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愛心”與同情心培養
新的世紀是一個要求更高,競爭更激烈的世紀。它帶給父母及孩子的,不只有機遇,更有挑戰。無論你清楚與否,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在方法或態度上,你哪怕稍微微一點點對你來說是舉手之勞的改變,都可能決定孩子終生愛心和同情心的培養。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最初都擁有愛心,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生活環境和受到教育的不同,人的品行也發生了變化。幼兒時期是孩子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而成人怎樣予以正確的引導和培養至關重要。而我們看到的現狀是,很多家長在把全部的愛傾注給孩子的同時,沒有注意培養孩子也去愛別人,家長對孩子的情感呈現出“單向輸入”,而不是“雙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獲取,而不知去愛別人,不會體諒他人的難處與痛苦,愛心缺乏現象日益嚴重。在報紙雜志上也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報道,有的子女婚后對父母不孝敬,甚至虐待,嚴重的逼人致死,可是在他們年幼的時候,父母對他們關懷備至,傾注全部的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社會現象呢?主要是他們在幼年時期未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不孝之子認為別人愛他是天經地義,而他卻不用去關心和愛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同伴,不會體諒別人的痛苦和不幸,他只學會了接受愛,而沒學會付出愛。作家雨果說:“人世間沒有愛,太陽也會死。”關愛他人,不僅是一種傳統美德,也是未來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在歷次召開的“未來世界教育的國際研討會”中各國代表提出的一致看法是:要教兒童“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特別指出應幫助兒童學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關心其他物種、關心真理等等。沒有愛心就沒有合作,沒有合作在未來就無法發展甚至生存。如果我們的孩子失去了愛心,不會愛,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已經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其自我人格的建構、社會性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家庭教育為先,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否具有正確的、科學的兒童觀對幼兒愛心行為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現在仍有很多家長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只屬于自己的一部分,依附于自己,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獨立特殊的社會成員。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家長往往更多的是呵護、照顧甚至是溺愛,很少以平等的心態給孩子義務、權利、責任。這樣無形中便影響和阻礙了幼兒愛心行為的正常培養。所以樹立一個正確的兒童觀,對幼兒愛心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增強“愛心”與同情心。端正教養態度,防止溺愛,溺愛是一種無原則的教養態度,容易滋生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一味的滿足,一味的遷就,百依百順。研究者曾將上海的父母與日本父母教養方式作比較,他們發現上海父母強調父母要愛孩子,關心孩子;日本父母則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為好父母的首要條件。愛孩子是人類的天性,孩子也離不開愛。但是,如果這種愛不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給予的,就將演變為溺愛。例如:孩子在吃飯時把在最愛吃的菜都搶到自己的面前,你是一笑了之呢,還是堅決制止呢?這就是一個教養態度的問題。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不僅會接受愛,更重要的是學會愛。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在家庭中開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為此,我們就積極地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開展感恩教育。 1、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首先讓他們學會感恩。因此,我們指導家長首先讓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打招呼。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都要尊重家人,知道長幼之分,禮貌的打招呼。 2、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就要記在心里,發自內心的說謝謝。因此,我們指導家長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當孩子接受到禮物或幫助時及時提醒孩子說謝謝,使“感謝”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3、我們指導家長使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互助的關系。