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的想象深遠的意蘊——新時期幼兒童話創作特征探微奇幻的想象
幼兒通常是指2--7歲的兒童,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是最富想象力的.“在幼兒的心目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生活中的現實常常變成一個豐富的想象世界,使幼兒的活動充滿樂趣”。在幼兒的想象世界里,小鳥會唱歌,花兒會跳舞,動物會說話,一切的“物”都被“人”化了。所以,幼兒童話必須充盈著奇幻的想象,似真似幻,真幻難分,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的心靈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現實與幻境中遨游。而之所以要給幼兒創造一個想象的幻境,是因為人類需要想象。想象是人類發展的動力,有了想象,人類才會有前進目標,并為之奮斗終身。 沒有任何一種文體象童話那樣需要想象力,想象是童話的靈魂,奇特的構思則是進入想象世界的通道。幼兒多動善變的特征決定了他們在聽童話時求新、求奇。這就要求幼兒童話作家們必須甩開現實生活的包袱,放飛自己的想象。胡安的《餡餅里包了一塊天》,構思新穎獨特:一個老太太將天掉下來的一角包在餡餅里,放進了烤爐。打開爐門,餡餅飛了起來。老太太和老頭兒追上餡餅,并跳到餡餅上,向天上飛去。結果由于大象也跳到餡餅上,餡餅落至海面,變成了一個小島,人們在小島上愉快地生活。天的一角會掉下來,餡餅會飛,又會變成海島,這是一個多么神奇的世界!既然餡餅會飛,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飛呢?!幼兒的心靈大概也隨之飛舞吧!冰波的《自云》講的是胖小豬和小白兔吵架,小白兔的毛變黑了,胖小豬睡不著覺。胖小豬為小白兔捉了好幾朵白云,裝進大口袋,讓小白兔洗了個白云澡,小白兔馬上“變得雪白雪白”。小白兔為胖小豬縫了個白云枕頭,胖小豬“枕著軟軟的白云枕頭’”,馬上睡著了。在這篇童話里,白云被幻化成可以“裝進大口袋”可以洗“白云澡”,可以做成“白云枕頭”,想象在這里大放異彩,新奇別致的構思使得幼兒們似乎走進了一片奇妙的天地。謝華的《棕子里的故事》講述了“老奶奶把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裹到一個又一個的粽子里去了” “誰吃了老奶奶這裹著故事的粽子,誰就能講出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小松鼠、小狐貍、小野牛、小百靈、小野雞吃了老奶奶裹的粽子,都能講出故事來。故事能夠裹進粽子,吃下粽子又能講出故事來,也許,幼兒以后在吃粽子時,會別有一種想法吧!不僅僅是粽子,其他食品呢?總之,它啟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如果說幼兒的想象力是一座豐富的寶藏,那么幼兒童話無疑是一個開掘者,它是一把“寶藏”的鑰匙,打開了幼兒想象之門,讓想象自由飛翔,充溢著幼兒五彩繽紛的生活. 奇特的構思必然導致幼兒童話作家們運用夸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在幼兒童話中,夸張是必需的,沒有夸張,想象就不能騰飛。在冰子的《冰姑娘》中,妮妮的眼淚流成了一條小河,玩具帆船在眼淚流成的河里漂走了,布娃娃差點在眼淚河里淹死。這一切看似荒誕不經,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童話本來就是幻想的文學,沒有夸張,就不能超脫于現實之_匕創造一個奇異的想象世界。童話的夸張,“是一種極度的夸張、強烈的夸張,它不僅把生活某一部分極度放大,甚至到了變形的地步”。張滬的《三只小豬》對于小豬的描述就是采用了強烈的夸張甚至變形的手法。“老大全身都是泥,又不肯洗臉,洗澡,臭得要命”,為了突出“臭”這一特征,作者寫道:“所有的車開到一號路口,都被老大的臭氣熏得翻了個大跟斗,哎呀,摩托車翻到大卡車里,大卡車壓在小汽車上”。老二不肯吃飯,“只肯吃汽水和巧克力”,“越長越小”,為了突出“小”這一特征,作者將它的“小”形容成“小得像一顆小蠶豆站在十字路口,誰也看不見他”。老大的“臭”,老二的“小”被極度地放大了。正是這種夸張甚至變形手法的應用,使得小讀者們印象深刻。又如圣野的《百寶糖》,糖果姑娘送給好寶寶一盒百寶糖,盒子里跳出一塊泡泡糖,吹著吹著成了一只大氣球,帶著寶寶飛上了天。好寶寶從盒子里抖出一團棉花糖,裹在身上就象穿了一件大棉襖。棉花糖還可以當作降落傘,讓好寶寶落到一座猴山上。最后,盒子里跳出一大把酒心巧克力,猴子們都醉了,好寶定趁機逃出猴山,回到自己家。泡泡糖可以吹成大氣球,棉花糖可以當棉襖和降落傘,酒心巧克力可以摔倒猴子,這些夸張手法的運用大大拓展了幼兒的想象力,使得他們能夠掙脫現實的束縛,形成創造性思維,這種創造性思維,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創造力。 