。這首詞典型的概括了李清照南渡以后飄零的生活、凄苦的處境和充滿哀愁的內心世界。全詞纏綿哀婉,感人至深。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的元宵感懷之作。詞的上片寫元宵的景象與詞人心境。“人在何處”反映出她流落異鄉、孤獨寂寞的境遇和心情。“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這句顯示了她歷經滄桑之后,對于一切都感到變幻莫測,因而顧慮重重的心理狀態。下片就今昔元宵的盛衰抒發感慨。往年,李清照很空閑,對每年的元宵都很重視。頭上戴著翡翠冠子,還插著應景的首飾,力爭插戴得十分漂亮,才出門游賞。可是現在,人,憔悴了,蓬頭散發的,不再愿意夜間出去,只有在窗簾下聽人笑語。“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與年輕時“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形成鮮明的形象對比,情景交融,哀樂交感,反映著李清照飽經憂患后沉哀入骨、凄楚悲涼、自甘寂寞的心境,詞情凄苦感人。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此詞作于詞人避亂金華之時,詞人流落異地,滿目凄涼,無限悲愁都從中表現出來。這首詞無論是在心理情感的刻畫上,還是在情緒的變化和把握上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詞中表現的情感強烈而真摯,詞人把無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聯系起來,使愁變得具體而生動,讓愁變得有了重量,重到連船都載不動了。全詞寫的這個“愁”不是個人之愁,而是千千萬萬人之愁,是國家之愁和時代之愁。反映了國家的淪亡、家庭的毀滅給詞人帶來的痛苦。這顯然是個人的不幸與國家的淪亡交織在一起而迸發出的國仇家恨,與詞人南渡前的那種“離愁別恨”有著本質的區別,它包含著一定的時代色彩和社會內容,深刻細膩地表現出詞人心中愁苦深重。少女時代,詞人曾“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少婦時代她也曾“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而今為了擺脫許許多多傷心事,她又想故地重游,但由于擔心自己的憂愁太重了,輕舟載不動,終于沒有出游。 南渡后,國破、家亡、夫死,顛沛流離的生活,使晚年的李清照常常心境悲涼。由于觸及遠比以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李清照詞作內容涉及面也比以前廣了。大多數作品詞風哀婉悲郁、凄苦深沉。 值得注意的是,李清照生活的時代,北宋滅亡,江山易色,受影響的其實是一代詞人的創作。與眾多的南渡詞人對比,李清照與他人不同之處在于她是以自寫心靈隱衷,自抒個人生活中的悲愁感受來間接反映那個時代的;而其他南渡詞多以描寫歷史事件直接抒發政治豪情來反映那個苦難的時代。在詞風的轉變上,南渡詞人大多變以詞抒情為言志,變陰柔之調為陽剛之調,變婉約詞風為豪壯詞風,少了兒女情,多了風云氣。而李清照的詞風從南渡前的歡快明暢、清雅纏綿變為南渡后的哀惋悲涼、凄惻低回,但一直保持著“自鳴天籟”、“婉曲柔麗”的特色。這是他的詞風在“變化”之中又始終堅守的“不變”之處。她堅持詞“別是一家”,維持詞的婉約諧律、專抒情而不言志的正宗傳統,保留了詞體的文學本色。正是這樣,就使得李清照在南渡詞人中異峰突起、一枝獨秀,她以獨特的女性身姿在男性統治的詞壇開徑獨行,劃下了一道與眾不同的藝術發展軌道。
參考書目: 1、《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2、《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叢書,安徽人民出版社。 3、《宋詞鑒賞辭典》,周汝昌、夏承燾等撰寫,上海辭書出版社。 4、《唐宋詞鑒賞辭典》,唐圭璋主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5、《李清照》,趙曉輝編著,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6、《李清照》,向梅林編著,海南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第一版。 7、《清照詞》,【南宋】李清照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8、《李清照評傳》,陳祖美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