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師讓幼兒學會同情助人 [摘 要]:反思能力是教師必備的教育能力素質。對“反思”進行實質解讀,是詮釋這一命題的前提。厘清反思對教師職業成長的意義,是明確本命題成立的基礎;建設性的提出培養和提升反思能力的途徑與方法,是確立并研究本命題的要義之所在。 [關鍵詞]:反思;反思能力;培養方法 一、對“反思”的實質解讀 反思能力是教師應具有的教育能力素質。就“反思能力”而言,其核心概念是“反思”,因而對“反思”進行實質解讀,是詮釋和求證本文命題的前提。 關于反思的內涵指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認識一方面是由外界事物作用于我們感官而引起的感覺所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由對我們的心靈活動的觀察所形成的;即事物本質的反映。 關于反思的要義。中國哲學歷來是充滿著反思精神的,所謂“捫心自問”、“反躬自省”、“反求諸己”、“舉一反三”、“三思而行”等,都包含著深刻的反思成分。中國古代哲學家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把反思作為自己修行的主要方式。現代人如何對現有的感性、知性知識加以辯證反思,以期獲得理性的認識和理解,并促使其鮮活起來呢?那就必須知會反思的特點,必須經過對感性、知性知識的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與時俱進的過程,以此才能揭示它們的內在本質和必然性。因此,學會反思,既是面對新背景、新變化,適應新形勢、新情況,運用新思維、新辦法,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以人為本,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又是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提高認識和思辨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關于反思對教育的啟示。教育需要反思。健康而理性地反思教育教學實踐,其作用不僅在于喚醒教師被程式化生活所麻木的意識,使之重新審視自己的認識理念、知識框架和行為模式,而且通過反思自我的行動,為專業知識和實踐提供鮮活的內容,并有效改善心智模式,實現作為教師的價值。我認為,教師應從固定僵化的程序和大量偶然的事件中解放出來,獲得“教育的自由”。而要獲得解放、臻達自由的教育境界,就必須以教育者的“自我反思”為前提。時下,許多教師被日常具體的甚至與教育不相干的繁瑣事務所纏繞,沒有系統地梳理和審視過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以致對工作持“不證自明”、“日用不知”的態度,對自己的職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教育的本質、教育對象、教育的方法與過程缺乏的洞悉,對自己的知識結構、教育能力、教育績效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尤其面對當前新的課程改革,很多教師茫然而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得怎樣,應該怎樣應對改革并轉換角色等。同情心是對不幸者的關心,愛護的態度而產生的情感,同情心是使人生“助人為樂”的動機和行 今天的幼兒由于所處的環境比較特殊,周圍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有如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大多數受到的是全方位的關懷和愛撫,幼兒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要什么有什么,經常體驗的是單向索取的感受。“媽媽,你來幫我”、“爸爸給我買”、“爺爺,我要上公園”……很少想到為別人做點什么。家長往往在這方面也不作要求,久而久之,幼兒心理形成了較為頑固的以自我為中心,想不到也不理解別人的感受,缺乏對人的同情,也談不上給人幫助。然而更多的缺乏同情心的幼兒是由于所受的關心愛護不夠所引起的,家庭殘缺、父母離婚、單親亡故、父母性情孤僻或暴躁,整天為了賺錢顧不上孩子,使孩子長期失去溫暖。造成了這些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漠不關心,缺乏對人的愛、缺乏同情心。幼兒缺乏同情心,最主要的還是成人直接或間接的不當的教育所至。無疑,對教育教學問題進行追問、探究,強化反思意識,提高反思能力,提升工作水平和境界,將成為教學改革的主導,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鍵。 二、反思對教師素養提升和職業成長的意義 什么是教師的反思?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自我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之依據的“異位”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 雖然幼兒有一些缺乏同情心的明顯特征,但不并是說幼兒沒有同情心,其實幼兒很早就出現同情心的明顯特征:看到別人哭,他也會哭,雖然并沒有什么難過或傷心的事,別人笑,他也會笑,雖然也沒有值得高興的事,有人跌倒了,他會跑去扶起他,問他疼不疼,再大些,老師說身體不舒服,孩子會變得很乘。就是說,這個時候孩子開始理解別人,別人有痛苦,有困難時,他不僅能出力,而且還能積極的努力的去幫助。但由于幼兒受認識水平面抽,辨別能力較差,需要成人的正確教育和引導。 1.反思,能強化教師的責任感,提高教師的自尊和自信。 教師的反思,不僅是自我喚醒自我,更多的是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懷,去關懷教育生命的成長與發展。這種“關懷”,既表現為對學生的關懷,也表現為對自己的關懷。其一,反思,使得教師充分承載起教育者的責任,關注和關心學生的發展。反思,能激活教師的思維,改善生存方式,激發生命活力,提升內在生命價值,使其把教育活動當作一種事業,一個值得傾注智慧、情感、精力并融入其中的生命過程,從而為之殫精竭慮,以生命之光燭照學生心靈,并為生命的自為價值得到體現和圓滿而感到滿足與自豪。因此,他們總愛不斷地思考自己做得是否還好,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2.反思,能改善和豐富教師的實踐性知識。 教師的教育教學效能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實踐性知識,而這類知識的獲得,教師只有通過自我實踐的反思和訓練才能得到和確認,靠他人的給予似乎是不可能的。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不善反思的教師,永遠只能停留在已有的水準上,甚至知識與能力只退不進。 3.反思,為教師教育能力的持續發展提供可能 。 