無論是奇特的構思還是夸張甚至變形,都要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童話“是作家們利用幻想這一藝術手段,反映生活中某些事物和現象,揭示他們的本質,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寄托自己的感情和理想。只是童話的幻想還必須符合童話邏輯,童話的幻想要遵循生活的邏輯,不能違背生活的基本法則”。幼兒對于世界有自己的一種獨特理解,在他(她)眼里,無論是山川草木,還是鳥獸蟲魚,都是“人”化了的。所以,在幼兒童話中,擬人化是很普遍的。如在宗二兵的《火娃和水娃》里,水娃就是火,水娃就是水,然而作者在賦予它們“人”性的同時并沒忘記對它們“物”性的把握,火娃會噴火,水娃會發水。所以,水娃會為做面包的爺爺遞水,火娃會點煙,當火娃和水娃被強盜邦邦抱走后,火娃把邦邦當作面包烤熟了,水娃用水把邦邦沖到陰溝里去了。幻想不是胡思亂想,‘己是基于現實生活之上的想象,再奇幻的想象也依然離不開現實生活的支撐,就象一只風箏,飛得再高,也依然要扎根于大地。嚴文井的《汽球、瓷瓶和手絹》將“物”性和“人”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作者充分抓住汽球、瓷瓶、手絹的自身特征,塑造了三個不同的形象:氣球長得又胖又漂亮,“是一個性格浮躁,自以為了不起的家伙”,但是容易吹破;瓷瓶“自以為什么都行”,“從來不讓人”_“噪子是全世界最明亮,最好聽的”,但是一摔就碎;而手絹老老實實,“不喜歡自夸”,“扎實”又有“耐性”,所以麗麗最喜歡她。汽球、瓷瓶、手糾三個形象并不是毫無根據胡思亂想的結果,而是針對“物”的特征加以“人”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小讀者們信服。郭明志的<沒用的小老鼠》則是采用擬物化的手法,童話中的小動物形象各有特色,既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又符合動物的“身份”。小灰老鼠小巧靈活,所以會挖洞,會啃口袋和老狼的腳后跟;小刺稍全身都是刺,所以用“又尖又硬的長針扎得老狼亂蹦亂跳”;紅公雞嘴尖,“啄瞎了老狼的眼晴”就合情合理;藍脖鴨有著扁扁的嘴巴,所以“叨住了老狼的半截尾巴”。 深遠的意蘊 文學是人學,幼兒童話也不例外,雖然它不是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但它是建立在現實生活基礎之土的,因此,不管想象飛翔得多遠多高,它依然是現實在人的意識中的投影。而文學以其深遠的意蘊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之付出為之傾倒,這也是文學之所以能從幾丁年前流傳至今長盛不衰魅力永久的奧密。在相長的一段時間里,幼兒文學不被重視,幼兒文學的文學性更加不受重視,因為普遍的認為幼兒需要的是教育,他們體會不到幼兒文學中意蘊的重要性。事實__L,幼兒童話所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教育,更多的是要培養孩子們的文學情趣,使他(她)們從小認識文學,休會到文學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好的幼兒童話往往蘊含著深遠的意味,不但可以使得幼兒獲得知識,獲得美的享受,!厄且還可以從中悟出些人生哲理。雖然心智尚未成熟的幼兒也許只是朦朦朧朧地感受到一些人生哲理的碎片,但是在他(她)長大的過程中,他(她)會慢慢11卿爵出其中的滋味來。因此,幼兒童話決不是只靠奇幻的想象來征服小讀者,童話中所包含的知識、審美感受和人生哲理會讓小讀者們終身受益。 眾所周知,幼兒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要想正兒八經地進行教育往往既費力又收效甚微,童話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講一個童話,讓幼兒高高興興地進入童話世界,在童話里級取知識的養分。如張祖梁的《喜鵲、鳥鴉與錦雞》,作者對喜鵲、烏鴉與錦雞的羽毛顏色作了一番并不符合科學事實但卻獨特別致的解釋:喜鵲、烏鴉與錦雞原來都穿一身白色的羽毛。有一天,烏鴉為喜鵲畫羽毛,心急的喜鵲只等烏鴉畫完了黑色條紋便飛走了.烏鴉給錦雞畫得很認真,用了七種顏色,錦雞從此有了一身漂亮的羽毛。當錦雞給烏鴉畫羽毛時,因為怕麻煩,將一盆黑色染料潑到烏鴉身上,.烏鴉從此就變成黑色了。這種解釋不符合科學真實但卻符合藝術真實原則。在輕松愉快的故事里,小朋友們從中不難獲得這樣的信息:喜鵲身__L有黑色條紋,烏鴉是全黑的,錦雞有著一身五彩的羽毛。而這樣的知識決不是通過簡單地讓幼兒看著圖案學到的,而是通過講述一個故事使小讀者們記憶深刻。