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音樂智能開發理論及其在我國的發展 音樂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這種智能在作曲家、指揮家、歌唱家、樂師、樂器制作者、音樂評論家等人員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現。 目前,我國的音樂智能開發理論多以西方為主導,國外的音樂智能開發理論有達爾克洛茲音樂教育體系、柯達伊教學法音樂教育體系、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鈴木教學法音樂教育體系、伊迪絲-科爾曼的兒童創造性音樂教育實驗等。國內在音樂智能開發領域有陳鶴琴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以及一些教學模式的嘗試,如武漢音樂學院的“快樂音樂輕松學”課程。但是目前國內在音樂智能開發領域還沒有形成十分完整的理論或教學模式,需要去探索、實踐、總結。 一、對我國有重要影響的國外兒童音樂智能開發理論與模式 1、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思想 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理論,從創立到成熟經歷了30年左右時間。隨著實踐與認識的深化,從初始時體態律動在于試圖通過聽覺與運動覺的結合達到心理和生理的和諧一致,發展到強調這種方法只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他在《節奏、音樂和教育》一書中說:“盡管節奏在藝術中占壓倒一切的優勢地位,但不能把它錯置于一般教育之上。是心靈在指揮肌體,節奏訓練只是培養心靈的一條通道。”在他看來,音樂是情感的直接反映,節奏僅僅是用來為自動化地表達情感的音的運動和力度層次的載體。 2、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 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左爾坦(1882-1967)倡導和建立的音樂教育體系和教學法。他認為器樂文化永遠不可能成為大眾的文化,只有歌唱,才能屬于每一個人。所以,該體系以集體歌唱為主要教學形式,教材大多取材于匈牙利民歌或以本民族風格創作的多聲部合唱,以五聲音階為視唱教學的支柱,采用首調唱名法及柯爾文手勢等教法,有高度嚴謹的結構系統性。 3、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 德國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他與同代人及其后繼者共同創造發展的一種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的音樂教學體系。“元素性音樂教育”是該體系的獨創的風格和特點。 4、鈴木音樂教育體系 是日本小提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創立的,他從幼兒毫不費力的掌握語言的過程中受到啟發而創立了幼兒小提琴教學法。他運用這種“祖國語言教學法”形成了稱為“才能教育”的鈴木教學法。鈴木教學法注重早期教育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是這一教學法的核心。 5、綜合音樂感教育體系 綜合音樂感是20實際6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音樂教育流派。所謂音樂感,就是對音樂有正確的理解,并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東西充分表達出來的能力。“綜合音樂感”,也即“綜合音樂素質”,是對兒童進行音高、力度、音色、節奏、曲式等方面素質的綜合培養。例如,力度:強弱的聽辨;音高:不定音高及相對音高的聽辨;節奏:拍率;音色:具有音色表現方面的選擇能力;曲式:全面的聽覺方面的設計,能聽出曲子的結構等等。 6、兒童音樂教育的過程模式 過程模式是強調學習者、強調動態的一種教學模式。反映在音樂教育中,它強調課程設計的中心環節是兒童,應以兒童為標準。教師并不需要去塑造、改變兒童行為,而只是為兒童創設學習音樂的環境,讓兒童主動地去探索、發現音樂,并在此過程中逐漸發展經驗和能力。教師需要考慮的并不是教學內容和方法,而是不拘形式地為兒童制造、設計進行音樂探究的可能和條件,使兒童成為問題的提出者和解決者。
二、兒童音樂智能開發理論在我國的發展
1、陳鶴琴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 陳鶴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縣人。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和兒童教育專家,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兒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兒教育、師范教育等方面,其中“活教育”思想是陳鶴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兒童心理之研究》、《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學原則》等。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陳鶴琴教育文集》,是我們研究陳鶴琴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 陳鶴琴的音樂教育思想是在他的音樂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而他包括音樂教育實踐在內所有的教育實踐活動,都是圍繞“活教育”學說而展開的。陳鶴琴自1940年在江西辦幼師時開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經過幾年的教育實踐,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體系,包括三大綱領,目的論、課程論、方法論。“活教育”的三大綱領是針對舊中國舊教育傳統的弊病提出的。他認為舊中國的教育制度是抄襲外國的,空談理論,教學脫節,讀死書,讀書死,書本至上,不求進步,學生缺乏創造性,沒有“動手”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體系,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和進步意義的。 陳鶴琴對兒童音樂教育有諸多專門的論述。他認為,“音樂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種抒發情感的活動,音樂是兒童生活中的靈魂”。陳先生認識到音樂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音樂藝術能夠激勵兒童的情感、影響兒童的心靈,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他還認為,音樂是兒童喜歡的,三四個月的小孩子就能開始呀呀地唱了,到了八九個月,就能發出唱歌的聲調了,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小孩子好唱的能力格外發展地強大,所以為滿足兒童個人的欲望的需要,發展他們欣賞的能力,充分地表現個人的情感,團體的精神,培養其和諧統一的,團體愛國的精神,我們不得不特別注重音樂這一科。他還指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游戲是兒童的基本活動。