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嬰幼兒音樂教育 音樂是生命的旋律,它能夠幫我們認識世界。通過聲音,我們能夠得到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音樂,在嬰幼兒的成長過程和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對嬰幼兒音樂認知能力和腦科學的研究進展,我們在開發嬰幼兒音樂能力,開展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方面,正在突破陳舊的傳統認識,逐步更新和確立科學的、符合嬰幼兒成長規律的新理念。 一、音樂教育的價值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音樂教育價值的理解越來越全面。音樂教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與音樂教育的內涵相對應的兩個方面,即音樂本體價值與音樂教育價值。所謂音樂本體價值就是指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承價值,通過音樂教育傳承音樂文化;所謂音樂教育價值就是指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個體全面發展,即體智德美全面發展。顯然,在0-3歲嬰幼兒階段,音樂的教育價值更為突出一些。 美國的研究者,曾對嬰幼兒播放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的樂曲,并由“促進嬰幼兒教育學會”進行觀察對比。證明聽音樂的嬰幼兒,心里緊張減少,體重增長快。在良好的音樂教育和音樂環境中,對嬰幼兒的身心健康產生良好的作用。 此外,日本幼兒開發協會的母親們證明,給寶寶聽莫扎特小夜曲能夠使她們的孩子更加活潑聰穎; 綜合看來,音樂啟蒙對嬰幼兒身心發展的促進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音樂能夠有助于語言的發展。簡單的歌曲能讓孩子了解語言的結構; 音樂有助于孩子學習數學。當孩子學習節奏的時候,他們其實也是在學習比例,分數; 音樂有助于孩子個性和性格的發展,使孩子感情豐富,開朗活潑; 參加音樂活動有助于孩子發展較高水平的社會合作和對自身和他人的理解力; 音樂能夠培養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進而提高抽象的推理能力; 音樂能使孩子更富有激情和想象力,有助于培養他們今后的創造能力。
二、對音樂啟蒙教育現實性的認識(對嬰幼兒音樂能力的重新認識) 近年來,隨著對嬰幼兒音樂認知能力、和腦科學的研究進展,使得我們對嬰幼兒音樂能力的傳統認識,正在被打破;對于音樂啟蒙教育的理解,正在逐步地走向深入。越來越多關注嬰兒音樂感知能力的研究證明,嬰兒在對音樂的音高、節奏以及音樂情緒等的感知能力,遠遠超出了我們以往的想象。 1、嬰幼兒對音高的感知 嬰兒對音高的識別是與生俱來的。新生兒就已經能夠區分不同音高的差別。 一項觀察發現一——兩個月的嬰兒聽小步舞曲時,對其中的和諧音程,給予了更多注意。另一項實驗采用習慣化——去習慣化范式,向兩組兩個月大的嬰兒分別反復呈現和諧、不和諧音程的音高輪廓,然后分別呈現不和諧、和諧音程的音高輪廓。發現兩組嬰兒分別對后者產生了去習慣化(注意時間增加了)。研究表明,該年齡段的嬰兒,能夠區分不同的音高,對音高刺激熟悉之后,能夠識別變化了的音高。 2、嬰幼兒對節奏的感知 一項研究采用習慣化——去習慣化實驗范式。讓一組兩個月嬰兒首先適應一段2/4拍的節奏刺激后,再呈現3/4拍節奏刺激,嬰兒對后者表現出了更多的注意。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嬰兒在兩個月之前就能感知音樂節奏及其變化。 另一項研究觀察了三——五個月嬰兒的節奏認知能力,研究人員選擇兩段節奏刺激,節拍均為三拍子,時值分別為600-200-400和200-600-400毫秒。嬰兒表現出了能夠辨別兩種不同節奏刺激的行為反應。研究人員認為,該年齡段的嬰兒,能夠根據節拍和時值分辨不同節奏。但是,該年齡段對音樂節奏的知覺反應,主要是建立在模塊匹配的基礎上。根據節奏整體輪廓,進行識別和判斷變化。但是,他們還沒有對節奏的局部信息概念化。 3、嬰幼兒對音樂中的重音節拍特別注意 重音,是音樂節奏運動的重要屬性。這表明該年齡段的嬰兒,通過不同形態和類型的重音,來確定節奏的運動方式,并且能夠把握不同節奏的運動形態。嬰兒能夠認知具有重音節拍的節奏刺激,對于人們的認識,對于開展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時,根據不同的分組類別,進行實驗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嬰兒從十個月起,不但能分辨節奏整體輪廓,識別節奏意義,而且能夠通過重音節來解釋和組織輸入的音樂信息,感知節奏律動加工并識別和分類不同節奏。 三、音樂啟蒙與教育促進大腦發育 人類大腦中最先成熟的就是聽覺神經,因此,獲得豐富的聽覺信息,建立牢固的聽覺反射是嬰幼兒期的重要發展任務之一。 音樂啟蒙教育從微觀上促進大腦發育。 大腦最基本的單位就是神經元,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建立連接,構成龐大的神經網絡。老百姓熟知的嬰兒的腦重就是由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決定的。神經生理學表明,在0-3歲嬰幼兒階段,神經元、神經突觸飛速發育,腦重增加很快。在2歲時,嬰幼兒的腦重就達到了成人腦重的75%。可見人生頭兩年何其重要! 由神經元和神經突觸交織構成的這個神經網絡的復雜程度也就意味著神經發育的完善程度,即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在6歲之前,是大腦神經網絡發育最為快速的階段!也是早期教育最有可謂的階段! 四、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的方法
