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兒童的心理及行為
近幾年來,因父母離異造成的單親兒童連年增多。最近的統計資料,目前全國單親兒童已達1000萬。單親兒童的增多,是目前幼兒教育面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調查分析這些兒童的心理特征是搞好兒童教育的前提。 單親兒童生活環境的特點就是家庭不完整,而家庭是兒童生活的第一個場所。離婚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心理方面。在幼兒表現出不同于一般兒童的異常心理特征。 一、沒有安全感,自卑的心理 在我家旁邊的鄰居就有一個是父母離異的小女孩兒,孩子跟著媽媽幾乎沒見過爸爸幾次面,于是她媽媽就把她當作寶貝一樣,看得緊緊的,娘倆兒每晚睡覺的時候都要反反復復的查看門窗,現在做什么事她都養成了反復 、反復,。現在她也已經大了,可以理解父母之間的事情了,可仍是有揮之不去的害怕,怕門窗不鎖進來壞人,更怕男生說她些什么。她媽媽經常告訴她要自強自立可是她強烈的感覺到那個強烈的下面是一個空修的溝壑,只要輕輕一點,著強烈就會轟坍塌。在別人眼中她已經很優秀了,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不是在一個正常的家庭中出來的孩子,這個陰影她無時無刻都不曾忘記。 二、敏感、多疑、消極 離婚家庭的孩子多半看到和體會到的的是父母的吵鬧,不滿、懷疑和缺少理智的抱怨,有些冷戰的家庭也同樣會使孩子產生消極的心理。 三、孤僻、叛逆 因為對父母離異的不理解從而產生對父母的恨意。其實在他們的心中還是那么的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他們總是干出一些想要可以讓父母可以注意到他們的事來,從而一起他們的關注。 四、缺乏創造性活動的能力 這類孩子對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一般都態度冷淡,漠不關心。游戲時,總是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因而多數時間只能靜靜的坐在一旁。活動時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更是缺少主動提問的時候也不愛與人交流。在吃飯的時候,如果老師問他還要不要,他會點點頭。在去年我們班就有這樣一位小女孩,也是父母離異女孩更著媽媽一起生活由于母親工作忙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她所以把他叫到幼兒園的整托班(整托指的是幼兒每周一送入幼兒園在每周五的晚上接) 五、行為任性,易怒好哭 這樣的幼兒平時不愿和大家一起游戲。稍有不順心就又打又踢,看到誰的玩具好就不顧一切的去和他人搶務必要搶到手為止。在同伴中顯得更為自私、霸道。如有一位小朋友,父母離異后同父親生活在一起,父親平時總是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給與滿足,深怕回凍到或餓到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交給老師也不放心,常常是送完孩子后再班的窗口或門口看上一會兒才肯離去,每次孩子在送來的時候都是哭哭啼啼的,吵著要爸爸陪著他一起上幼兒園。 單親兒童任性、霸道行為的產生,同離異父母的變態心理有關。用一些利益父母由于自己對感情受到創傷,就把過去對妻子或是對丈夫的愛不適當地全部轉移到孩子的身上,總是擔心孩子受到欺負和委屈,因而過分溺愛和放縱。心理學家馬斯丁洛認為,人(當然也包括兒童)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由低到高的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與認可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對于單親家庭的兒童來說,長期生活在這種由母親或有父親單獨之撐的家庭中,除了經濟條件有可能稍差與正常家庭兒童以外,缺乏的恐怕還是愛與歸屬的需要。基于此,我對單親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問題,只要家園共同努力,單親家庭的幼兒也能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社會學研究表明,家庭主要為孩子提供兩大職責:一要為孩子提供安全、健康成長的環境,保護孩子免受不良影響;二要為孩子進入社會之后有正當的行為并接受特定的社會文化做準備。這也是家庭的兩大實質性功能。一般的說,核心家庭這兩大功能的發揮較少存在什么障礙,且有“家庭自豪感、家庭成員間的相互支持,有凝聚力、適應性、樂于交流、能融入社區社會并為之作貢獻、有核心且目標一致的價值觀,歡樂地家庭氛圍等”而單親家庭可以說大都功能不健全,他們難以該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和支持性的相互依賴的成長環境,他們或許可能或許不能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但是他們肯定不能滿足孩子思想健康成長的要求與充分的精神慰藉。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得不幸。”屬于“特殊的家庭”的單親家庭是殘缺的、不幸的,其實,單親家庭一切不幸的總根源卻是家庭功能的受損與障礙。這些家庭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很難一一列舉出來,但下列的一些特征卻是共同的:“不信任、不自信、缺少歡樂、自卑感強,”人格的發展主要是幼年生活經驗的產物,我們可以推斷:兒童生活過的那個曾讓他傷感的家庭中接受的信息將對他起到消極的阻礙作用。 單親兒童的心理行為 1、離婚前后短期影響 一些單親家庭形成前先經歷里來了沖突家庭階段。父母長期爭吵不休,制造冷漠的家庭氛圍,特別是將不良的情緒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安全感和負性的情緒體驗,在以后的生活中會出現心理病理癥狀。父母離婚后這段時間兒童普遍會感到內疚、自卑、敏感、孤獨感強、與人不融洽,有喪失感、被遺棄感、焦慮和不安的消極心理,這種消極的心理會影響到兒童將來的處理感情和工作的關系;在性格上表現得孤僻內向、倔強、情緒不穩定;語言能力有限,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在行為上多出表現出學業成績差、多動、說謊、偷東西、攻擊、等行為明顯高于完整家庭的同齡人。 2、離婚后的長期影響 進入穩定的單親家庭階段后,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在兒童的心理行為發展過程中將逐漸發揮日益明顯的作用。單親家庭有可能保留著家庭破裂的教養方式,也有可能中斷了原來的教養方式。無論如何,將分為以下四種類型:權威性、專制型、放任自流型、漠不關心型。