因此,我們可采用生動形象的游戲教學,讓幼兒在活潑有趣的音樂中,舞蹈中自然地學習音樂。陳鶴琴先生是我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先師,是中國的福祿貝爾。他在半個世紀前總結摸索出來的“活教育”理論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鳴,說明其形成和發展是符合我國幼兒教育發展規律的,它反映了兒童的幸福要求、人文精神、兒童發展和教育創新的要求,也和當代世界教育發展息息相通.陳先生為國家的幼教事業留下寶貴的財富,為幼教事業一步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他的高尚精神和教育思想永遠值得我們幼教工作者學習、探索、創新。 2、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啟蒙課程模式 武漢音樂學院培訓學院品牌課程之一的“快樂音樂輕松學”音樂啟蒙課程,由武漢音樂學院陳凱華老師主講,編寫該課程配套教材(含音像)是該院2004年承擔的院級科研課題,湖北省科技出版社12月已出版,這是武漢音樂學院開展社會音樂培訓以來第一次公開出版發行的教材,同時也是培訓學院大力向社會推廣的音樂普及性課程。 課程中,音樂是一種游戲,是一種讓孩子們感到快樂的活動。首先,讓人難以接受的音符變成了一個個孩子們熟知的小動物,小貓(cat)、小狗(dog)、大象(elephant)、狐貍(fox)、長頸鹿(giraffe)、小螞蟻(ant)、蜜蜂(bee)這7只“小動物”取代了音符。以往黑色的五線譜也被五種不同顏色取代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很快就能夠接受并深刻的記憶下來,這為以后音符的替代認知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其次,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更符合幼兒的年齡心理特征。據統計,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課程中,基本上每坐15分鐘,孩子們就會站起來做10分鐘的舞蹈、動作練習。為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陳凱華老師在教學形式上把握的恰到好處,她使用幼兒感興趣的故事、聲勢游戲、舞蹈等等方式吸引著孩子,并且在表達上力求夸張的語言和極具感染力的表情動作。 課堂上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家長也是學生。教學中有專門針對家長的學習內容,通過讓家長和孩子們配合一起來完成節奏練習、視唱練耳、集體舞等游戲,使家長和孩子們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所以家長們有時候會比孩子們學的更加的認真,大部份家長都會攜帶筆記本作隨堂筆記。孩子和家長在這里是來尋找快樂的,而學習的功利性在這里是看不到的。我曾聽到有個孩子在課間休息時問陳老師下節課學什么?陳老師是這樣回答的:“學什么?就是學習怎么玩,你們就是來玩的!”人性化的課堂、人性化的教學,孩子們在游戲化的情境中快樂輕松的學習。 目前,國內音樂教育主要還是建立在國外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如達爾克洛茲音樂教育體系、柯達伊教學法音樂教育體系、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鈴木教學法音樂教育體系、卡巴列夫斯基與前蘇聯普通學校音樂教學大綱思想、科爾曼的兒童創造性音樂教育實驗。 兒童音樂教育是熱愛兒童音樂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事業。在這條道路上,有前輩們耕耘的足跡和貢獻,也有我們這一代人的理想和追求。陳鶴琴先生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是我國兒童音樂教育的經典,同時XX師范大學的李晉瑗老師、張志華老師,南京師范大學的汪愛麗老師、許卓婭老師,西南師范大學的蔡岳建老師等,也為我國兒童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音樂智能的開發在我國雖然還沒有形成較系統的體系,但在兒童音樂教學方面的研究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狀態,并且日益趨向科學化、現代化、完善化。除了較早的武漢音樂學院的兒童音樂啟蒙模式,目前還涌現其他的啟蒙模式,如在兒童教育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資源的洪恩公司推出的《洪恩寶寶學音樂》等。中國的兒童音樂教育正處在蓬勃的發展時期,現在主要的研究熱點涉及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接受學習在此特指兒童通過聽講、記憶或觀察、模仿、練習而獲得音樂知識技能的過程;發現學習在此特指兒童通過觀察、思考探索后,在創造性地對環境材料做出反應的過程中獲得音樂能力及學習能力發展的過程。目前研究的共識是:兩種學習各適用于不同的學習內容材料;各適用于不同年齡的兒童;各適用于不同的教育目標。因此,應靈活激動地隨時調整側重點,使兩者的運用形成互相補充。 (2)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 在此特指在具體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兒童誰應獲得更多的控制活動的權力。目前研究的總趨勢是:人們正深入系統地考慮特定教育情景中的所有有關因素,在理清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幾個因素在總的教育情景中所起的影響作用的前提下,對教師和兒童相互作用的性質做出判斷、描述、評價和選擇。 (3)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 這方面的發展體現在:原先一直采用集體教學的音樂課程開始越來越多地重視兒童的個別差異,探討如何用個別教學來滿足不同兒童的需要;另外,原先一直采用個別教學的音樂課程開始越來越多地重視兒童的學習熱情,開拓學習信息的來源,發展兒童的有關人際交往、合作的價值觀和技能。 總之,今后的趨勢是探討如何發揮音樂教育的整體功能,以促進學生的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三、我對兒童音樂智能開發的創新思考
在兒童時期,孩子的伙伴除了現實里的小伙伴和玩具以外,最忠實的伙伴便是動畫片。動畫片可以伴隨他們從出生到長大,這一過程宛若每天必備的營養滋養著我們的孩子。動畫片中以獨特的視覺、簡單的人物關系、可愛的卡通造型、夸張的動作等吸引孩子的眼球。傳統的音樂教學無法有效地激起學生的興趣。音樂教學動畫片作為孩子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完全可以用來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音樂教學動畫片可以使得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著多方面、多層次的情感審美教育,有效引導學生對音樂思想情感的發掘、把握和對音樂藝術形象的表現,充分做到引領學生走進音樂殿堂。總之,讓兒童在動畫片中學習音樂和享受音樂是符合“以兒童為本”的科學理念的。 與時俱進,是時代的精神,只有解放思想,放眼未來,緊跟科技發展步伐,以人為本,才能不斷的向前發展。教育工作者更應如此。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