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不要再給孩子包辦代替。你幫我穿衣服,我幫你拿拖鞋,你幫我盛飯,我幫你拿筷子,這樣讓孩子在一種“互相關愛”的環境中長大。 二、培養愛心和同情心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意識到可以從培養幼兒的同情心入手來對幼兒進行“關心他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中,我們著重把同情認知、同情體驗和同情行為三者緊密結合,以培養幼兒的同情心,并以此來推動課題的進展。 1.通過教育活動滲透愛心意識 幼兒難以理解、掌握的抽象概念,我們可以在開展教育活動中加以滲透。如在開展社會領域的活動中,通過故事《玲玲的草帽》中因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風吹跑了,很多小朋友幫玲玲撿草帽,反映出他們樂于助人的好品格,進而向幼兒傳遞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同樣的,家長和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足夠的資料,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孩子在聽故事、學兒歌、欣賞圖片、看動畫片時受到啟發,接受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2.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愛心意識 當孩子們知道要去愛別人而不知道如何去表達的時候,我們就融教育于游戲之中。如,在角色游戲“小小醫院”游戲引題時,我們展開了醫生和護士應該怎樣對待病人的討論。這時小朋友嘰嘰喳喳地講開了自己的生活體驗:說醫生要關心病人,問問病人哪里不舒服,叫病人別著急,吃了藥就會好的,護士打針時動作要輕一些,還要安慰病人:打針是不疼的,不要哭,打完針病就會好的……等等。在接下來的游戲中“醫生”和“護士”就特別愛護關心“病人”了,又如,在玩娃娃家中,幼兒經過一直以來的愛心意識的培養。當“爸爸”“媽媽”的幼兒對“娃娃”很關心,而“娃娃”卻表現出任性,不聽話。我看到就問幼兒,“爸爸媽媽好不好”,幼兒異口同聲都說好。“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孩子們都說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如,爸爸媽媽下班回家給他們拿拖鞋,給爸爸媽媽倒杯茶,念首兒歌給爸爸媽媽聽……等等。從那以后娃娃家里可熱鬧了,“爸爸”“媽媽”和“娃娃”愈發相互關心,相親相愛。 3. 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愛心意識 《綱要》的生活教育目標中指出,在體現正面教育思想的同時,也要滲透著生活教育的理念,即社會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為了日常生活而進行的。所以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引導他們,啟發他們的愛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引導觀察什么情況會讓別人難過,別人什么時候需要自己的幫助。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難受,他希望別的小朋友能關心他;有小朋友摔倒了,別的小朋友不應該站在旁邊看,而應該把他扶起來,并幫助他拍拍身上的灰,問他疼不疼。我們還隨時引導幼兒關注困難者,幫助他人,如看到有的小朋友沒玩具時,就應該邀請他一起玩;對個別能力差的幼兒,小朋友不能嘲笑他,說他“笨”,而應該耐心、友好地去幫助他。 4.抓住時事的契機培養幼兒愛心意識 組織幼兒觀看影視中救護、援助、服務、合作等方面的報道,培養幼兒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如:讓幼兒觀看抗洪的紀實報道,啟迪孩子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學習解放軍叔叔和武警官兵誓死堅守大堤,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抗洪精神。讓幼兒觀看非典時期醫務人員搶救病人的報道,學習醫生們的無私奉獻精神。組織幼兒給災區人民捐獻物資,激發幼兒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雖然幼兒對祖國這個概念不太理解,但“中國人愛自己的祖國”這顆種子必須在早期就埋進孩子的心田。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讓幼兒了解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急需救助以及缺水問題等,組織幼兒開展“獻愛心”活動,讓幼兒捐出自己的零花錢,向貧困山區的人民伸出友誼的手,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和愛心。愛心意識的培養,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中共同關注的熱點。使人懂得能得到別人的愛,亦能愛別人,是愛心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時期愛心教育應該使幼兒懂得:接受父母、教師、同伴的關愛,也能關愛他們,自己才能愉快。而要培養幼兒積極的道德情感,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而是一個長期、堅持、積累的過程。實施愛心的教育,必須充分調動社會、家庭、幼兒園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對幼兒施以良好的教育影響,增強教育力度,才能提高教育的實效。 