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格式
      電氣工程 會計論文 金融論文 國際貿(mào)易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 輕化工程 德語論文 工程管理 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 信息計算科學 電氣自動化 歷史論文
      機械設計 電子通信 英語論文 物流論文 電子商務 法律論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 電視制片管理 材料科學工程 漢語言文學 免費獲取
      制藥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裝工程 模具設計 測控專業(yè) 工業(yè)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應用物理 電子信息工程 服裝設計工程 教育技術學 論文降重
      通信工程 電子機電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學 藝術設計 新聞專業(yè) 信息管理 給水排水工程 化學工程工藝 推廣賺積分 付款方式
      • 首頁 |
      • 畢業(yè)論文 |
      • 論文格式 |
      • 個人簡歷 |
      • 工作總結 |
      • 入黨申請書 |
      • 求職信 |
      • 入團申請書 |
      • 工作計劃 |
      • 免費論文 |
      • 現(xiàn)成論文 |
      • 論文同學網(wǎng) |
      搜索 高級搜索

      當前位置:論文格式網(wǎng) -> 免費論文 -> 其他論文

      論《孟子》的修辭特色

      本論文在其他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wǎng)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引      言孟子,名軻,字子輿或子車,是戰(zhàn)國時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中。《孟子》共七篇,主要記錄了孟子的談話,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該書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學大師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表現(xiàn)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論,千百年后,人們?nèi)阅芮逦馗惺艿矫献拥膫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個大思想家的鮮活形象。這正是《孟子》千百年來一直具有無窮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古代對《孟子》的研究,大都圍繞《孟子》從各個方面進行各種詮釋。學者們從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氛圍以及個人的經(jīng)驗,通過注疏、傳說、考辨、音義等方式,來解釋經(jīng)典的意義。20世紀以來,隨著諸子學的勃興,作為儒家重要經(jīng)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學科多領域的廣泛研究。在文學研究方面,涉及面廣泛,從散文藝術的角度看,主要是從語言藝術特色及其修辭技巧的運用、論辯藝術及其氣勢風格、文章的邏輯性及其文體特征等方面展開的,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在修辭方面,《孟子》比喻研究,從起步而蔚為大觀,得到廣泛的探討與研究。但相對于《孟子》的散文藝術、孟子的哲學思想及社會政治主張等方面來說,《孟子》比喻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無疑尚有不少缺憾。馮廣藝的《漢語比喻研究史》總結了孔子、墨子、荀子、韓非子、莊子等先秦諸子的比喻理論特色。但是,該書對孟子的比喻運用雖有零星描述,卻沒有像對以上各諸子的比喻理論進行總結性的描述。從《孟子》比喻研究的現(xiàn)狀來看,看似《孟子》比喻實踐研究相對較豐富,但角度無非是《孟子》比喻在論辯中的運用,《孟子》比喻在散文藝術中的體現(xiàn),《孟子》比喻的主要特色等。《孟子》的比喻研究仍有許多值得我們探索的方面,本文試圖在研究《孟子》比喻運用的同時探究其文化意蘊,希望能在《孟子》
      的修辭研究領域有新的收獲。主要采用文本閱讀法,分類歸納法,查閱文獻法。
       比喻又叫譬喻,俗稱打比方,就是根據(jù)聯(lián)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點,用另一個事物來描繪所要表達的事物。比喻的構成,必須有兩個成分、兩個條件。兩個成分是:一個是所描繪的對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體”,或“主體”;一個是用來作比的事物或現(xiàn)象,叫做“喻體”,或“客體”。兩個條件是:一個是本體和喻體應當是不同的東西,有質(zhì)的差異;另一個是兩者之間又有某種相似之點。有時本體和相似點不明顯,需要結合上下文才能確定。通常情況下,本體比較抽象、深奧,是交際對象感到生疏的;而喻體則是比較具體、淺顯,是交際對象所熟悉的。本體、喻體、比喻詞、相似點就是比喻的四個要素,根據(jù)這四個要素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類型及其若干種變式,后者常見的有博喻、連喻、引喻、縮喻、倒喻、逆喻、進喻、類喻和較喻等等。孟子一生游歷各國,勸說統(tǒng)治者放棄武力爭奪,施行仁政,重視百姓。他為了使自己的主張得到推廣,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運用大量比喻修辭手法。東漢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曾說“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據(jù)有人統(tǒng)計:“《孟子》中的比喻,全書二百六十一章中,就有九十三章總共使用一百五十九種”。《孟子》中的比喻運用豐富多彩,不僅廣泛而巧妙的運用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類型,而且也出現(xiàn)了比喻的許多變式。本文主要考察明喻、暗喻、借喻、諷喻等比喻方法在《孟子》中的運用。一、《孟子》比喻的基本類型(一)明喻明喻就是本體、喻詞、喻體三者都具備而表示本體和喻體是相似關系的比喻,這也是比喻方法中最基本、最典型明了的形式。宋代陳骙稱明喻為直喻,并在他的《文則?