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聊齋志異》中的書生形象 ------落魄知識分子的精神幻夢
《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所作,以妖狐鬼怪為主題的志異小說,書中大部分故事都是以書生為主角,這些形象脫胎于蒲松齡道聽途說的民間神異傳說,再經過作者自己的心情體會,進而創作出來的全新的,帶有落魄知識分子典型特征的書生形象,這些形象雖然性格迥異,境遇不同,但都有一些典型的共同特征,將在文中一一論述。 (落魄的含義不單指生活困難,廣義上還包括志向受挫的精神落魄。) 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聊齋》一書中的書生大多與鬼狐仙怪產生直接交集,而交集的方法基本上是以艷遇為主;郁郁寡歡的,或家無長物的年青書生,在半夜遇到美女投懷送抱;這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幻夢,作為以蒲松齡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而讀書,但是現實的殘酷往往讓他們苦讀數十年,卻一事無成,并且沒有能力去應對現實的生活,在這種境遇下,他們沉溺于一種精神上的海洛因——幻想。 在這虛無的夢幻中,突然出現的妖鬼美女都是美艷絕倫、熱情大膽的,可以接受在封建社會頂峰時代的社會風俗下,與男人第一次見面就可以馬上發生性關系,并且隨著美女而來的還有考場得意,金榜題名,并且家道從此殷實,在書生志滿得意后,又會以‘緣分盡了’這一理由飄然而去,讓書生不必承擔任何責,這在視名節重過生命的封建年代,簡直不可思議! 然而這些行為正是按照書生們的幻夢來安排的,寒窗苦讀之中寂寞凄涼,這時候就渴望有美人獻身相伴,并能帶來官運、財運,落魄的書生全然不在乎圣賢書中的教導,可以隨意壞人名節。當自己功成名就了,他們又想起了圣賢的教誨,開始擔心來歷不明的女子會影響自己的前途、名聲,于是這時候妖鬼美女就要自覺離去,好讓書生重新開始自己光明正大的人生。 這就是知識分子幻想的故事性具現,也是蒲松齡自己的主觀愿望表達,因為在現實中不成功的人,無法坐擁美色,所以他們將這一希望寄托在幻夢之中,這種行為在現在又有一個新的詞可以簡練的表達,那就是——意淫。 二、背諾負心與琴瑟和諧 《聊齋》一書中的書生們雖然飽讀詩書,但是他們中有些人的道德品質卻往往十分低下,除了上文所說的好色無德外,還有著一種表現,便是背諾無信,負心無情,貪名逐利。 化作美女來相會的狐仙,往往會交代書生,不要告訴外人,書生雖然當面答應,沒過多久卻忍不住在同學之間大肆宣揚,為自己的薄面添光,最后導致狐仙負氣而去,書生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還有些書生原有糟糠之妻,卻被仙精鬼怪所迷惑,拋棄舊愛,迎向新歡,最后更被妖怪所害,更有的家里有了狐仙妻子,沒過多久又被別的美女或者狐貍迷惑,于是始亂終棄,可見當初相好就是一時沖動,所以后來的背諾負心更是情理之中。 而除了仙怪美女外,狐貍們還會化作少年、老翁、書生,來和人類的書生交往,或以兄弟稱,或以師徒稱,然而日久之下,這些讀書人卻都起貪婪之心,或直接向這些仙怪求錢財,或干脆出賣之。 不過即使如此,也有和這些狐怪美女相守到老的書生,還有和狐貍學者成為至交的學子,他們往往淡看功名,輕視利祿,所以能心無它意的和這些仙怪們一起論學,這也體現了作者在感嘆于人類欲望的同時也表現了人類情感中美好的一面,并且在很多故事中的主角都做到了躬身自省,也表達了作者希望人人都能自省的美好愿望,所以很多故事的結局里,自省的犯錯書生都得到了寬恕。 三、以放浪為風雅
《聊齋》一書中的書生形象往往不是單獨出現的,他們出場時還往往伴有一大批朋友同學,代表了當時知識分子的集體形象,他們之間也表現出很多知識分子共性——以放浪為風雅。 嗜酒無度 書中大部分故事離不開飲酒,且并非一般飲酒淺嘗輒止,往往都是飲酒到爛醉如泥,大約從晉代竹林七賢開始,知識分子都以豪飲為名士的象征,并且以酒后無狀失德為風雅浪漫,這也正符合落魄知識分子的典型心理特征,借酒消愁,或者借醉裝瘋賣傻,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倘若成了殿前欽點狀元郎,想必怕君前失儀,斷不敢爛醉;就連作者蒲松齡自己,也因為仕途坎坷而貪戀這杯中之物而不能自拔。 狂傲不羈 不少讀書人自號‘狂生’,以佯做癲狂來博取虛名,故意行事出人意表,待人狂傲無禮,諸如打賭夜探墳冢,或夜宿鬼屋等等,也都是這些所謂‘狂生’為了博名而所做的冒險行為,而之所以要做狂生,也是因為落魄之下,越是自卑的人,反而越自傲,想靠兵行險招,來達到引人注意的目的,如果已經是位列公卿,想必不但不再做狂生,連當年事也不愿再提起了。 3.恥于勞作,不恥于寄生 書中的落魄書生很多,除了郁郁不得志的,大都是家道貧困,甚至無以為繼的,然而這些書生們除了暗自垂淚,或引吭悲歌外,卻不肯做一點勞作來換取些許收入,已有家室的,往往都是妻子們在努力經營,而做丈夫的卻和其他一些類似的書生終日爛醉或者癲狂放言,完全成為社會的寄生蟲。 4.輕薄無行 自古以來就有‘文人無行’的說法,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讀書人放佛天生高貴一般,所以他們往往自持身份而做出一些無行的事來,有些故事里的,聽說朋友家有美妾,賴住在別人家中不走,非要看看長的什么樣,又或者自詡風流,愛好孌童,甚至尾隨別人內眷的車駕,出言調戲,而以上這些‘無行’的行為,就連作者蒲松齡提起時,也沒有表現出特別在意或否認的態度,說明這些行為在當時是被認為是讀書人風流不羈的一種表現。 四、結論 蒲松齡結合自己的心態,還有民間的傳說故事,創造了一些列的落魄書生形象,他們代表了當時科舉制度下數量龐大的受害者,他們經歷數十年寂寞寒窗,最后卻一無所得,只能以這樣的幻夢來麻痹自己的精神,幻想著自己碰到狐仙美女,能過幸福的小日子,幻想能碰到仙怪師友,從此前途無量,在這幻想之中,又難免被自己的欲望左右,使得故事里的書生經常作為一個殘缺個體出現,這也是落魄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自卑造成的,這又使得故事總有一個好的開始,卻未必是理想的結局,就算是作者本身也沒能逃出這個怪圈,蒲松齡的生平也正是驗證了這個規律,一生考取功名卻一無所獲,最后家徒四壁,潦倒度日,終日借酒消愁,收集著民間故事,來營造自己的幻夢。每一個故事,都是自己的一場幻夢,每一個書生,都是自己的一個化身,他用這些形象,來展現自己的、也是當時千萬落魄知識分子的精神幻夢,用這些故事,控訴著摧殘人性的科舉制度,也控訴著‘吃人’的封建等級社會。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