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可持續的學校發展戰略 發展戰略在每所學校的明確程度都不一樣。有的學校發展戰略是根據發展戰略選擇需要的教育資源,用發展戰略指導學校整體工作。有的學校發展戰略處于無意識狀態,當獲得的教育資源與發展戰略相匹配時,學校發展迅猛;當獲得的教育資源并不支撐學校發展戰略時,學校往往以教育匱乏的名義而停步不前。因此,制訂和選擇合理的學校發展戰略既有利學校明確發展方向,更有利于學校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資源而提高其使用效率,從而更快的達成學校發展的戰略目標。 教育資源匱乏中的學校外圍援助戰略。
學校發展戰略的制訂的確需要教育科學的指導,但蘊含在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資源的豐富程度,不但制約著學校發展戰略的選擇,更是檢驗教育科學的重要標準。 當教育資源無法支撐學校正常運行時,我們稱這種情況為學校發展中的教育資源匱乏癥。這主要表現在學校辦學經費嚴重欠缺;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發展方向猶豫不決,甚至對學校存在與否都需要重新考慮。在這種情況下,因其學校擁有的內部資源無助于學校擺脫目前的困境,只有向外界求得更多的支持與援助;尤其是制度層面與行政層面對學校的肯定與支援,才有可能解決學校面臨的問題。明確學校的發展空間,這是學校戰略發展的第一步。在目前的教學格局中,社會對學校還有很多的教育需求;教育行政部門認可并希望學校發揮的區域教育功能何在,這些是確定學校擴大還是縮小辦學規模的前提。爭取跟多的教育資源,尤其是教育經費的支持,這是學校戰略發展的第二步。學校不是營利部門,但學校發展是離不開教育經費的支持的,這要求學校必須向社會與教育行政部門爭取更多教育資源,使得學校擺脫“惡性循環”的發展困境。雖然解決學校教育資源匱乏癥的主體并不是學校本身,但真正導致學校患上教育資源匱乏癥的卻是學校中具體的教師與學生。因此,如何通過外在的努力,尤其是具體的教師聘用政策與生源選擇政策,來改善學校內部的資源結構,尤其是師資結構與生源結構是當前學校最為重要的戰略選擇。 教育資源稀缺中的學校外延發展戰略。
當學校從教學資源匱乏癥中走出來后,學校的生存就不再完全受制于外在的教育情境學校擁有的教育資源,除了保證學校正常運轉之外還略有節余,但此時學校仍然處于教育資源稀缺中。當學校中有較少的教育發展資源時,學校會將它用來做什么呢?從提高教育質量來看既可以把這筆教育資源用于學校的教育科研項目,通過教育科研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也可以把這筆教育資源用于教師福利或者引進優秀教師,通過改善教師隊伍的質量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可是,不管將這筆教育資源用于哪個方面,都只能在短期內取得成效。 教育是一項重要的事業,但更是一項長遠的事業,正是因為它的重要性才對長遠性提出了要求。但是,在教育實踐中,往往因為教育的長遠性而掩蓋它的重要性。當教育資源處于稀缺狀態時,就意味著對教育的配置標準仍然是教育資源的相對使用效率。在同等情況下,把教育資源用于學校的外延發展更容易見到成效,當學校外延發展迅速的取得成效時,學校管理者就有了足夠的理由向教育行政部門或者社會尋求更多的教育資源。 因此,從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來看,當學校教育資源仍然處于稀缺狀態時,將教育資源配置給學校用于外延發展,盡管不具有科學性,但卻具有現實的可行性,也具有經濟上的時效性。所以,對學校來說,在教育資源還處于稀缺狀態時,重要的不是如何“科學地”使用教育資源,而是如何“有效地”配置教育資源,為引進與尋求到后續教育資源提供條件。 教育資源充裕下的學校內涵發展戰略。 如果說學校的外圍援助戰略主要顯現為政策問題,學校的外延發展戰略主要顯現為經濟問題,那學校的內涵發展主要顯現為教育問題了。要促進學校內涵發展,需要學校擺脫與兄弟學校競爭教育資源的思維,這種思維是在外延發展戰略中的基本思維,并且要對學校自身的價值進行創新,將逼近學校中最為本質也是最為核心的三個方面:課程體系、教師結構和學校管理模式。應該說新課程改革已經注意到并著力于學校課程體系的變革,正在將越來越多的課程權利轉移給一線的教師,希望一線的教師能夠從單純的“怎么教”過度到在“教什么”指導下的“怎么教”。 當課程體系優化了,對教師使用課程與轉化課程的要求也就提高了,自然就牽涉到教師隊伍在這個過程中的能力分化問題,涉及到對教師隊伍進行重構的問題了。在重構教師隊伍的過程中,盡管吸引優秀教師的加盟是每位學校管理者都希望的,但優秀教師的加盟必須以其他教師的推出從而為優秀教師提供工作崗位為前提,而后者卻是每位學校管理者都不愿意面對的。所以,當我們說學校內涵發展只是涉及到課程改革時,或許這只是教育智慧與課程能力的問題;可一旦學校內涵發展涉及到教師隊伍結構的改革時,這就已經不僅僅是教育問題了,就牽涉到在學校管理者權限之外的人事問題了,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在人事問題前妥協與讓步。 學校內涵發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學校的管理能力,確保學校管理能力的提升能夠與學校內涵發展同步進行。學校管理能力涉及到三個要素,一是學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與素養,二是學校管理目標的科學性,三是學校管理過程的有效性。不管是學校管理目標的科學性還是學校管理過程的有效性,都必須以學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與管理素養為前提。這就意味著,學校管理者的自我改造與優化也成為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方面,甚至成為學校內涵發展的前提性要素。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學校管理者反而有可能成為學校內涵發展最大的阻力要素。道理很簡單,如果走學校外圍援助戰略,贏得別人的支持只需要良好的態度就可以;如果走學校外延發展戰略,贏得學校外延發展只需要爭取更多教育資源就可以;當要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時,不但要改變習以為常的課程體系,還要改變學校教師的隊伍結構,更重要的是,還要改變自己。然而,改變自己偏偏是最為困難的事,也是學校管理者最不愿意的事。 總結。
學校發展需要戰略設計,戰略設計需要接受教育理論的引領,但僅僅接受教育理論的引領是不夠的。學校是以提供教育服務為目的的,但學校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卻是提供教育服務的前提。正是基于這個道理,使得設計與選擇學校發展戰略時,必須以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為出發點,而不可能以提供學校教育質量為唯一要素。事實上,我們不能忽視學校的生存,但學校的生存與否并不是最為困難的事情;真正困難的事情仍然是學校的內涵發展。雖然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是最值得也是最應該做的事情,但它卻必須以改變學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學校課程體系、教師隊伍的結構與學校管理者自身為前提。在教育實踐中,改變任何東西都是可以考慮的,而改變自己卻是最困難的。所以,學校內涵發展往往成為學校管理者與教師最應該但卻最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