取喻十法》中說明了其特點:“一曰直喻,或言猶,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見。”明喻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詳式明喻,即本體、喻詞、喻體同時出現(xiàn);另一類是省略喻詞,采用并列對舉的形式來顯示本體與喻體之間的比喻關系,叫略式明喻。《孟子》中有四十一章運用了這種修辭方法,并且明喻的這兩種類型都能在文中找到例證。比如:(1)“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上》)(2)“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梁惠王上》)(3)“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公孫丑上》)(4)“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公孫丑上》)(5)“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離婁上》)(6)“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離婁上》)(7)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告子上》)(8)“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公孫丑上》)(9)“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公孫丑上》)(10)“民望之,若大旱望云霓也”(《梁惠王下》)(11)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盡心上》)(12)“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孫丑下》)(13)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公孫丑上》)(14)“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盡心下》)(15)“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滕文公下》)(16)“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上》)(17)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例(1),本體是“以若所為求若所欲”,喻體是“緣木而求魚”,用喻詞“猶”連接。孟子用“緣木而求魚”來比喻齊宣王想通過戰(zhàn)爭來稱霸諸侯,說明他的手段和想要達到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最終只能一無所獲。生動形象地揭示出齊宣王欲以霸道達到“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目的,是多么的荒唐可笑;例(2),孟子先用久旱的禾苗形象的比喻天下百姓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久旱的禾苗逢甘露,誰也無法阻擋它的蓬勃生長。老百姓此時的情形也和久旱的禾苗一樣。由此推出如果有行仁政、不殺人的君主出現(xiàn),老百姓的歸附也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無以抵擋。孟子以“水之就下”的特性勸告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信服;例(7),孟子用水可以撲滅火,來比喻仁是足以戰(zhàn)勝不仁的,以此來教導人們培養(yǎng)良心,樹立“仁必勝不仁”的堅定信念。他用簡單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出來,讓人易于明白接受;例(11)中,孟子用掘井為喻,告誡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持之以恒,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功夫要用到家才有價值。做一件事就象打井,井打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仍然是一口廢井;例(12),古代的君子,他們的錯誤好像日食月食,百姓都能看得見。孟子用“日月之食”來比喻古代君子的過錯,用比喻詞“如”連接;例(13)孟子先以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為例來闡述人應潔身自好,不要受壞人影響,接著用“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來比喻“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這一相反的情況,這個比喻使句子之間相映成趣,便于讀者形象而具體地捉摸住各種情況來進行相互比較;例(14)和(15)又與前面的句子有所不同,是以“……之類”為比喻詞連接本體和喻體。例(16)和(17)就是《孟子》中典型的略式明喻。例(16),本體是“人無有不善”,喻體是“水無有不下”,省去了喻詞,將本體事物和喻體事物排成對偶句式,生動形象的用喻。例(17),本體與喻體的比喻關系也是采用并列對舉的形式顯示出來。句中以熊和熊掌不可兼得則設于而取熊掌來比喻“舍生取義”,使抽象深奧的道理顯得淺顯易懂。讓人領悟到:人性中的確有比求生避死更為重要的愿望所在,不是少數(shù)圣賢才有,而是凡人都有的普遍事實。由以上所舉例子可以看出,《孟子》中大量運用明喻,常用比喻詞“猶”、“是猶”、“若”、“譬若”“如”等。比喻詞的作用有時不僅是聯(lián)系本體和喻體,而且起聯(lián)系上下句的作用。(二)暗喻暗喻又叫隱喻,是比喻三要素中比喻詞被隱藏或被判斷詞如“為”等代替而表示本體和喻體是相似關系的比喻。但它又不同于略式比喻。略式明喻一般采用排比、對偶等平行句法,使喻體和本體各自成句,并且前后呼應,以顯示它們之間的比喻關系。暗喻的本體與喻體沒有排比、對偶等平行句法,本體喻體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詞或者詞組,形式不拘。《孟子》在書中有二十四章運用了這種修辭方法,比如:(1)“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梁惠王上》)(2)“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告子上》)(3)“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4)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離婁上》)(5)“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滕文公上》)(6)孟子曰:“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騰文公下》)(7)“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萬章下》)(8)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盡心下》)例(1)、(2)、(3)、(4)都是用判斷句組成的暗喻。