反思主要是一種個人的內省或內“醒”行為,需要個人的自覺、自為。當這種自覺、自為成為一種行為習慣后,不需要外部施加影響就能使一種理想的行為得以持續。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兩者之間對接的橋梁,又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心靈交互溝通。 4、反思,能提升教師的專業品質和工作境界。 教師只有從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認清不足,改進教學,自我提高和自我發展,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發展。教學反思不再是一般性的回想教學情況,而是“健康”地懷疑和探究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檢查錯誤”。過去我們對幼兒同情心的培養沒有足夠的重視和認識,現在我們知道,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健康的情感,會對今后性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同情心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是使幼兒友好仁愛和誠懇地對待周圍事物的教育,長大后成為殘暴,冷酷無情貪婪自私的人的例子也不少。因此,我們必須對幼兒進行同情的教育。 三、培養和提升教師反思能力的途徑與方法 (一)通過觀念更新,培植和提升反思意識。 要做到反思意識的覺醒、反思精神的高揚和反思能力的增強,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是前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隨機教育,督促幼兒克服不良的情感。幼兒由于好奇、無知、無意中會傷害別人。一次,幾個孩子跟在腿有殘傷的清潔女工后面學走路的姿態,我發現后立即把他們叫到身邊問:“那位阿姨是故意那的嗎?”“不是。”因為她的腿有病,不能像我們正常人一樣走路。其實她走路是很難的,心里也難受,可她還是克服困難,每天幫我們把廁所打掃得干干凈凈的,她真了不起,我們該怎樣對待她呢!小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我們應該感謝她”“我幫她拎水”“我替她掃地”還有小朋友說;“我媽媽是醫生,讓她給阿姨看病。”我肯定他們的想法,并提醒小朋友,做錯事只要改正還是好的。第二天,那幾個孩子向那位女工道了歉,正爭著幫忙掃地,那位女工激動地哭了。 (二)在自我檢視中建立良好的反思習慣和品質。 反思,涉及到一系列相應的態度、德性,甚或習慣。教師完成整個教學任務,實現教育目標,需要以理性態度和科學方法去深刻理解角色的特質和工作的實質,并在此基礎上吸納理念、刷新觀念、更新知識、打造能力,并對自己已有行為和習慣進行刻意的審視和考察,篩選并保持好的行為習慣,淘汰和改造壞的行為習慣。達于此,教師才會認真地檢討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否表現了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情愫,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是否有耐心、親切感和幽默感等等。通過自我檢視,反思自我,使得教師在諸多良好習慣、品質和風格的形成中表現出與顯現著教育智慧的素質。 (三)在與專家的“對話”中提升反思能力。 現實的中國教育領域,既涌現出了許多頗有建樹的教育理論家,又涌現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教育實踐家。教師研讀先進的教育理論,與專家進行文本對話,即是與專家的情感、精神進行交流,思維進行碰撞,并在這種文本對話中升華自我的意識、思想與工作境界。因為教育實踐家的教學思想、策略和方法,也是極具理論蘊涵的,尤其是他們的成長過程,呈現出自我反思的價值和意義,展現了一個專家型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智慧。一項調查發現,專家型教師時刻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表現出審慎的態度、品格和習慣,他們習慣于以開放的姿態,善于把他人成功的因素嫁接到自我經驗的相應部位。如果教師也用自己的同類經驗與之對話,進而聯系起來加以比鑒,便獲得了增長必要知識和能力的某種性格與素質。無疑,對專家型教師的典型剖析,對其實踐理論的學習研究,通過這種文本對話使得教師在比照自我思想和行為的同時,提高了反思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在“反思性教學”實踐中打^造**思能力。 所謂“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先進理念的統領下,借助行動研究,通過回顧思考、分析評價教學經歷和經驗,探究和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將“會教”與“會學”結合起來,改進教與學的思想和行為,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進步的過程。一般說來,反思性教學有以下幾個重要活動載體: 1.自我質疑。自我質疑即自我探求問題,即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這種方法適用于教學的全過程。問題與反思同在,質疑是否有意義,是否有成效,關鍵在于反思。問題的水平決定了反思的水平。教師要把握教學實踐中那些真問題,那些有益的(包括實踐意義、理論意義、方法論意義)問題,并在對問題的探索求證中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 2.教學診斷。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教師減少遺憾。教師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通過自我反省與同伴“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后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癥”,針灸“病理”,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效能的各種教學觀念和因素,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交流研討。反思,不只是個體行為,團隊反思更有利于個體的成長。與同伴展開的“頭腦風暴”法,即是團隊發思的表現。教師間開誠布公的研討交流,開放性的對話,思想的互動,能夠促進教師個體更有效地進行反思,從而促進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與增長。 4.觀摩分析。