影響單親家庭兒童心理行為的其他因素
許多宏觀的、微觀的、主觀的、客觀的、遠期的、近期的因素共同作用都對兒童行為的發展與人格走向造成重大影響,單親兒童對離婚的適應程度也受這些因素中的一些部分制約,這無疑形成了難以預測單親家庭教育效果的諸多變量。 幾條對單親兒童教育的干預措施
1、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體味“教師與家長是教育的天然同盟軍”要重視對單親家庭的訪問,以真誠在和諧的氛圍中共建親師交往的橋梁幫助孩子走出痛苦、焦慮的心理陰影,幫助家長成為消除孩子消極行為的首要消除者。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輔導,密切關注他們在園的表現,及時對這部分幼兒顯現的心理行為進行干預,班內教師對這部分幼兒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幫助他們走出消極的情緒,改善幼兒在園的行為表現。 單親家庭是特殊家庭的一種,單親家庭兒童的心理行為與核心家庭兒童相比 有較多的消極成分。對這類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的干預,關鍵在于對與其生活的單親及離異后雙方關系的干預。知道單親合理安排經濟、子女等。 對于很多單親家庭來說,孩子是雙方心中永遠的牽掛,已沒有必要再去追究過去婚姻中的誰對誰錯;斯人已去,愛已走遠,但作為撫養和監護的一方,應該讓孩子感覺父母對他們的愛并沒有改變,讓孩子平靜、幸福地生活與學習;讓另一方更好的與孩子多接觸、多交流感情。把因離婚帶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的限度。 第一,當孩子6歲左右時,必須向孩子理性地解釋父母為什么離婚的原因,孩子會對父母的變化感到困惑,如果不向他們解釋清楚,孩子就會焦慮不安。和孩子談論此事時,心態一定要穩定平和,講明事情的真相,讓孩子平靜地接受這一切,勇敢地面對生活;但不能把氣憤和傷心的細節告訴孩子。孩子對離婚的恐懼常常不是源于這件事本身,而是源于父母在離婚過程中憂傷、痛苦或憤怒的表現。 第二,告訴孩子父母離婚不是孩子的過錯。有些孩子總以為父母離婚是由于自己表現不好,這時你要努力排除孩子這種自我折磨的想法,讓孩子親身體受到離婚只是爸爸媽媽之間出了問題,和孩子沒有關系,孩子就不會出現單親家庭里孩子常有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更不會有自責和內疚的心態。 第三,一定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都會愛你。不管在離婚的事上孩子的爸爸(媽媽)有多大的錯,都必須讓孩子和爸爸(媽媽)保持聯系,互通往來;當孩子提到爸爸(媽媽)時,重要的是不要給孩子這樣的觀念---你的爸爸(媽媽)很壞;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父親(母親)是一個很壞的人,他還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嗎?任何人都不應教育孩子去仇恨、貶低自己的父母,應該多對孩子說:“他(她)仍然是你的好爸爸(媽媽),他(她)仍然愛著你,是值得你尊敬和去愛的;在任何場合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相互攻擊,一定要明白,保持彼此尊嚴的重要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對方,這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會認為自己也很差勁。 第四,教育孩子應付別人的說三道四。孩子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時常要面對這方面的詢問,如果孩子沒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就會不知所措、支支吾吾,別人異樣的目光也會讓孩子更加難堪;應該教會孩子說:“我爸媽因為相處不好,現在已離婚了,但是我爸爸仍然是我爸爸,媽媽還是我媽媽;謝謝你對我的關心”。讓孩子說得不羞不惱、不卑不亢。如果說父母是一艘船,那么孩子就是這船上惟一不可拋棄的乘客,即使遇到驚濤駭浪,父母也要用生命堅持著平穩地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彼岸。 單親家庭教育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孩子的自立性強,更容易學會體諒他人、承擔家庭的責任等等。所以,作為離異家庭的父母要從新的角度來看待自己。離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是我國4億未成年人中的一部分。雖然他們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單一愈來愈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保護他們的權益,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不僅是家長的責任。也是國家、全社會及學校義是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期待著那一天,離異家庭子女面前的道路不再是坎坷與艱辛,而是和完整家庭的子女一樣是一條充滿燦爛陽光的金光大道。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