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模式 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摘 要]本文試圖建立一個模式,可以使人能夠不斷地體驗到幸福感,并且以此來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關鍵字]幸福 同時做三件事 獨立思考 自信心 關注
人為什么要生孩子?物質上,以前兩個人花的錢,現在要三個人花,而精神上,一個孩子從無知到成年,會犯很多的錯誤,而這些錯誤都是父母買單,父母真的很辛苦啊。但當一個孩子取得一點點的進步或者成就的時候,父母卻都會很高興,會感到很幸福。 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是渴望幸福的。但是,幸福往往又是渴望而不可及的。是否有一種模式讓人能夠經常感到幸福呢?本文試圖去建立這樣的一個模式。 首先,要闡述兩個常識性的經驗: 1.幸福是一種感覺,你感覺到的幸福是比較幸福,是建立在比較不幸福的基礎上的。 2.幸福應該與你關注的事情,付出的事情有關。幸福感越大,證明之前關注和付出的越多。 還有一個假設: 如果一個人能夠經常感到幸福,那么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增強。 下面介紹的模式完全是基于兩條常識和這個假設。 模式的具體內容如下: 首先:需要時刻在大腦里明確:我要的是幸福。 其次:人關注和付出的事情有很多,但是這些事情的關注程度是不一樣的,既然幸福與你關注和付出的事情有關,那么你就把你所有能想到的自己關注和付出的事情寫下來,然后根據對自己的重要程度,把這些事情排列一個順序。 再次:選擇前三件事情,制定具體的計劃將其完成。當然如果事情比較大,耗費的精力比較多,可以是兩件,反之可以是四件,但絕不能是一件,也不能是五件以上。 最后:再次明確:我要的是幸福。 解釋: 這個模式的關鍵點有兩個: 一是,時刻在腦中明確:我要的是幸福。其要點如下: 只有時刻想著幸福,在幸福來到時,你才不會與其擦肩而過。 這個思想必須提前明確,時刻提醒,貫穿模式執行始終。無法想象,如果一個人忘記了這一點,那么會不會因為失去自我而走偏。 需要時刻關心自己的感受,對于那些不好的,應該找到它的根源,認清它的實質,即時選擇一種方法去適應。適應的方法不在于難易,而在于有效,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要預防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給自己帶來的不利影響。相反,對于好的感受,應當總結,并適當強化。 為做事提供了方向和側重點。做任何事的目的都有為了取得幸福感,但是目的在做事情時會發生變形,會被具體化,人由于過度專注于具體目的的實現,而忘記了幸福這個終極目標。有時人會陷入兩難的境地,如果你實在沒有辦法,只能2選1的時候,那么那個更接近幸福,你就選哪個吧。 二是,選擇關注的前三件事去做,其要點如下: 人肯定要有事情做,而做事情就會有成功和失敗,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起伏。這種起伏是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的。 要想得到幸福感,就要降低錯誤的發生,抵抗錯誤給自己帶來的不利影響,使人在做事中不斷的自信,從自信中獲取堅持將這件事情做完的力量。這是一個獲取幸福感、生生不息的循環。 為什么要選擇自己關注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對自己都是比較重要的,關注的多,積累的經驗比較豐富,基礎比較好,出錯的概率比較低,感到幸福幾率會比較大,幸福感的程度也比較強。關注的事情已經跳過了意識的判斷,是我們無意識的就去做了,做起來也是比較容易。如果你去接受一些陌生的事物,那么首先需要和以前的經驗和習慣相比較,對其判斷,這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而且沒有太多的必要,人的改變應該是自然的,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為什么要選擇同時做三件事?因為選擇同時做三件事比選擇做一件事更容易使人成功。三件事在人的心理承受力方面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對于一件事的發展來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的心態也會隨之起伏波動,如果選擇一件事,很有可能人會陷入低谷而不能自拔,還有很大的可能會選擇放棄。傷及人的自信心。選擇同時做三件事,目的就是為了維持人的自信心。因為三件事同時陷入低谷的幾率是比較小的,一件事陷入低谷,就可以從另外兩件事上吸取自信,讓自己堅持下去。各自起伏,而又相互支撐,最終使三件事都走向成功。另外如果只選擇一件事,假如做成功了,人很可能會陷入空虛,也有可能會因為過度追求而變得偏激。 可不可以同時選擇更多的事?就單純的一件事而言,其實是很簡單的,就是做和不做兩種選擇。因為現實生活中要注意這件事的選擇對相關事情的影響,對未來的影響,而人的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就變得很難選擇了。易經不過也就是64卦,每一步有兩個選擇,也就是26,只算了6步,這可能也是人類的極限了。