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堂吉訶德》中的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原名《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臺·拉·曼卻》,作者在這將近一百萬字的作品中,出現了西班牙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的整個社會,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侶、牧師、兵士、手藝工人、牧羊人、農民,不同階級的男男女女約七百個人物,尖銳地、全面地批判了這一時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以及私有財產制度,使它成為一部“行將滅亡的騎士階級的史詩”,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名著。 堂·吉訶德是一個不朽的典型人物。堂吉訶德的形象是復雜而矛盾的,他一會是荒誕不經的夢想家,一會又成了真理與正義的捍衛者,有時候他既可笑又可憐,有時候卻既偉大又崇高。堂吉訶德的性格是崇高性格與滑稽性格的二重組合。在非騎士的時代,堂吉訶德卻以一個騎士的身份出現,注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堂吉訶德雖然想維護正義,保護被壓迫者,但他做出來的卻是非正義的行為,反而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但是,堂吉訶德還有豐富的崇高性格因素。他身上存在著一種偉大的信仰一種超越常人的意愿而獻身于他人的偉大精神,體現了崇高道德原則、正義感和無畏的精神,是一個熱情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者。 我們因為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脫離現實、耽于幻想、行動盲目的這樣一個人。他因讀騎士小說入了迷而想入非非,喪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騎士小說的描寫當成現實生活,無視已經發生了變化的時代,企圖以自己的游俠行為來復活過時的騎士制度,把單搶匹馬打抱不平當做主持正義、改造社會的途徑。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喪失了對現實的感覺和判斷:他把窮旅店當作城堡,把妓女當成貴婦,把理發師的銅盆當作魔法師的頭盔,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把羊群當作魔法師的軍隊。在他眼里,處處有妖魔為害,事事有魔法師搗亂,因此他到處不分青紅皂白,對著臆想出來的敵人橫沖直撞,亂劈亂刺。結果呢?雖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動機,懷著滿腔的真誠,但卻只能是四處碰壁,受盡嘲弄和傷害,使自己成為一個滑稽可笑的人物。 堂吉訶德大戰風車他遇見的第一件事是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風車。這是西班牙農民借用風力推轉石磨,磨麥子和飼料的。堂吉訶德卻把它當作三、四十個巨人,把風車的翅翼看成是巨人的胳膊,要向前廝殺。盡管桑丘大喊這是風車,要阻擋他,但堂吉訶德腦子里裝滿了妖魔鬼怪一類的東西,連理也不理。他向第一架風車撲去,用長槍刺進了風車的翅翼。剛好這時起了一陣風,那風車把他的長槍折做了幾段,堂吉訶德連人帶馬都被摔了出去。虧得桑丘上來攙扶,他才好不容易從地上爬了起來。當天,他們在林子里度過了倒霉了一夜。堂吉訶德大戰羊群大路上趕來了兩群羊。堂吉訶德把公羊、母羊的叫喚,當成是“蕭蕭馬嘶、悠悠角聲、咚咚鼓響”,把羊群看成是出現在他面前的左右兩支軍隊。他便緊握長槍,象一道電光似地沖了上去,舉槍亂刺。這樣一來,被他殺傷的羊可真不少。最后,他也被牧羊人亂石打倒,還磕掉了三、四個牙齒。這事發生時,桑丘在一旁直揪自己的胡子,咒罵自己的倒霉,跟隨了這樣一個瘋主人。等到牧羊人走后,他才上去,把堂吉訶德扶了起來,并抱怨主人不該自招煩惱。堂吉訶德對他解釋說,他被魔法師作弄了。魔法師由于妒忌他勝利,便把敵對的兩軍變成兩群羊。晚上,堂吉訶德又沖散了一隊送葬行列,因為他把車上的死人看作是被害的騎士。 堂吉訶德的第2次出征堂吉訶德第二次出外當游俠是在十五天之后。他勸說了一個又矮又胖、滿臉胡子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仆從。堂吉訶德允許將來封他做海島總督。桑丘家里很窮,正想出去碰碰運氣,加上當仆從是賺工錢的,他便答應了。于是桑丘騎了一匹自家的騾子,跟在堂吉訶德的瘦馬后面,一同出發了。堂吉訶德先后一共三次出行。第一次單槍匹馬,第二次開始帶上了鄰居桑丘,這是一位裝束粗俗、機靈樂觀的矮胖侍從,騎著一頭蒼老矮小的灰色毛驢。三次出行,他揮著長矛,挎著長劍,夢想著他美麗的夫人,做了許許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他救了一個挨打的牧羊的孩子,以為是做了一件好事,可是等他走了以后主人對出孩子打得更狠了;他把風車當成巨人,用盾牌遮隱著身體,橫托著長搶沖殺上去,一搶刺中了風車的翅膀,轉動的翅膀將長搶迸作幾段,他連人帶馬被摔得遍體鱗傷;他把修士當成了妖魔,戳著長搶便直沖上去,嚇得修士們落荒而逃;他跟比斯蓋人進行了一場惡戰,被比斯蓋人一劍砍掉了半邊鎧甲;他和二十幾個楊維斯人進行了一場搏斗,結果是大吃苦頭;他以為店主的女兒便是城堡長官的小姐,并認為小姐愛上了自己的高雅風度,結果遭到一群婦女的無情捉弄;他把羊群當成了敵國的軍隊,沖進去單搶亂刺一陣,當桑丘說那是一群羊的時候,他反而說那是魔法師變的;他釋放了一伙倒霉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揀起石子把他亂打一頓……總之,他的這些行動不但給別人造成傷害,也往往弄得自己頭破血流,遍體鱗傷。在一系列冒險經歷中,他被打掉牙齒,削掉手指,丟了耳朵,弄斷肋骨,但他執迷不悟,一直鬧到險些丟掉性命,才被親友送回家。臨終前,他終于醒悟過來,不許他唯一的親人侄女嫁給讀過騎士小說的人,否則就剝奪她的遺產繼承權。我們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向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清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許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但他對此是如此的迷戀和執著,如此的不可思議,已完全變成偏執;而且這種偏執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經是全部了。