0-3歲嬰幼兒學習音樂的特點與學齡兒童不同,更多的是以傾聽、體驗、感受為主,尤其是將音樂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能夠發揮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比如,在寶寶起床時播放節奏歡快、具有動感的音樂,在寶寶快要入睡時播放舒緩輕松的音樂,在寶寶游戲時播放節奏性強、可操作性強的音樂激發他們游戲的動機。因此,對嬰幼兒實施音樂啟蒙教育的方法就要順應他們的這些學習特點。 1、傾聽 在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傾聽,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為聽覺,是音樂體驗和學習的基礎。一般說來,嬰幼兒各種生理器官都處于未成熟的發育階段,因此,給他們聆聽的音樂應以優美、歡快、流暢的樂曲為主。同時`還可以結合語言的發展,學唱一些兒歌童謠。 同時,對于嬰幼兒而言,應將音樂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諧的日常生活中接觸和體驗音樂,既能培養對音樂的興趣,也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2、交流與互動 研究發現,很多學業成就高、個性和諧的孩子們都擁有—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其中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等。因此,良好的親子交流,將有助于形成良性的親子依戀關系,促進嬰幼兒各項能力,以及社會性的發展。在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互動歌曲、音樂游戲、律動體操這些親子交流活動形式與內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的實施 1、確立正確的育兒觀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應該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對于三歲前的幼兒來說,音樂啟蒙教育一定不要把兒童培養成為從事音樂工作的專業人士。二是豐富幼兒早期的環境刺激,增加游戲經驗和體驗。這些工作將水到渠成的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2、教材的選擇 在選擇對嬰幼兒進行音樂啟蒙教育的教材時,需注意教材的難易程度。既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接受能力,同時也要有可以適當提高的余地。 根據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原則,可以讓孩子從小接受優美、明朗、向上音樂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因此,選用親子歌曲時應充分考慮幼兒的這一生理特點。一般而言,三、四歲幼兒演唱音域為3度或4度;年齡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幼兒的這一特點,教材中所有創作或改編的幼兒歌曲的音域,均在4~5度音域之內。 3、親子活動的設計 親子活動,是增進親子交流、培養良好的親子感情,也是滿足孩子愛玩的天性,促進孩子發展的活動。對于嬰幼兒來說,親子活動應該更多的考慮活動的綜合性,而不是簡單的音樂啟蒙的意義。展開來說,首先要選用適宜孩子的音樂和歌曲,使得親子活動在培養孩子快樂情緒和藝術熏陶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同時,所設計音樂親子活動,也應考慮到孩子的感知覺、運動、語言、自我服務的行為習慣、認知和社會性情感等多個領域。 總之,音樂不只是聲音的效果,音樂的啟蒙教育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教育,也是一門綜合性的訓練。音樂的節奏具有時間與空間的性質,音樂具有內在的規律和形象邏輯。所以,音樂是可以增長嬰幼兒才智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指出:“音樂是心靈的算術練習,心靈在聽音樂時計算著,而自己并不自覺。”音樂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應創造條件,讓孩子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啟蒙教育,為他們將來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