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要措施。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小學語文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階段,影響著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和人才構成。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創新能力,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已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主導思想。下面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在教學中引入創新意識,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以教材為綱,惟權威是命,惟標準是遵,使課堂教學變為單純的語言文字訓練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模仿、操練和獲得標準答案為目的。課堂教學沉悶、枯燥、單調。教和學都是為了考試,忽視學生個體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機械化。因此,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讓學習成為學生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教學過程成為“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再是獲得結果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強調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掌握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學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多義性,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所面對的是不知道結果的問題情景,讓學生感觸創新,形成創新意識。如在教學《珍珠泉》這一課時,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身處山村的特點創設問題,讓學生說說所見到的泉水有什么特點,《珍珠泉》這篇課文如果讓你來寫你要怎樣寫?于是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說課文沒有寫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寫出來;有的說作者沒有把泉水的開發設想寫出來,我要把它開發成礦泉水出售,讓更多的人品嘗它、了解它。這樣放飛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既強調語文的基礎知識又延伸學生的生活知識。
二、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首先,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對創新的“趣”。教學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主體對閱讀要有興趣。興趣產生了,自然會有閱讀的激情(沖動),以激情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這就需要巧妙的運用導語,導語是一種有效的手段,是一節課的起點,精彩的導語不僅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因而,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識水平、教材特點等,巧設導語,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這樣學生對枯燥的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帶著學習興趣進入到求知探索過程。其次,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對創新的“奇”。學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亞里斯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目標激勵、語言情感激勵等,以“情”制勝。通過啟發性語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使學生因問題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積極地去探究、創新。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突破思維定勢,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如在教學《趵突泉》這課時,在理解了泉水的特點的基礎上提出“假如沒有趵突泉,濟南會失去它一半的嫵媚”這句話是不是有些夸大了?為什么?讓學生去閱讀、探討、思考。這樣在領悟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內容的看法。這樣讓學生在無形中參與創新,進行創新。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要“新”。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把整個世界作為孩子的教科書”的意識,而摒棄“把教科書作為孩子的世界”的觀念。教學中嚴格按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要求,把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延伸教學內容。如在教學《五彩池》一課時,在教學總結階段,改變以往總結課文主要內容的做法,采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廣告形式,讓學生為五彩池或家鄉的風景名勝編寫廣告詞等。
三、在練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吐故納新的過程,需要反復嘗試,深入探究。小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通過其內因的作用,獲得了一定的知識,初步養成樂于學習的習慣和創新的精神,這樣在運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練和模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對課堂學習知識的鞏固。但是以往的練習只是對知識點的單純的操練、識記,學生的練習只是課堂知識的重現,使學生的思維停留在復現、鞏固階段,不能做出對知識點的進一步深入理解和領悟。因此,我們要精心篩選和設計練習內容,并注意適度的深化才能達到使學生學會學習、創造、創新的目的。
四、在總結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過這樣的論斷“: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淺談引導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在總結評價時,要突出做好學生有創新表現的總結評價,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對“創新”的實現者要恰當地給予表揚和鼓勵,用鼓勵性的語言,或熱烈的掌聲,或贊許的目光,使學生充分品嘗獲得成功的快樂。同時,還要根據“創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給予肯定性的評價;另一方面要及時給予畫龍點睛般的指點,幫助他們達到成功的彼岸。對那些與創新無緣的學生,不能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在教學中要從他們錯誤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維中尋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以保護這些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自尊心,使其獲得“我還行”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進取、創新的動力。總之,學生的每一點成功與進步都來之不易。小學生心中的創新之火并不是勢高萬丈的火焰,一旦熄滅可能毀掉學生的一生。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采取多種措施使學生形成創新的意識、習慣,使學生堅定創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愛學習、愛創新的習慣。引導學生想象,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結合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學科的教學實驗,談談我是如何引導想象,培養一年級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 (一、)學習寓言展開想象許多優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學習課本的寓言故事時,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例如,教學《烏鴉喝水》這則寓言故事,先讓學生懂得聰明的烏鴉動腦筋想出一個好辦法喝著瓶子里的水;接著問“你們能幫助烏鴉想出其他的辦法嗎?”讓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去考慮問題,擴大了想象空間。學生們思維活躍,討論熱烈,爭著發言,很快地就說出一些有創意的辦法:烏鴉找來一支吸管,把吸管插進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烏鴉把瓶子放倒,讓水流出來;烏鴉找來一個小杯子,把水倒進杯里。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觀察圖畫進行想象,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的一年級課本圖文并茂,為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時,要充分發揮圖的潛在魅力,讓學生在領會圖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由靜到動,由形到聲,想象畫面外的情境,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如教《鋤禾》一文,我先指導學生看農民伯伯種田這幅圖,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出圖意。再讓學生觀察圖畫里的小插圖,仔細觀察媽媽和小男孩神態、動作,想象媽媽和小男孩說了些什么話。根據媽媽和小男孩的神態、動作,學生有的說“:媽媽問小男孩這些飯 本論文由無憂論是怎么來的?”有的說:“媽媽在給小男孩講《鋤禾》的故事。”有的說“:小男孩在背《鋤禾》這首詩給媽媽聽。”有的說“:小男孩告訴媽媽,農民伯伯種田很辛苦,要愛惜糧食,我長大了要設計一種機器,讓農民伯伯在家里遙控種田。”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想象,發展了創新思維能力。 (三、)學習漢字展開想象,在教學生在學字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把漢字變成生動的畫面。如,教《小小的船》一文中的生字‘尖”,先出示插圖讓學生觀察,問“:‘小小的船’在本課是指什么呢?”學生都會說“小小的船”指的是“彎彎的月亮”。接著,詢問學生“這小小的船是什么樣呢?”學生都說‘:小小的船兩頭尖”。然后,讓學生指圖告訴同學們哪兒是這月亮船的“兩頭”,并說出兩頭的特征。最后引導圖畫“:你們看‘尖’字,誰能看 “船頭尖,由小到大‘;尖’字上面一個‘小’,下面一個‘大’。”學生很快就記住了“尖”字。這樣引導,學生學習漢字展開想象,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促使學生創造記字的方法。 (四、)續編故事展開想象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的結尾,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一個好方法。低年級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每次講故事給學生聽,我都像報語文教學論文紙上連載小說那樣,講到“且聽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然后讓學生自己去續編后面的故事情節。學生為此而展開豐富的想象,對可能發生的情節作出各種猜想。第二天,在講故事前,先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學生紛紛把自己續編的故事講了出來。我對學生給以鼓勵,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通過實際操作的過程,我們體會到:要培養小學生語文創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學觀、人才觀,要與時俱進,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法,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光要授之于魚,更要授之于漁,不光要給以黃金,更要授予點金術。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才能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創造性人才。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