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家園合作是幼教發展的必然趨勢 摘 要: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人的發展”的重要基礎,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未來社會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趨勢將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將滲透到幼兒教育觀、健康發展觀和評價標準中,成為幼兒教育的內在要求;教育目標將從單純注重幼兒智力轉向注重培養幼兒智力與培育幼兒的社會性品質表個性品質并重;教育模式由整齊劃一趨向以幼兒為中心,關注個性、差異教育;教育內容從補救性為主轉向以發展性為主;教育隊伍由兼職趨向專業化;教育規模將由點到面,逐步擴展。 國務院2001年5月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強調:“兒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給予兒童必需的保護、照顧和良好的教育,將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眹乙芭撛鞐l件,讓兒童享有可達到的最高標準的健康咨詢及不良心理矯正服務” ;國務院國辦發[2003]13號《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基本權利,為兒童提供安全、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兒童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關注個體差異,使兒童身心健康成長,促進體智德美等全面發展!比说陌l展,幼兒是基礎,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是關鍵。創建高質量的幼兒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成為幼兒教育的終極目標。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培育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人的發展”的重要基礎,已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本文試圖從以下六個方面,闡述新世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趨勢。 一、教育理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將滲透到幼兒教育觀、健康發展觀和評價標準中,成為幼兒教育的內在要求 。 在人才素質中,心理素質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的、重要的素質。一方面心理素質是其他素質形成過程中的基礎和中介,它輻射、滲透到其他各項素質之中,制約著其他素質形成的效果:另一方面心理素質又具有能動性,它可以在人的認識活動中起到重要的選擇作用,而且對自身還可以起到調節和整合作用。如品德的陶冶、知識的掌握、智力的發展、身體素質的增強、審美素養的提高、勞動技能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良好的心理素質。 樹立正確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現代國際社會對現代幼兒教育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直接影響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方式和手段的運用、評價標準的制定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關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說,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未來社會里,不僅僅需要與眾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長,更需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等。幼兒階段年齡在三至七歲,是心理發展速度最快的階段。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套方法和技術,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認幼兒個別差異的基礎上尊重每一個幼兒的價值,相信每一個幼兒有發展自我的潛能,而不能僅以動手能力、智力水平衡量評價幼兒。未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將全面滲透到幼兒教育的全過程之中,同時,也必將形成人人關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二、教育目標:將從單純注重幼兒智力轉向注重培養幼兒智力與培育幼兒的社會性品質和個性品質并重。 注重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品質和個性品質是國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標與要求。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國際教育會議,會上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叫“學會關心”。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一份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并指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的學習能力重新設計、重新組織,這被稱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同生活!皩W會關心”和“四個學會”是20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對世界各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加世紀90年代以來以及今后世界各國幼兒教育注重幼兒個性品質與社會性品質培養的重要根據。 在我國,教育部2001年頒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有關教育目標部分,對教育者的要求中多處提出“讓幼兒……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創設一個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等。 國際上,1992年,經葉利欽簽署,俄羅斯《聯邦教育法》頒布旅行!堵摪罱逃ā芬幎ǘ砹_斯學前教育工作的目標包括了使兒童的發展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保證兒童創造性、才能和興趣的發展等內容。日本近年頒布了新的《幼稚園教育綱要》,新綱要重點修改了教育目標的一些內容,在保證兒童個性發展的同時,突出強調了發展幼兒“人際關系”、“關心”等社會性品質。新西蘭幼兒教育的目標明確規定要使兒童在社會性、情感、智力、體力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在美國,學前兒童通過教育必須形成良好品質包括自信、自主、好奇、獨立、堅毅、平等、交往、合作、自我約束、關心他人等方面?梢姡變航逃囵B目標,各國因各自的具體國情有別,規定的要求有所側重,但注重良好的社會性品質和個性品質的培養卻是共同的特點。原先側重幼兒單一和片面的認識使兒童能夠較快適應今后學校教育這一具有明顯“補償”性質的幼兒教育目標己逐漸重新確定為促進孩子潛能發展和教孩子適應社會。在個性培養方面,各國比較重視發展兒童的興趣才能,教孩子學會學習,學會獨立,培養創造性,德國甚至明確提出把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作為幼兒教育目標的核心。在社會性品質形成方面,尤其強調交往、合作、關心、勞動、學會做人等。社會性品質與個性品質的培養兩者密切聯系,相輔相承,這是促進幼兒形成健全人格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面。 三、教育模式:由整齊劃一趨向以幼兒為中心,關注個性、差異教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簡單地照搬中小學模式。這是因為幼兒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及能力較低,且心理活動有明顯的形象性與不隨意性的特點,因此,在計劃、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時,不能脫離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去按中小學模式進行,而只能以游戲為主,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其教學內容應盡可能地具體化、形象化,具有新穎性。如,通過幼兒所熟悉的動畫人物、故事等來完成教育活動及功能。此外,幼兒在這一時期已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心理傾向,使得我們在這一階段通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等成為可能。心理健康教育個性化是根據幼兒在智力、社會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異進行教育,使之得到創造性發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個性化已在經濟發達國家興起,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共同趨勢,并將成為未來幼兒教育革新的重要標志。 