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分析 摘 要:【目的】調查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并簡單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和量表法,對1218名大學生的幸福感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絕大多數學生心理健康,常能體驗到幸福。主觀幸福感在性別、月均消費上差異顯著,而在專業、年級上差異不顯著。【結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依據大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征,給予有針對性的實施。 關鍵詞: 主觀幸福感 大學生 相關因素 近年來,“幸福指數”一語在社會上被廣泛運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為我們展現的是一幅幸福美好的社會圖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各盡其能”可以理解為人們潛能的充分發揮;“各得其所”可以理解為人們基本生存需要的充分滿足。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性評價,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指標[1]。我國學者苗元江結合自己的研究,認為幸福感(Happiness)是人們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對自我存在狀態(自我身體狀況、心理功能、社會能力以及個人綜合狀態)的主觀心理體驗,是由動機、目標、認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與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2]。當代大學生盡力充沛、潮氣蓬勃、思維敏捷,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但他們涉世不深,缺乏磨難,他們的幸福感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 本文對北京地區(不計民辦)大學的學生進行調查,現匯報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北京地區大學(不計民辦)共有67所,本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4所學校,于2011年8月連續4個周日,對其在校生進行主觀幸福感狀況調查。發放問卷1245份,收回1218份,回收率為97.84%,其中大一293份,大二303份,大三322份,大四300份;男生人524人,女生694人。 1.2 工具問卷含基本信息性別、年齡、年級、專業,調查工具有兩個,一個是大學生幸福感影響因素問卷,二是對大學生幸福感的總體調查[3]。 2 結果 2.1 1)42.61%(519人)學生認為自己比較幸福(分數>3),此比例低于李焰[3]等人的研究結果,存在顯著差異;2)90.39%學生認為自己時常能體驗到幸福(分數≥3);3)9.61%(117人)學生認為自己偶然或者從來不幸福(分數<3),此比例略高于李焰等人的研究結果,無顯著差異[3]。 可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整體水平較高,但幸福感的缺失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并呈現出上升趨勢。 2.2大學生幸福感的性別特征 本次研究發現女生(90.97%,735/805人)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男生(88.62%,366/413人)(P<0.05),李焰等人的研究一致[3]。 2.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年級特征 一、二、三、四年級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體差異不顯著。在各維度中,學習帶來的幸福體驗得分差異顯著(P<0.05),且出現兩端高,中間低的情況。 大二學生在學習上的得分比較分散,這說明在這個時期,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始分化。可能與大一學生社會活動相對少,時間主要進行課本學習有關;而大四學生面臨考研,再次回歸到課本,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幸福感。 2.4月均消費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根據大學生消費情況,把月均消費水平分為“1、400元以下;2、401-1000元;3、1001-2000元:4、2001元以上”。調查發現,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月均消費水平上達到顯著差異水平,其總體趨勢,即隨消費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提高,但是消費水平最高的學生的幸福感水平反而最低。 3、討論 本次研究發現專業對幸福感的影響不顯著,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不一致[5],這可能是由于所選樣本類別和數量造成的。 調查結果表明月均消費對幸福感的影響是顯著的。這說明,大學生對物質生活有一定的要求。因為人們首先要滿足生存的需要。只有在比較富裕的物質基礎上,才有精力考慮精神追求。但是,如果過分強調物質享受(如月均消費大于2000元),就有可能無所追求,出現幸福感的明顯降低。 本次調查僅對北京是5所高校進行抽樣,數量有限。同時,北京作為首都,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國際化進程更加快,因此調查結果可能不能代表全國大學生的平均水平。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人和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 [6]。 大學生是社會的特殊群體,具有較高的科學知識和文化素養。他們尚處在校園之中,有來自各方面的呵護。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大學生都常有幸福的體驗,說明大學生這個群體整體是健康的。但近些年隨著大學生“天之驕子”時代的退去,在各方面因素的沖擊下,“郁悶”、“無聊”已成為很多學生的口頭語,大學生幸福感缺失現象正在產生。 當今時代,人生目標追求的物欲化,使得大學生的幸福感變得片面化。當他們看到現代社會友情、親情、愛情這些美好的東西都已經異化、變形,被淹沒在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感到迷茫,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難以企及。為此,教育要與社會發展相聯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我們要讓大學生意識到,能在大學里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將來成為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幸福的過程。當前,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大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指南,明確了方向。只有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并讓他們在行動中進行實踐,他們才能真正度過一個幸福的人生。 而對于大學生本身,不僅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大學生的應對方式也會影響其主觀幸福感的水平。應該引導大學生更多地采用積極應對的方式,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 提高應對挫折和失敗的能力,鍛煉其堅韌的品格,使其更加積極樂觀,從而提升幸福感水平。這不僅要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家 庭教育,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父母要對子女的心理狀態有敏銳的洞察力,能找到孩子愿意接受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最后,對于大學生自身而言,加強自我教育,是形成大學生積極應對方式,培養幸福感的有效途徑。只有在充實的學習與生活中,我們才可以時時感受到快樂與幸福。
參考文獻: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 lletin, 1999,125(2):276-302 [2]苗元江.心理視野的幸福感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3 [3]李焰, 趙君.大學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2005,(4):168 -174 [4] 楊立寶,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4):463-465 [5]鄭雪,嚴標賓,邱林.廣州大學生 幸福感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1,(4)33-37 [6]方國才.生命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N].光明日報,2005:12-15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