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性產生中學差生、問題學生的初探 摘要 人的自身條件不同,生活的條件、環境不同,造成學習機會的差異,對個人的生長、成長結果懸殊。中學生差生、問題生的產生,除了自身條件以外,很多因素說明那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周圍的環境差別產生出來的。人的差異性歸根結底來源于社會、家庭、學校的教育。 關鍵詞 差生 問題學生 差異性 家庭 學校 社會 教育 我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已三十多年了,雖然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的人才,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但也凸顯了應試教育的弊端,加劇了很多問題學生的出現。青少年輟學從1987年的3003,每年不斷增加,給整個問題學生的家庭帶來了不少遺憾。問題學生的出現、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反過來危害社會,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諧。當然問題學生的出現不能完全責怪于應試教育的弊端,還有其它多方面的因素。我就差異性因素作些探討。 一、遺傳基因的差異,導致學生技能、智力差異和偏向 人類是不斷進化和發展的。根據遺傳與進化的論證分析,人類從猿開始從事簡單的狩獵活動,到學會種植、養殖,發展到有語言、文字、音樂的社會,再到當今高科技全面覆蓋的社會,教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人的勞動是有分工的,簡單地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長期從事本領域生產勞動的勞動者,他們所出生的子女相對地說,遺傳基因偏向他們所善長的工作領域。“木匠的兒子會做木匠”,首先是他的子女的智力遺傳偏他的原因,再加上后天的長期觀摩學習很快成型。所以長期從事各領域的勞動者所育的子女其智力發展是有所偏向的。我們不得不承認遺傳的特殊性。這對中學問題學生的因材施教是有幫助的。 二、家庭經濟的懸殊,導致學習機會的差異 眾所周知,家庭經濟的懸殊是影響個體素質差異的主要原因,擁有較多財富的家庭擁有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他們可以買來最好的教材、教輔資料,請來最好的家庭教師,上好的培訓機構,接受各種文化教育。相反,貧窮困苦家庭的子女就沒有得到這些機會。此種原因,往往使最聰明的窮人家的子女比不上資質一般的富人家的子女,獲得發展的機會。窮人家與富人家的子女其結果的差異性是相當大的。這就會產生不公平感,這也是產生問題學生的原因之一。 三、不同環境的影響,導致學生都有差異性 我們知道,把一批種子同時播種在一張張統一制作的苗床上,但由于管理不同、環境不同,你就會發現,苗床上的苗芽長得參差不齊。人也一樣,更何況出生在不同家庭不、同分工的社會階層,其環境的影響,造成的差別更大于苗床上的幼苗。因此,環境育人非常重要,應重視培養育人的環境。 四、中學問題學生的挽救策略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人們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和諧美好,才能更好地發展。對于中學問題學生的教育,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利于他們的轉化。我認為應加強從家庭、學校、社會三級教育來加以疏導,發揮三級教育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對學生習慣的形成非常重要,孩子從小就在父母身邊,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必須的。孩子做了好事或完成某事很好,父母可以贊賞他、表揚他;相反,孩子做了錯事,父母可以進行引導并批評教育。但要注意方法,不要傷害孩子的心理。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慣,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正確的方法是引導孩子,讓他認識到不良習慣可能帶來的后果,認清是非,讓他自覺地去改掉這些不良習慣。事實上,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在學校里也是優秀的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尊敬師長,團結同學。 (二)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很多差生、問題生產生于學校這個場所。“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因此,學校對差生、問題生是最好的轉變場所。學校教育可以通過好的班風、校風來影響和感化差生,教育引導問題學生。班上的同學可以形成或建立起幫扶互助關系。在人情味很濃的班級,很多差生、問題學生受到情感的召喚,改掉不良的習慣、壞毛病,通過努力重新回到集體中來,感受集體的溫暖。科任、班主任是情感的催化劑,在適當的場所進行適當的表揚或贊賞,可讓學生感到重新回到集體中來收獲到的情感和成功感。 通過建立良好的班風組織也可以使差生、問題學生得到轉化。一個組織健全的班集體,常常定期對后進生進行組織合作學習,定期出有影響作用的黑板報,定期進行才藝展示晚會,這些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對差生、問題學生的影響巨大,他們通過對活動的參與,找到歸宿感,感覺到班級的同學、老師沒有拋棄他們,從而激發他們向優秀生學習和轉化。 良好的校風是長期形成的,是人文素養的沉淀。具有良好校風的學校,是學生學習的理想場所。在這里學生上進心極強,有良好的讀書學習的傳統和習慣,不被社會上一些不良習氣所影響,因此。差生率、問題生率低,優秀率高。學校教育當務之急就是建立一批具有良好校風的學校,即使是差生、問題生,轉到這樣的好學校也有可能很快被同化掉,成為優秀的學生。 (3)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影響巨大,媒體的作用不可估量。很多現象表明,社會教育對差生、問題生的轉化更加高效且快捷。首先是道德,然后是法律的作用。道德形成于社會關系中,對人們的行為起規范作用。問題學生的形成很大程度是形成于不良的道德環境中。左鄰右舍的倫理道德影響,媒體對好人好事、壞人壞事的報道和評判,對整個社會公德的形成影響巨大而深遠,同樣對中學生產生影響,特別是問題學生,通過對比可以知道自己的行為的不良,甚至可恥,對他們的改變和轉化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懂得有好的道德風范,對自己的將來是何等重要,把不良問題改掉是對自己的一種負責,是對社會負責。 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社會這所大學的現實性和功能性是直接而有效的。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相應擔負起教育的作用。要挽救一個問題學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常言道“有教無類。”只要家庭、學校、社會不言放棄,相信所有的差生、問題學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參考文獻 1、王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石林《社會心理學》,XX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2005年4月。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4、陳克正《玩學習——三個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5、瓊山中學教研室《瓊山中學教師教育教學論文選集(一)——砥礪篇》,2003年3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