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電子商務中誠信缺失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 [摘 要] 我國從古到今一直就有“無商不奸”的說法,在傳統的正面商務交易活動中姑且存在欺詐等誠信問題,如今的電子商務是建立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之上,交易雙方通過互聯網進行商務交易活動,在這種看不到、摸不著對方的虛擬情況下,相互交易的人們之間的誠信受到了嚴峻的考驗,而且已經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最大問題,這引起了更多的思考與關注。本文就電子商務的現狀,從而多角度的分析電子商務中誠信缺失的表現與原因,同時就此提出一些應對之策,以求建立良好的電子商務環境。 [關鍵詞] 電子商務;誠信缺失;身份認證;征信制度;保險體系
一、分析、了解我國電子商務建設現狀 對于誠信的理解 在中國傳統道德中,誠信被視為“立國之基”、“立人之道”、“立業之基”、“立政之本”。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都在“八榮八恥”中提到了誠實守信,可見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行為上的規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關系榮辱;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衡量為人;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延續萬代。 在目前還不完善的市場條件下,誠信必須是多形式、多方面、多群體的誠信。企業要有誠信,服務業要有誠信,中介機構要有誠信,消費者要有誠信,政府更要取信于民。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黃金規則,是衡量某個國家文明的基石與標志。 在電子商務領域,企業、消費者、銀行等任何一方誠信缺失,交易就不能順利進行實施。電子商務企業必須把誠信滲透到企業經營、管理、實施的各個環節,深入到企業文化的核心。消費者利用電子商務完成自己的消費活動,是電子商務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參與者,其誠信不是個人性問題,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各界共同努力。銀行、信用卡公司、認證中心、保險公司等電子商務的中介機構在參與電子商務的活動中必須誠實守信,為電子商務交易雙方提供公平、公正、可靠服務。此外,政府部門以及相關機構等更應為電子商務的發展“講誠信”。
2、我國電子電子商務建設現狀 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但當問及“用戶認為目前網上交易存在的最大問題”時,“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廠商信用、產品質量及售后服務得不到保障”仍然排在了最前面,其被選率占70%左右。電子商務的核心是網上交易,由于我們接觸電子商務的時日尚淺,而且國內目前還沒有健全的關于電子商務的法律條文,再加上人性貪婪的一面,不少不法分子和投機者就利用這一現狀進行電子商務欺詐活動,以致電子商務面臨誠信的考驗。所以,解決電子商務中的誠信問題成為了當務之急。 二、電子商務誠信缺失的表現 1、商業秘密和客戶隱私得不到保護 就我國現在發展體系來看,網絡具有很大的公開性,商家和消費者的個體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時,是不得公開的,否則將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然而,目前很多商業性網站并不注重對客戶信息的保護和保密工作,有時甚至某些商家為了盈利將客戶的信息資料,如名稱、營業地址、通訊地址、聯系方式以及個人的姓名、郵寄地址、聯系方式、以及個人的家庭住址、家庭電話、個人工作信息、簡歷等資料作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業秘密和隱私都將可能受到侵犯,很難獲得有效的保護。 2、通過網絡進行詐騙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利用虛假的公司名稱、地址等誘導和欺騙消費者,從而進行網絡詐騙,而網站本身既沒有通信管理部門核發的經營許可,也沒有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卻在其網站上提供虛假的商品信息,以各種手段誘導消費者,騙取錢財,待其向指定的銀行賬號匯入款項后便不知下落,消費者成為受害群體。 3、商品質量低劣問題 有些網站將質量低劣甚至是已經過期的商品吹得天花亂墜,神乎其神,甜言蜜語以此誤導消費者;消費者購買此類商品后往往是懊惱不已,或是費時費力的四處投訴,尋求幫助,而網站則是產品一經售出就堅決不肯承擔責任,使消費者對網絡購物的興趣和信心受到極大地損害。 三、電子商務誠信缺失的原因 1、立法滯后,導致電子商務發展緩慢。 盡管國家已經頒布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的法律規范。但是,我國的法律依然存在很多的漏洞,使那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鉆了法律的空子,使得消費者的權益收到了不法侵害。