三、家長教師必須投入真情 愛心是在人與人的接觸中培養起來的,孩子可以從成人愛心的談話和行為中,感受并學習成人心靈深處的這種優良品質。記得有一次班上的汪卓小朋友帶來一只受傷的小鳥,我看到后同情地撫摸著它的羽毛,這時小朋友也被我的真情打動了,紛紛學著我的樣關心起小鳥來,還問小鳥疼不疼,有的還要帶回家去養。通過這件事,我進一步體會到投入真情的重要性。只有成人自身具有豐富的愛心并能自然而真切的表現出來,才能自然地帶動幼兒產生愛心,使幼兒能主動地關心、幫助那些需要關心、幫助的人。可以這樣說:大人的真情投入在幼兒愛心的培養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們的以身作則,就能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愛心的教育。“同情心”的核心是“情”,情感是行為的動機,它能促進幼兒產生主動關心、幫助他人的行為,只有教師投入真情,并能自然、直切地表現出來,才能自然地帶動幼兒產生同情之感,進而產生同情行為。如:又有一次,堯堯小朋友突然發燒,我注意到后急忙把他抱到午睡室的床上,摸他的額頭,測試他的體溫,其他幼兒見了,也趕緊跑過來詢問,有的也學我的樣摸摸他的頭,有的給他蓋上了被子,有的幼兒焦急地說:“別吵、別吵,他要休息。”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我沒有直接要求孩子們參與關心堯堯的活動,但在我的真情感染和帶動下,他們都自覺做出了同情、關心他人的行為,可見教師的真情感染勝于說教。孩子單純、幼稚,喜歡摸仿,作為教師和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對人對事熱忱友好,為幼兒樹立楷模。 四、教孩子以行為表達愛心 當孩子擁有愛心時,自然會發展出利他行為,因此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情感非常重要。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根本沒有機會也不知道如何關心他人。前面已經談到父母僅靠說教是難以培養孩子的愛心時,聰明的家長常常重視在各種場合引導孩子關心他人。如何引導呢?首先要從家庭相處開始。父母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愛父母。為此,父母要經常有意識地暗示孩子做一些表達愛心的事情。比如,爸爸下班回家,媽媽暗示孩子遞上一杯水,若是夏天則打開風扇讓爸爸涼快一下;媽媽洗衣服時,爸爸暗示孩子替媽媽搬個小板凳,并幫媽媽洗一件小衣服;爸爸干活累時,啟發孩子遞毛巾給他擦擦汗;分享水果時要挑好的給父母,等等。當孩子這樣做時,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贊許和表揚,表現出親切和自豪,讓孩子察覺到自己做了符合標準的行為,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假如孩子只關心自己,父母可以表達大自己的不滿情緒,如生氣、憤怒等,讓孩子感到自己這樣做是令人羞恥的。羞恥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是一種不健康的情感。當孩子體驗到羞恥后,才會意識到關心他人是令人自豪的。 五、培養幼兒愛心意識的必要性 “愛心”這種崇高,無私的情感,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產生的,更不是只要父母給孩子充分的愛,孩子就會自發產生相應的愛,而是經過后天培養才會產生的。根據生理學、幼兒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幼兒園就讀的3-6歲的幼兒,正處在智商,情商成長發育的快速階段,所以我們從小培養幼兒的愛心意識,將有利于孩子以后乃至一生的發展。我們的宗旨是通過研究培養幼兒的愛心意識,讓他們既能接受愛,也能給予愛,鑄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幼兒從小開始接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愛,自己是個被動的愛的接受者。這些愛的累積,漸漸地使幼兒感受了愛,從而懂得了什么是愛,以及愛的意義。于是進一步意識到自己該怎樣對待人,對待社會,對待人生,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回報愛的需求,最后將這種愛的態度,愛的需求付之于行動,建立人與人之間愛的關系。在付出愛的同時,所獲得的愛的滿足感與快樂感還進一步加深了愛的需要和實施愛的決心。如此反復循環,螺旋上升,一個兒童或一個成人從一個消極的愛的接受者最后成了一個具有愛的胸懷和愛的能力的給予者。但是要記住這愛的發展中的每一環都離不開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和點撥。愛心的培養是打開獨生子女個性弱點的突破口,它以生動活潑的方式為幼兒所樂于接受,使幼兒對人對事產生積極的態度和情感的體驗。實踐證明:教育在幼兒身上的作用是明顯的,通過教育孩子們不僅會接受愛還會給予愛,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和實際行動表達出來,上述方法雖然在培養幼兒愛心意識過程中都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但是在實踐中,它們總是結合在一起,互相影響,共同發揮作用的。幼兒愛心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養一個有愛心的孩子,讓他們擁有一份快樂的人生,這需要家長、教師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我們成人耐心細致的引導、教育,將之貫穿于幼兒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因此,讓我們攜起手來,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影響感染我們的孩子,把愛的種子播到他們的心中,讓愛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的地球充滿愛。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