劉心武的《小猴吃瓜果》講述了小猴不’懂如何吃瓜果,以致于鬧出一連串的笑話。通過小猴吃瓜果的反面例子,童話對幼兒進行了一番常識教育:西瓜應該吃里頭的瓤,香瓜應該吃皮肉,核桃果應該吃核兒,梨應該吃果肉。這篇童話在生動有趣中教育了幼兒,可謂是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沈百英的《六個矮兒子》則是通過謎語的方式激發起幼兒的興趣,從而獲得對身邊動植物的感性認識。第一個矮兒子是靠八只腳忙(螃蟹),第二個矮兒子是靠六只腳生活(蜜蜂),第三個矮兒子是靠四條腿(豬),第四個矮兒子“養了幾百只兩只腳,有尖尖嘴,也有扁扁嘴”(雞鴨),第五個矮兒子養一只腳的植物(蘑菇),第六個矮兒子“專養沒有腳的東西”(魚)。作者分別對六個矮兒子的謀生方式用腳(或腿)的多少加以串聯起來,既有趣又別致,促使小朋友們動腦筋,自己想出答案來。 讓幼兒在童話中輕松地獲取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讓幼兒在童話里得到美的享受也應當是幼兒童話作家們所追求的目標。良好的審美能力,決不是靠一句“人天生愛美”就能人人擁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養。幼兒童話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之一,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將來的人生。冰波的《梨子小提琴》為小朋友們構筑了一幅美麗寧靜的圖畫。小松鼠用梨子做了一把小提琴,琴聲悠揚,“還帶著一股淡淡的香味,傳出很遠很遠”。在森林里,狐貍聽到好聽的琴聲,不再追小雞,獅子聽到悅耳的琴聲,不再追小兔子。有了小提琴,有了音樂,“動物們不再追來掃一去了,他們每天學提琴,……森林里到處可以聽到音樂,到處都有快樂”.雖然這只是夢境中的祥和圖景,但是美本來就是棲居在詩意之上,何況幼)L}C潔無瑕的心里原本就有一方和平安靜的土地。少白的《云娃娃的游戲》述說的是兩個美麗的白云娃娃,一會兒變成了一頭小鹿,一會兒變成一只大老虎,一會兒變成一條鯉魚,一會兒變成一只魚鷹,一會兒變成一只天鵝,一會兒又變成一只美麗的孔雀,最后,她們肩并肩地飛向太陽公公睡覺的地方。整篇童話想象豐富,給人以美的享受。讓幼兒從小就學會愛美、欣賞美、享受美,也就是讓他(她)學會了愛,愛別人、愛自己、愛這個世界。在彭雁飛的《夜來香精靈》中,夜來香的精靈為了讓露珠和自己能看到“紅紅的太陽、彩色的大地、藍藍的大海”,不惜犧牲自己,“跳著、舞著”,“旋轉著、旋轉著”,直至自己消散在茫茫的夜色中。孩子們不僅可以在這篇童話所營造的美的意境中徊徉,還可以感悟出小精靈對美的執著追求。美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哲理是古今中外作家高品位的追求層次,幼兒童話也是如此。一個淺顯的故事,傳達出一些做人的道理,比起直接對幼兒進行條條框框的教育來,這樣的方式更能令孩子們接受和信服。鄭春華的《會一長魚的樹》講的是一只小貓咪咪想吃魚,可又不能安心坐下來釣魚,幻想有一棵會長魚的樹。后來它對大樹鞠了一百個躬,大樹果然長出了許多魚,但都不能吃,因為全是紙、布或氣球做成的魚。最后,咪咪認認真真地坐到河邊釣魚,釣到的魚不僅吃不完,還將剩下的魚掛在大樹上。大樹真的成了會長魚的樹。這篇童話采用前后對比的方式,咪咪不釣魚時一條魚也吃不到,后來自己釣魚時于卻吃不完。為什么呢?因為只有勞功才能收獲。聽完童話,孩子們也許會悟到些做人的道理。鄭淵潔的《亞旗進山》則使幼兒從中懂得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道理。幼兒園的亞旗去山林看小老虎,山于人類捕殺動物,使得動物們對亞旗有敵意,后經小老虎出面,才解了圍。這時,亞旗看見幾個獵人準備打獵,上前勸阻,終于化解了一場災難。人類的生存環境己}一}益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話題,讓孩子從小懂得保護動物,珍視生命,不僅有益于他(她)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有利于我們這個社會。幼兒童話決不全都是旨意明確,主題鮮明有些童話意蘊深厚,很難用一兩句話可以表達清楚,其深度不亞于成人文學。如謝華的《巖石上的小蟒蟻》講述的是兩只小州蟻不惜冒著被曬千的危險,拒絕了小花狗、小花鴨和巖石老公公的好意,堅決等待小哥哥來接它們。兩只小蛾抖終于貼在巖石老公公的身」二,被太陽曬干后變成了兩個小黑點。它們在做夢,夢見“漂亮的杯子,清清的泉水,綠色的水草,圓臉蛋的小哥哥”。而小哥哥卻沒有遵守他對小蛾蚌的承諾,到小河邊捉另外的小峪螞去了。這篇童話以幼兒文學中少見的悲劇色彩打動了孩子稚嫩的心靈,其蘊含的深意使得孩子們的心靈為之顫動,這正是文學所帶給人的特殊震撼。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