因偏執而行為變得瘋狂,于是大家都把他當瘋子,覺得他可笑。但他從不怕人們議論與譏笑,更不怕侮辱和打擊,雖然四處碰壁,但卻百折不悔,一片赤誠,無論什么都不能使他改變初衷。對于他來說,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說,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無非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活著是為別人,為自己的弟兄,為了鏟除邪惡,為了反抗魔術家和巨人等壓迫人類的勢力。他堅信自己的理想,愿意一片摯情地為這個理想而盡忠。讓我們為堂吉訶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愛情夢幻。《堂吉訶德》中寫了許多的愛情故事,但這樣的愛情故事沒有一件是發生在堂吉訶德的身上。他夢幻中的心上人杜爾西內亞,可以說是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但我們又看到她無時不在堂吉訶德的左右――他成功時夢到她,失意時想到她,寂寞時想到她,熱鬧時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別人對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別人對杜爾西內亞美貌的懷疑; 他在冒險途中遇到過無數個美女,但他認為沒有人能和他的杜爾西內亞相比。直到最終他被擊敗,他還在為杜爾西內亞的美麗辯護――為此,他不惜放棄自己的榮譽和生命。堂吉訶德在最后一次返鄉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經被毀掉的名聲,而是愛情給他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當然只有他想象中的杜爾西內亞給得了他。堂吉訶德沒有愛情,有的只是一個愛情夢幻,至多算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但他為此卻受盡了磨難,嘗盡了屈辱,這又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可嘆!我們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向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清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許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但他對此是如此的迷戀和執著,如此的不可思議,已完全變成偏執;而且這種偏執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經是全部了。因偏執而行為變得瘋狂,于是大家都把他當瘋子,覺得他可笑。但他從不怕人們議論與譏笑,更不怕侮辱和打擊,雖然四處碰壁,但卻百折不悔,一片赤誠,無論什么都不能使他改變初衷。對于他來說,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說,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無非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活著是為別人,為自己的弟兄,為了鏟除邪惡,為了反抗魔術家和巨人等壓迫人類的勢力。他堅信自己的理想,愿意一片摯情地為這個理想而盡忠。之后,我們可以這樣說,堂吉訶德為實現理想而奮不顧身的精神令我們折服,他是一個永不妥協的斗士。堂吉訶德敢于為主持正義、清除罪惡而忘我斗爭,不管碰到什么樣的敵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縮。他把磨坊的風車當作巨人,毫不猶豫地挺槍拍馬沖過去;他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不顧一切的提矛殺去;他把羊群當作魔法師的軍隊,縱馬大加殺戳。他跟比斯蓋人進行惡戰,跟楊維斯人進行搏斗; 他為一個被曾經誘騙她的人無情拋棄的女人,而和拋棄她的人進行決斗; 他甚至敢單槍匹馬面對一頭兇猛的獅子而毫無畏懼之心。總之,堂吉訶德敢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來捍衛道德、正義和信仰,即使大多數情況下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這種不屈不撓、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實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最后,在他的夢想破滅后,他的眼神不再一如既往的熠熠生輝,即使他終于可以正視周圍的客觀事物,親戚朋友,卻再找不回曾經高亢的言談舉止,和那顆對夢想有所期待并堅信著去實現的心。一切就這樣在他所謂“風潮”后平息了···曾經“魔法的風車妖怪”,被他釋放囚犯的毆打,驢冥鎮的遭遇,公爵夫婦的戲弄,都沒有使他退縮,萎靡。反而一切結束了后的安逸,使這個可憐又可愛的“騎士”身體漸漸孱弱了下來,最后安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就是精神的力量,當一個人一心向往的境界被摧毀后,人生仿佛失去了支撐點。總結以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性格復雜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點,又有嚴肅認真的思考; 既荒謬絕倫,又崇高偉大; 既有喜劇性,又有悲劇性,是一個可笑又可悲、可樂又可敬的具有雙重性格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訶德敢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來捍衛道德、正義和信仰,即使大多數情況下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這種不屈不撓、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實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