因此,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規范,目前實施的法律規范顯然不足以完全解決電子商務發展的所存在的問題之一——誠信。 2、我國誠信基礎薄弱,導致電子商務交易社會信任度低。 由于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發展中時期,比較重視商業的發展,導致一些傳統的社會誠信道德與倫理的缺失,F實社會中,各種假冒偽劣商品肆虐、虛假廣告泛濫、合同履約率低、信用卡詐騙、對欠債追討不力等誠信問題每天觸手可見,幾乎成了普遍現象;而電子商務作為不見面的交易模式,更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同,而“無商不奸”的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人與人之間防范多于信任,都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心理障礙。 3、網絡購物的虛擬性、技術上的特點都不可避免地導致買賣雙方地位的不平等。 由于網上交易雙方僅僅是通過網頁上的交流或是某種通訊手段的交流,難有面對面的溝通,雙方對商品的信息掌握程度不一致,只能根據經驗進行交易。消費者無從觸及真實貨物,使得消費者被動驅使。 4、利益驅動。 透過撲朔迷離的網絡社會現象不難發現,誠信缺失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經濟根源。正是由于不正當的經濟利益和商業利潤驅使人們藐視道德和法律而在網絡這個“自由時空”中為所欲為。此外,一些網站的經營者僅僅注重短期效益,抱著“撈一把就走”的心態經營網站,結果在商品質量、物流配送和服務承諾等方面很難讓人滿意。 5、信用障礙。 近年來,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雖已初見成效,但這些信用信息仍是基本處于相對封閉狀態,人們很難利用,甚至有時不得不對信用信息本身持懷疑態度,這就為少數人、少數用戶、少數企業說謊、失信、欺騙、詐騙提供了可趁之機。
四、對策分析 1、加大誠信建設和教育,提高全民誠信素質。 弘揚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八榮八恥”觀,真正的做到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利用媒體與教育表揚誠實經商、誠實消費、誠實做人,狠狠的揭露不講誠信、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的丑惡現象,倡導誠信觀念,提高社會公德和全民誠信素質,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從而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 2、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建設 信用不僅是一個詞語,它更是一種態度、一種法律意識,也是一個法學概念。因此,信用就應該在理論和立法上不斷完善它,完全有必要加強信用法制的建設。 3、加強行業自律。 商業作為交易的主體,銷售方占主要地位,是誠信的初始點,電子商務行業應當反對采用一切不正當手段進行行業內競爭,自覺維護用戶的合法權益,保守用戶信息秘密,不利用用戶提供的信息從事任何與向用戶做出的承諾無關的活動,不利用技術或其他掌握的優勢侵犯消費者或用戶的合法權益等。 4、引入保險等制度。 在電子商務的交易中,引入保險,每筆交易可以自愿選擇繳納保險費,作為訴訟風險保險,一旦將來投保人不執行裁決或者逃跑了,保險公司先行賠付,這將很大程度上的減少了消費者的損失。 5、增強政府引導與管理能力。 各級政府要扮演好引導、扶持電子商務的角色。政府對企業電子商務的信用監管、建立對我國企業電子商務的評級制度、加強企業內部的信用管理、企業增強電子商務交易信用風險防范、建立企業電子商務風險評價體系等,也是強化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建設的有機成分,應鼓勵各地電子商務行業大膽探索、不斷完善。各級政府還應大力改善相應的政策環境、機制環境、產業配套環境等。 從以上對電子商務誠信信問題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電子商務自身原因和外部環境等原因導致了如今電子商務交易中存在許多問題。誠信是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電子商務要健康發展,必須加強誠信建設。
參考文獻
1、 方真.電子商務必須完善誠信機制[J].中國電子商務,2004(2) 2 、劉珂塵.誠信,中國電子商務的前途[J].電子商務世界,2004(12) 3 、石濱.網上交易的信用缺失及對策分析[J].創業月刊,2005(2) 4 、金鎮.電子商務與誠信[J].情報,2003(10) 5 、柴躍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戰略與對策 [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4(4). 6 、劉春泉,實名制是不是解決電子商務誠信問題的根本出路,劉春泉博客,2007-06-0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