未來社會需要有個性特色的創新人才,21世紀的信息化社會突出特點是個性化、多樣化,它要求教育要以幼兒為中心,因材施教,建立以培養創造力為核心目標的個性化教育模式,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中華民族是富有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民族,面對新世紀的挑戰,中國的幼兒教育應以培養個性化的、有創造力的人才為目標,克服傳統教育中的呆板性、封閉性、同一性,關心和愛護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幫助幼兒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尊重幼兒個性,發展和完善個性,營造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氛圍,創設讓幼兒稟賦和潛能充分開發的寬松環境。 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特別強調“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幼兒心理健康有個體取向,主要是培養“健康的自我”。但由于個體的發展存在差異,心理發展的特點與速度也有著較大的不同,常常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傾向,而且在對個體的觀察中我們會發現,兒童個體經常出現的問題,并不是智力的問題,也不是道德品質的問題,更多的是其自身成長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問題。因此,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關注幼兒富有個性特色發展的過程評價,通過建立“個體發展檔案”了解幼兒的需要與發展,發現每個幼兒成長的特點和潛力。 四、教育內容:從補救性為主轉到以發展性為主 。 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一是盡管幼兒對外界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渴望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但他們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及能力水平遠跟不上他們的需要,為此在制訂、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時,應考慮以游戲為主,即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幼兒各種心理過程常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只是剛剛開始發展,因此,在構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時,應盡可能具體化、形象化,具有新穎性。三是幼兒在這一時期已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 發展性為主模式是將全體幼兒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針對幼兒共同的成長課題給予指導,同時兼顧少數有障礙的幼兒心理的治療與行為的矯正。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從心理衛生咨詢工作開始,從解決幼兒的心理障礙人手的。但隨著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的深化,以全體幼兒為服務對象,以發展為主、治療為輔將成為人們的共識。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選擇教育內容時,要立足于兒童一生的可持續發展,要體現教育內容內涵的變革。盡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是按健康、語言、社會等相對區分的五個領域來表述教育內容的,但內容的含義已不局限在某些具體的知識點或技能要求上,而指向幼兒參與的教育性活動,指向希望他們在活動中獲得的“經驗”或形成的“基本素質”。例如,健康領域中“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活動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賴感”,“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表述,指向的是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能力的學習;而社會領域中,類似“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養成對他人、對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要求,顯然屬于”學會共同生活”的內容。這些都是幼兒心理健康需要的“基本學習”、“基礎學習”。 五、教育隊伍:教育者的專業化程度將有所提高,培訓時間和頻次將延長和增加,由兼職趨向專業化 。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推進這項工作向科學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必須建立一支訓練有素、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師資隊伍。為了使幼兒通過教育,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幼兒教師需具有正確評價幼兒心理健康狀況的能力、了解幼兒心理特征的能力、情緒自我調節的能力、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師生關系的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但是當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由非專業人員兼任,知識、經驗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亂,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與效果無法提高。隨著社會對幼兒教育程度的提高,師資培養力度的加大,在未來的工作中,教育者的專業化程度將有所提高,培訓時間和頻次將延長和增加:有更多的省市地區將制定保教(從業)人員的專業標準,通過考核等方式頒發資格證書,提高準入門坎,以保證保教人員的專業水平。除了通過繼續教育來提高在職保教人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水平外,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職業學校,為幼教心理健康教育行業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同時,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部門和相關單位的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的積極介入,亦將對此項工作專業化發展方向有積極的意義。 六、教育規模:由點到面,逐步擴展,立體化、普及化程度不斷提高。 從縱向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從出生開始貫穿人一生的教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整個教育所依靠的基礎和起點對開發人類潛能,對個體一生的發展發揮著奠基性作用;從橫向上看,教育不僅指學校教育,學校圍墻之外的家庭、社區、社會大環境都屬于教育的范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幼兒園教育,它更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實現多方位立體式的開放,廣泛利用園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幼兒園、社會、家庭合一的教育環境。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多因素、多角度、多層次的系統工程,要采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將各種要素進行有機的組合與配置,構建起以幼兒園教育為主渠道,以課外教育為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網絡和體系。在理論上,要逐步形成以幼兒自我為主體,教師指導為輔助,心理健康教育與智能教育互為補充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隨著我國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幼兒教育觀念的更新和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將由現在的少數實驗幼兒園逐步擴展到一般幼兒園,由重點幼兒園逐步擴展到普通幼兒園,由大中城市、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逐步擴展到中小城市和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直至獲得普遍發展。普遍化的發展方向也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將從幼兒園逐步推廣到家庭與社會。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