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探討
[摘 要]本文指出了當前我國勞動力的就業形勢以及其形勢的嚴峻性,提出就業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嚴峻的社會問題,并從自己的角度探討出解決就業問題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就業形勢 分析 探討 對策
就業是經濟增長的立足點,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保就業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中之重。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把就業問題放在“民生之本”的優先位置加以考慮,大力實施一系列就業再就業的政策及舉措,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但經濟增長與就業不同步的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與農民工返鄉現象并存,就業矛盾更顯突出。深入分析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對于準確判斷當前就業形勢,采取有效措施來穩定和擴大就業顯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迫切。 我國當前勞動的就業形式分析 (一)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我國是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大國,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據統計,我國城鎮擁有經濟活動人口近2億人,農村經濟活動人口近5億人。相對于如此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需求小于供給的狀況一直沒能得到緩解。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將更加突出。據統計,1995年以來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呈上升之勢,1995~1998年依次為519.6萬、552.8萬、589.7萬和571萬人左右,1998年的登記失業率為3.1%。同時, 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進入實質性的攻堅階段,國有企業要進行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制度創新,需要走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的路子,這就必然將大量的冗員(約有1/3強)逐步釋放出來。1995~1997年,國有企業下崗分流人員數目依次為564萬、891萬和940萬人,1998年下崗職工為610萬人。隨著改革的推進,國有企業隱性失業的顯性化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在農村,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持續流動大大增加了城鎮的勞動力供給,這種流動人口每年約3000萬人。我國每年還有新增勞動人口約1000萬人。相對于需求而言過高的勞動力供給以及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導致我國失業人口數量龐大,失業率較高。 隨著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逐步推進,企業中的冗員會繼續被分流出來;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使得勞動力要素被逐漸替代;全球經濟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大調整,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勞動力需求的增長會慢于經濟增長,勞動力需求不會有大的增加;而我國的相對勞動力供給呈持續增加之勢。因此,在今后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狀況不會有明顯改變,就業形勢將持續嚴竣。 (二)勞動者合法權益不能得不到有效保證 再《勞動合同法》實施將滿一年之際,全國人大對這一法律實施情況的檢查結果,再度引發熱議。據《財經》雜志報道,盡管檢查組提交的執法檢查報告認為法律的執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勞動合同簽訂率有所上升,但此前該法規定所引發的爭議或擔憂,幾乎無一不在現實當中得到印證。《勞動合同法》從制定到執行,恰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步驟重合。法律制定時,正值外需旺盛,勞動力相對短缺問題初現,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政策適逢其時;到法律實施時,就業形勢已急轉直下。決策的天平需要尋求新的平衡。面對當前“保企業”空前高漲的呼聲,保障勞工權益的任務比以往更加急迫。雖然沒有提供統計數據,但執法檢查報告仍指出,在餐飲、娛樂、旅游、建筑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勞動合同簽訂率其實較低,部分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的勞動合同簽訂率也較低。
(三)農民工就業困難加大。 當前,我國面臨來自兩個方面的農民工就業問題:一是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由于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很多出口加工企業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比較大,企業出口減少,減產減員現象時有發生,作為勞務輸出大省的江西受此影響較大,部分農民工被迫返鄉就業。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返鄉農民人數大增,短時間內大量外出務工農民工的返鄉,給統籌城鄉就業帶來嚴峻挑戰。二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的問題,數量巨大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加上就業崗位相對不足,勞動者技能低下等原因,給這部分人的就業帶來了較多困難,也給社會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四)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加大。 自1999年中央政府做出擴招決策后,高等院校的數量和在校生數量迅速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愈發激烈,就業難度加大。數量不斷增長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后,對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不斷加大。高等教育對市場經濟的適應相對滯后、大學生就業觀念和職業適應能力的缺陷、就業市場自身不完善等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格外突出,就業困難加大。 探討我國勞動就業形勢的對策 (一)加速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我國就業形勢不斷嚴峻、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今天,政府作為擴大就業和再就業的的先驅,應將實現我國勞動力供求平衡和擴大就業作為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標來抓。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之一,只要采取適度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政策,逐步提高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水平,就業機會就會不斷增加,而且有利于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升級,有利于全社會就業形勢和經濟形勢的好轉。從而直接帶動我國社會勞動力增加就業。 (二)不斷完善《勞動合同法》,加大勞動行政部門的監察執法力度,建立監督體系規范企業行為 《勞動合同法》是勞動者的直接保護神,因此必須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加以完善,這樣才能有效的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增加勞動者的積極性。勞動監察運用行政手段規范企業行為是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方式,應進一步發揮其作用。勞動監察工作的對象,應重點放在經常發生違法行為,侵害勞動者權利的企業;工作內容應重點查處用人單位的亂辭退勞動者、強迫加班、欠繳社會保險費和克扣工資等行為上;工作方式應采取接受勞動者舉報進行查處與定期和不定期到企業進行檢查督促相結合,發現企業違法行為及時予以糾正,對于經督促或責令整改的仍不整改的加重處罰,下大力氣糾正用人單位違法行為。只有不斷完善《勞動合同法》,從法律上給與勞動者的以保護,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勞動者的積極性。從而緩解就業市場的壓力,也給與就業市場規范的法律依據。