三件事的數量還是比較適中的,如果你選擇的事情比較難,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可以選擇兩件,反之,如果你選擇的事情比較容易,涉及的內容比較少,那就可以選擇多一點。 選擇三件事,屏蔽了很多自己不在行的事,對于遇到這些不在行的時候,就要有自知之明,該找專家的找專家。這就減少了因為無知、莽撞而造成的錯誤。對于自己擅長的地方,應該多去發揮和幫助他人。 對于一件事情,有時可能無從下手,也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從兩個到三個方面入手去接觸這個事物。 對于選擇,人和人不一樣,每個人在各個年齡階段也是不一樣。人在排列這些事情的時候,多要和自己縱向的去比,少要和他人橫向的去比,因為每個人的所擁有的資源和機遇是不一樣的,但這些差異對產生幸福感影響并不大。幸福感是和一件事對自己的重要程度和自己的付出有關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做事一定要自己喜歡,選擇了就要堅持做下去。一個人應該著重于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不要刻意的去改變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與其改變自己,還不如去追求一個更好的環境。對于他人的選擇,自己應該是尊重。 任何的事情應該是越做越簡單的,越來越明朗的。一件事做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不需要太多的時間了,而更多的是需要運氣。 人會不會選擇一個錯誤的方向,并且一錯再錯?在傅佩榮教授百家講壇上講解《孟子的智慧》,提及人性的時候,對“人之初、性本善”解釋是:人是向善的,只要出于真誠,人都會做出善的選擇。所以只要選擇的過程是人獨立完成的,那么不會出現大方向錯的問題。錯誤的根源在于個人的方法和大環境的理解。從另一個方面講,未來都是未知的,你選擇了一個方向,在這個方向走的過程中,你還要根據遇到的環境去證明這個方向是否正確,得到一個不正確方向的論證其實也是一種成就,就像永動機的結果一樣。 交替過渡的問題?人會隨著自己的年齡的增加,能力的變化,所關注的事情會有所變化,那么就要設定一個時間周期,定期去排列順序。這個周期應該以一年為標準,因為這正好是大自然變化的周期。如果你的目標一年之間不能完成,那么就設置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如果你的目標不需要一年,那么需要多少設定多少,然后可以再多選擇一個事情去做。 建議: 在三件事的選擇上,一件事是要涉及處理好家庭問題,另外一件事要學會一門知識和一個技能。 所謂家和萬事興,人有太多的東西都是和家有關的,家庭也是對一個人有足夠的重要性,對一個人的幸福感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能設法引導和改變,使家中的每一個人都使用這個模式,那么就會組成一個更大的體系。那么就會形成,你既是這個體系的中心點,也是這個體系其他中心點的衛星點的局面,那么相符形成的形式就會更容易體現,讓這個模式所形成的體系承受能力更加牢固。 一個人的技能,是社會上與他人交換的基礎,是一個人的立足之本,人是可以通過這個技能在社會上取得價值和幸福感的。 當一個人的某一門技能已經足夠適應環境需要了,那么他還有沒有必要去繼續深造?我覺得這主要看個人意愿,看他愿不愿意去適應更大的環境。其實這這個人已經養成了很好地習慣,積累了很多的知識,他做這門事情效果很好,效率也很高。即使你選擇了去繼續深造,也只是對現有的知識進行一次更科學的組合,和不選擇繼續深造的相同點是,有大把時間富裕,這個時候就是需要重新排列了,看是否把次重要的事情提到重要的位置。 選擇好的環境,吸收有用的營養。錯誤的根源在于理解,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讓這個環境理解你,吸收有用的知識,更好的表現自己和理解別人。 適用范圍: 任何的事情都包含預防和應變兩個部分,對于個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本文只介紹預防的一部分,從預防上降低心理問題發生的概率。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還應該包含應變的部分,這方面及時去心理咨詢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本文并不討論。 這個模式是針對于精神健康的人的。 總結: 整個的過程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內容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對于處理人自身的發展,情感的需要和滿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都有涉及。 整個過程每個人必須獨立的去完成。 這個模式倚重于一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重要的事情先做的能力,同時也是在鍛煉這兩種能力。 本文并沒有給幸福下定義,不同的人會在理解上大致是相同的,也會有些差異,但這些差異并不影響模式本身。 最后還是要提及一句話:要的是幸福。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