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啟動轉化教學能使學生直接明了學習知識,使其趣學樂學,達到掌握知識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轉化、創新、探索、發現、知識延伸、成功效果 黨中央,國務院從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在1999年12月6日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批轉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動員全黨、全民為提高全國民族素質的創新能力,為建設高科技的現代化祖國而努力奮斗。 21世紀的到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已構成了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化的偉大年代,時代更需要高素質的各種人才,所以改革開放時代,教育擔負著重任,科教興國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在教師隊伍里迫切的任務是如何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徹底改變那些傳統的、陳腐的、落后的教學模式轉化為符合新時代,所需要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不但要學生“學會”,關鍵是學生“會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順應時代要求,把所學轉移到生產、建設、生活中來,就這些問題試談數學教學的觀點的幾種轉化。 抽象性向現實性轉化。 我國中小學教材,從內容到形式上的編制經過多次的編改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充實,但根據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電子技術日益更新的時代,目前以計算機為基礎信息的社會越來越離不開數學,一方面需要人們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才能適應;另一方面,我們的教材及教師又不能為這種需要提供足夠的服務。實際情況是,現代數學只能為少數數學精英及科技人員而掌握并沒能全部融入各個領域當中,今后再不是不識字的文盲,而是不掌握科技的文盲,所以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質,為新時代服務。國際數學教育調查表明:中國學生數學測試成績最好,計算機能力最強而科學創新能力較差,其原因不言而自明,這說明我們的教學有脫離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病態。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在《數學的用場》一書告訴我們“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說明數學在生產、生活、科技建設中的用場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中的知識,概念原理等聯系起來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我們應從教材的內容中引導學生看數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領域注重從現代生活問題中學會模型,使數學內容更加貼近現代生活性。 從教向學的轉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文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為現代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數學教學,教師的任務不再是單純的教數學,而是教會指導學生“會學”。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數學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教的目的就是不教。”數學教學也不僅僅是教會傳授數學知識的教學,而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加強數學基礎教學的同時,重要是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去看待事物,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就會自覺和不自覺地把原來千姿百態,天真活潑的孩子加工成一個循規蹈矩,亦步亦趨跟著教師節拍跳動的“木偶”。許多教育家用從不同的角度強調: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是一年級的兒童,他們也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取知識、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而必須是一個從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問題,同化新知識并構建他們自己意義的過程,所有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納入自己的認識結構中去,才能轉化為有效的知識,而知識又以學生相適應的方式出現,才能被學生感知,為學生所接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創設情境進行多媒體的轉化教學,言動于色,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至其“趣學”“樂學”,從教向學得到實質上的轉化,這樣的教學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有效提問只是促進由教向學轉化的一個環節。此外,還應有指導學生預習,讓學生通過預習自己初步掌握知識,并提出問題,有針對性的聽教師講課。還可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讀課外書等。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 當代的教育家杜威在《學校與社會》一文中指出:“現在我們的教育中正在發生的一種變革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場革命,一場和哥白尼把天體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那樣的革命 。”我國正在進行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就是當今教育領域的一場革命,符合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大潮流。素質教育的成敗取決于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素質的變化,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深厚的文化素質,精湛的專業造諧,高超的教學藝術和廣泛求知興趣的情操,而去發現新的思維方式,改變舊的傳統的數學教學觀,建立現代的科學的數學觀。我想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應從以下四個方面: 1、由熟讀向分析的轉化。這里的意思是說,教師指導學生讀教材或課外書,要著重要求學生學會分析,獨立思考,通過自己學習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當然這并非排除多讀書的重要性,而是從傳統的偏重單向灌輸知識的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書呆子”,轉化培養學生建立獨立、自主、思考能力的教育,徹底拋棄僵化、封閉的阻礙學生開發思維的障礙,勇敢接受新的內容,原則和方法。 2、由細聽向置疑的轉化。學生通過預習初步掌握了知識,帶著問題聽教師講課。但仍要要求學生不要被動的聽講,而要積極思考,敢于質疑。這樣學生的聽課和學習才有動力,才能獲得真知和創新。教師和學生是統一于特定教學過程中的一對矛盾。在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是矛盾的兩個方面,而怎樣轉化這對矛盾,就是通過“教”實現“不教”。教給方法使之能學,傳輸動力使之能轉,就是通過置疑一分析一理解授予方法,使之會學。 3、由會記向理解轉化。教師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必須是理解了的知識。只有理解的知識,才是真知識。理解的過程又是運用邏輯思維的過程,它又能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記是必要的,但不是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即是根據數學概念本身去理解它們的內在聯系,提高數學和邏輯,推理的分析理解問題的方法,以便使學生對知識得到足夠的認識和鞏固。 4、由學懂向探索的轉化。經過學生自身多次的反復實踐,體驗獲得新知,了解數學的理論,再去指導實踐,用獲到的知識向外延伸探索數學的奧秘,獲得知識。只要一個人達到一次接觸知識事物的領會和成功的欣慰,便會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拓開思路,悟出“會學”,供終身受用。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探索,既可以探索數學理論知識,也可以探索生產和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參考文獻: 《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1857) 作者:烏申斯基 《學校與社會》(1899年) 作者:杜威 《學會生存》 作者:埃德加.曾爾 《數學的用場》 作者:羅庚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