例(1),梁惠王“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而百姓卻“有饑色”,這無異于“率獸而食人”。句中有本體和喻體,沒有用喻詞連接,而是用判斷句的形式來顯示它們之間的比喻關系。這一比喻也鮮明有力地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率獸”而“吃人”的罪惡本質(zhì);例(3),分別用可以安居的住宅和應該走的正當?shù)牡缆穪肀扔鳌叭省焙汀傲x”,形象的說明一個人應當以仁為心,按義行事,不要自己放棄自己;例(5),“南蠻鴃舌之人”指許行,鴃即伯勞,人們討厭它的鳴叫聲,孟子就用來比喻語言不中聽的許行;例(6),“仲子”是本體,“巨擘”意為大拇指,是喻體。孟子用巨擘來喻稱仲子為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人物;例(7),孟子用“金聲玉振”比喻孔子的“集大成”;例(8),用山間小路的成廢,來比喻人心的通與塞。孟子就是用這個人們非常熟悉的生活自然現(xiàn)象提醒高子:必須時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否則就會被利欲熏心,堵塞了通向高尚道德的途徑。由此可見,《孟子》中的暗喻沒有明顯的喻詞出現(xiàn),多是用一些常用句式來顯示本體與喻體的比喻關系。這些比喻句也要通過語境聯(lián)系上下文來考察。(三)借喻借喻,是比喻三要素中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xiàn),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的比喻。《孟子》中有五章運用了這種修辭方法。比如:(1)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梁惠王上》)(2)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梁惠王下》)(3)“其君子實玄黃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滕文公下》)(4)“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滕文公下》)(5)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離婁下》)例(1),用“陷溺”直接喻“暴虐”;例(2)、(3),用“水、火”喻“災難”, 孟子用“水”、“火”比喻像水火般的災難。這里的本體被隱藏了,只出現(xiàn)喻體,用喻體直接代替了本體;例(4),孟子以“廣居”、“正位”、“大道”分別代喻“仁”、“禮”、“義”,將本體和喻體融合在一起,不出現(xiàn)本體;例(5),用純一無偽的赤子之心來比喻人的本心,也是直接用喻體代替了本體。《孟子》中借喻的運用遠不如明喻和暗喻廣泛,但他所使用的喻體都是常見的事物,如“水”、“火”、“赤子之心”等。這也易于人們聯(lián)想而引起共鳴。從《孟子》比喻運用的這三種基本類型就可以看出,孟子擅長于把所要表達的思想用比喻的形式精煉地表現(xiàn)為人們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對象,用簡明的語言說明復雜的問題。他所選取的喻體多是平常而廣泛的,有山、水等自然想象,有戰(zhàn)爭等社會現(xiàn)象,有掘井等生活常識。這樣,其中抽象的大道理也令人一目了然,心領神會,增強了說辭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二、《孟子》比喻的其它類型《孟子》中的比喻不僅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類型,還也出現(xiàn)了比喻的許多變式,如博喻、交喻、對喻、假設用喻等等,而且有時還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其中諷喻在《孟子》比喻運用中獨具特色,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諷喻是造出一個故事來寄托諷刺教導意思的一種措辭法。這是一種不太明顯的比喻,是在本義不便說明或者不容易說得明白的時候,就用一個故事來寄托諷刺、教導意思的修辭方法。諷喻的形式是,先把一件事說出來,然后再把另一件事說出來,其間不用 “是”、“像”一類連接詞語,讓人去體會兩件事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諷喻是以一個完整的故事作喻,說明道理,作為喻體的故事則可以獨立成篇。諷喻寓理于故事之中,表達比較含蓄委婉,給人以啟迪和誘導,是一種善意的規(guī)勸。比如:(1)“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2)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滕文公下》)(3)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閑,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離婁下》)例(1)是孟子在論述如何養(yǎng)浩然之氣。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而孟子用“揠苗助長”的故事作比來回答如何養(yǎng)浩然之氣。宋人急于求成,想揠苗而使其迅速生長,這是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孟子用這個故事和人之養(yǎng)氣相比,認為二者在道理上是一樣的。人養(yǎng)浩然之氣也應順乎自然,不偏不倚,不急于求成。孟子通過這個故事印證了本體,即善養(yǎng)浩然之氣,“勿助長也”,其中的喻意一目了然。同時人們也通過這個諷刺故事明白了一個道理:辦任何事情都必須合乎客觀規(guī)律,否則,欲速則不達。例(2)是孟子在回答戴盈之減輕關稅不能立即實行時講述了一個盜雞者的故事。要求實行仁政的孟子,一貫主張行“什一”之稅,并要求統(tǒng)治者減輕人民負擔,降低賦稅標準,而宋國大夫戴盈之卻采取敷衍應付的態(tài)度。孟子一眼就看出他沒有革除弊政的誠意,于是孟子虛構了這個盜雞者的故事,是為了點出本體,“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通過這個故事,用這個荒唐的形象對戴盈之進行了辛辣而尖刻的嘲諷。點明,凡是不合理的,有違正義的事,都應該從速改正,不應拖延時日。