觀摩優秀教師的課例,分析其操作全程或局部典型細節,由此設想自己如何操作更理性、更智慧、更有效,通過這種反思分析,比照彼此短長,就會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受到教益。 5.總結記錄。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后,執教者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學生質疑問難的水平如何,課堂情緒怎樣,教與學還有什么困惑,等等。把這些逐一反思梳理,然后有重點的記錄下來,就成為今后教學可資借鑒的經驗資源。 (五)在質的研究中提高反思能力。 “質的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憑借自身的洞察力在與被研究者的互動中理解和解釋其行為和意義建構,整個研究過程力圖在自然情境下以多種方法收集資料為途徑進行,最終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形成理論或是描述和呈現出一個情境,達到對教育問題進行整體性探究的一種研究活動。工作和生活在具體的教學和管理實踐中的教師,每天都接觸著教學同仁,面對著許多面貌不同、個性迥異的學生,理應沉浸于教育情境中開展反思性研究,而只有這種研究才會始終貫穿著學習、反思和提高的循環。一般說來,質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1.行動研究。教師的研究和探究過程能豐富反思性實踐,而反思伴隨著行動研究的全過程。行動研究與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息息相關,它針對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是行動的指南;教育教學的運行過程中又不斷呈現新的問題,使教師不斷得到啟示,從而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因此行動又是研究的向導。教師應養成從自身的實際工作中去發現問題的習慣,要敢于質疑,善于提問,并將問題作為教育教學行動研究的課題去研究。 2.個案研究。這是針對縝密的研究。在教育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育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案例,然后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教育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教育教學案例中體現的教育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在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對照個案檢視、反思自身教育教學行為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并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 3.敘事研究。敘事研究,就是研究人類體驗“敘述思考是一個發現的歷程”。教育敘事研究,就是把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經驗組織成有價值結構的事件,通過敘述這一事件發生、發展、解決的整個過程并分析因果,來闡述自己教育理念的研究方法。其顯著特點是,教師通過自我反思將教育實踐與教育研究有機的鏈接起來。它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面對教學情境,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保持一份職業敏感;以反思者的眼光審視、分析、探究教育實踐的各種現實問題,經常對自身教育行為進行追問。這種致力于解決實際教育問題的行動研究,不僅能使教師跳出傳統教育研究的誤區,而且為“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路上來”奠定了基礎。 (六)通過反思性寫作鍛造和提高反思能力 寫作即研究。寫作是一個深入反思并系統表達思想的過程。如撰寫教育故事,讓教師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行為和效果,從而提升工作境界和水平。再如撰寫教后記,優秀教師在“教后”對“教中”進行反思后撰寫“教后記”,以此梳理課堂經歷,條理操作思路,修正失誤,總結經驗,就會明確后續教學的工作路向,減少不良表現的出現。當然,隨著教師經驗的逐步積累和豐富,已有反思習慣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會隨時對自己的實踐進行有效的監控和調節,這正是反思型、專家型教師成長的途徑和標志。 另外,培養和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除了教師自身的努力外,學校也要注意營造有利于教師自我反思的文化環境,培養教師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質,使之具有自覺反思的意愿和動力。此其一;其二,學校要充分重視教師時間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盡量避免用無效勞動侵占教師的有限時間,要利用現代化手段提高時間資源的利用效率。其三,大力支持教師將反思的成果付諸實踐,讓教師在反思中行動,在行動中提高。由此,學校外力與教師內力相互激勵,形成聯動,將使反思能力真正內化并外顯為教師的教育能力素質。 一樁樁,一件件事件太小太小,但從這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我們看到幼兒的同情心的發展,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在不斷提高,我希望我們幼教工作和幼兒家長承擔起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需要的人才,使人與人之間有愛,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 。 參考文獻: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白蕓.質的研究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朱珊.第二屆全國中小學科研興校理論研討暨經驗交流會綜述[J].教育研究,2005(1).4、周德義.培養教師反思能力的思考[J].中國教育,2004(4).5、張立昌.試論教師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2(3).6、林崇德等:教師素質的構成及其培養途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學版>,1998年第1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