(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力素質,發揮其解決就業問題的獨特作用。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可以從總體上提高勞動者素質,有效的防止結構性失業;同時以就學替代和延遲新增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緩解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以教育培訓促進就業者素質的提高,還可對失業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使15歲—19歲、20歲—24歲兩個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有所降低,并對降低整個勞動力資源的勞動參與率產生積極影響。以高等教育為例,中國大學生占同齡青年的比例約為7%左右,如果提高到30%,那么中國總的勞動力資源的勞動參與率就能下降近3個百分點,減緩勞動力就業近3000萬人。中共十五大明確提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要“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并具體部署了搞好職工培訓和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的任務。因此應積極擴大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覆蓋范圍,提高培訓質量,調動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培訓的積極性,抓好對下崗職工的培訓,做好勞動預備制度的推行,以及強化培訓與就業的結合,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加以落實。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本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持要素,發展教育對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們面對經濟增長乏力、就業壓力很大的現實,尤其要注重發揮教育對經濟增長和解決就業的基礎性作用。要大力發展學歷教育、在職教育等,將就業壓力轉化為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這樣,不僅延緩了勞動力的就業時間,提高了勞動力資本的素質,也增加了勞動力就業的選擇空間和可能性。同時,教育產業的發展本身,也為社會提供了巨大的就業空間,為在結構調整、機構改革中分流出來的具有相應學歷、知識的人員提供一個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 (四)扶持中小企業,提高就業密度,拓展就業渠道 中小企業是各國公認的“解決就業的命脈”,中小企業一般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它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就業容量大的特點,在解決就業方面具有大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中小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因而都出臺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在今后,政府應采用適當的政策措施,如創造有利于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法律、制度環境,對中小企業發展進行必要的扶持,完善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這樣不僅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且有利于就業機會的持續增長。當前,促進就業還可考慮培養高素質的中小企業主群體。提高中小企業主的素質有三個途徑:一是加強對現有中小企業主的培訓工作。政府以前只注重對下崗職工進行免費培訓,現在還應該加強對現有中小企業主進行免費培訓,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中小企業的倒閉,而且有利于中小企業增加就業機會。二是可以考慮鼓勵大學畢業生創辦各類技術密集型中小企業,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三是引導城市下崗職工創辦小企業,或者去中小企業就業。 (五)大力貫徹促進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就業政策對就業規模的擴大和就業結構的優化有著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調整短期內難以突破的情況下,良好的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可以最大化的降低摩擦性失業和技術性失業。1、大力貫徹促進就業政策。必須積極貫徹落實我國政府出臺的各項促進就業的惠民政策,充分發揮政策促進就業的實效。大力推進各項惠民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落實鼓勵返鄉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2、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我國的就業服務市場發展迅猛,但是體系還不完善,還未能形成以提供信息發布、就業咨詢、培訓等現代化的一體化就業體系,必須盡快建立完善的現代化就業體系,增加就業中介機構的數量,規范并提高其服務質量,建立信息化、網絡化的就業服務網絡,減少就業信息不對稱情況,加大對現有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緩解勞動力市場供求的結構性矛盾,以降低技術性失業。
(六)給與自主創業政策優惠 針對大學生、下崗職工、農民工就業難問題,政府應鼓勵大學生、失業和下崗人員自謀職業、自辦企業,有關部門應大力扶持,給予信貸支持、稅收優惠和必要的指導服務等,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在農村,則要在堅持計劃生育、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同時,支持鄉鎮企業進行制度創新,提高經營水平,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從而促進農村農業、加工業、商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既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得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實現了一種就業形勢的良性循環。 就業問題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解決勞動力就業是一件長久且艱巨的任務,各級政府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決這一經濟和社會問題,要常抓不懈。 參考文獻: 梁柱:對我國當前失業與就業問題的思考【J】 《經濟問題探索》 2005年9月 王斌:中國就業發展新論【J】 《經濟研究》 2002年12月 文魁/楊宜勇:《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研究報告》 2009年4月 中國統計出版社:《中國統計年鑒》 國家統計局 2009年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