這一比喻,字數(shù)雖不多,但用喻恰切,很有說服力。例(3)通篇用“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譏諷當時所謂“富貴利達者”虛偽狡詐的惡劣風氣。通過這個故事,孟子最終表達:“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故事極好地表現(xiàn)了本體,即揭露了當時上層社會人與人之間虛偽狡詐的惡劣風氣,諷刺當時那些追求富貴利達之徒,背里蠅營狗茍,丑態(tài)百出,而在人前又百般炫耀,自以為體面。這個故事以自身完整的情節(jié),成為一篇離開本體獨自成篇的寓言。這個故事所諷刺的對象在封建社會上層人物中具有普遍性,而且描繪生動,譏諷辛辣,而后竟成為封建時代一般富貴利達者的典型寫照。孟子說理、論辯時運用的諷喻不僅生動貼切,而且詞鋒犀利、愛憎分明,充分體現(xiàn)出他的長于論辯。三、《孟子》比喻運用的文化意蘊孟子善用比喻,是同他生活的時代分不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思想活躍、百家爭鳴、各種學說應運而生的時期。當時,各個學派極力張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辯說之風吹遍各地,把言談、辯論之事當作為國為民的大事來對待。孔子認為“一言可興邦,一言可喪邦”(《論語?子路》)。張儀、蘇秦等就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游說各地,縱橫捭闔,極力施展自己的辯說技巧,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作為儒家的一代宗師,他以杰出的思想、學識、抱負在戰(zhàn)國的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諸子百家中以善喻善辯著稱。他大量而巧妙的比喻運用,在先秦諸子中也是獨樹一幟的,同時也有著其豐富的文化意蘊。(一)《孟子》比喻中的仁文化基于人性本善的信念,孟子在政治上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仁”的思想,進一步闡釋仁義思想,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張,并認為“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離婁上》)。為了增強其論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一次又一次地運用比喻,淋漓盡致地闡發(fā)關于“仁政”的主張。孟子說:“民之歸仁也,猶水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qū)漁者,獺也;為叢驅(qū)雀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離婁上》)。又說:“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猶水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梁惠王上》)也就是說,民心歸順仁政,就好像水順流而下,野獸自然向曠野奔跑一樣,這個趨勢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他也以此來警告統(tǒng)治者,只有施仁政于民眾,以人民的利益為利益,才能使民眾“猶水就下”一樣來歸附;否則,君王就會像為深淵驅(qū)趕魚的獺、為樹叢驅(qū)趕雀的鷂鷹一樣,殘民以逞,必然會淪為像夏桀與商紂那樣的眾矢之敵,那時,老百姓就會不堪殘暴,揭竿而起,推翻暴君的統(tǒng)治。孟子認為,施行仁政應當全心全意、真心實意,而且要貫穿于政治的始終,決非一時一事的權宜之計,更不能靠小恩小惠收買人心。他深刻地指出:“仁之勝不仁,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告子上》)這段話通過設喻來說明:在治理國家中,實行仁政必然要勝過暴政,這好比水可以撲滅火一樣。但如今有些所謂的行仁者,他們的為仁就好像用一杯水來救由一車柴燃起的大火一樣,火沒有撲滅,他們就說不能滅火。這些人和不仁的統(tǒng)治者差不多少,結果他們會把自己僅有的一點仁也丟掉了。這里,孟子以水必然勝火事實,說明了“仁勝不仁”是必然無疑的。同時,也尖銳地指出,如果為了取得仁德的好名聲,半心半意甚至虛情假意地行仁,就會像杯水車薪那樣無濟于事,充其量不過是小恩小惠的短期行為,絕不會收到“仁政”的應有效果。“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又一表現(xiàn)形式。孟子認為只有廣施仁德于民眾的政治才是真正的“王道”。在《孟子》一書中,孟子多次舉出大禹治水為民造福的功績,大力稱贊他實行王道的功德。他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離婁下》)大禹想到天下有遭水淹沒的百姓,就像自己使他們淹沒一般。為了救民于水患災難之中,禹繼承了父親治水事業(yè),薄衣食,卑宮室,櫛風沐雨,歷盡艱辛,“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滕文公上》),“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經(jīng)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制服了洪水,使人民安居樂業(yè)。由此孟子告誡統(tǒng)治者只有像大禹治水那樣以天下為己任,急民眾之所急,憂民眾之所憂,為民造福,才是王者應有的責任和風范。(二)《孟子》比喻中的性善論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性善論是其基本立足點和前提。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孟子學說中不可動搖的基點和中心,孟子的其他學術觀點和思想主張幾乎都可以從這一基點推導、演繹出來。孟子在闡述他的人性觀時也多用比喻的手法。對于人性問題,當時與孟子爭論最激烈的是告子。孟子與告子談論人性時,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這里告子認為人性如水不分東西一樣,是不分為善與不善的。而在孟子看來,水雖然不分東西,卻必定自上流于下,人性之向善,正如水之就下一樣,是自然之勢。人可以搏擊或阻遏水流,使之躍起甚至倒流上山,但水的本性決不是上流。人性如水,向善如水往低處流,是自然而然的事。人之作壞事施惡行,與本性無關,就像水之過顙、在山,是由于“搏”、“擊”所致。孟子以“水之就下” 的自然之勢來喻“人性之善”,闡發(fā)了他的性善說,盡管顯得有些片面,但他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意識的普遍性,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孟子討論的人性偏重于道德文明層面,所謂性善也不是說現(xiàn)實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是善的,而是指每個人的資質(zhì)中均存有善的可能和傾向。因此,性善論其實僅僅指人在本質(zhì)上具有善的潛能。在孟子性善說的體系中,突出了孔子倫理體系中的仁、義、禮、智,他把這四者與人性善的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認為人都具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就是所謂的“四端”,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四種儒家所提倡的基本倫理道德的萌芽。他以自然界中的水、火為喻,鮮明地指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完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公孫丑上》)就是說,凡是能保有這四端的,知道把它擴充開來,就會象火燃燒起來那樣不可撲滅;就會象泉水噴涌而出那樣無法遏止。孟子所描繪的是一幅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道德高尚的理想藍圖。他希望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能“推恩”于百姓。百姓有恒產(chǎn),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jié),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整個社會不再有受苦受難的人。總之,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雖然他的思想在“霸道”之風盛行的戰(zhàn)國時代并沒有得到實現(xiàn),但仍有其進步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社會的發(fā)展。孟子的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今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提供了可借鑒的文化資源。結      語總之,孟子在運用比喻和比喻論證方面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他的比喻實踐也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比喻理論,在我國漢語比喻研究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在運用比喻的過程中傳播著儒家的思想政治文化,他時而以形象的事物為喻,時而以寓言、故事相喻,他的比喻信手拈來而層出不窮,生動形象,很多比喻、比喻論證都非常貼切。其中許多比喻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有的已經(jīng)成為大家耳熟能詳?shù)某烧Z,而成為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一部分。比如:“緣木求魚”、“拔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率獸食人”、“明察秋毫”、“解民倒懸”、“再作馮婦”、“王顧左右而言他”等等。也有由于用喻而形成的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以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人皆有不忍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于掌上”,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等等。這些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在諸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關論文
      上一篇:論《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描寫 下一篇:論《孔雀東南飛》的敘事特點
      Tags:《孟子》 修辭 特色 【收藏】 【返回頂部】
      人力資源論文
      金融論文
      會計論文
      財務論文
      法律論文
      物流論文
      工商管理論文
      其他論文
      保險學免費論文
      財政學免費論文
      工程管理免費論文
      經(jīng)濟學免費論文
      市場營銷免費論文
      投資學免費論文
      信息管理免費論文
      行政管理免費論文
      財務會計論文格式
      數(shù)學教育論文格式
      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論文
      物流論文格式范文
      財務管理論文格式
      營銷論文格式范文
      人力資源論文格式
      電子商務畢業(yè)論文
      法律專業(yè)畢業(yè)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yè)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計算機畢業(yè)論文
      教育管理畢業(yè)論文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論文
      小學教育畢業(yè)論文
      心理學畢業(yè)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yè)論文
      中文系文學論文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計算機論文
      推薦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如發(fā)現(xiàn)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lián)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ǎng)(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wǎng)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論文格式網(wǎng) 版權所有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论文格式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