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的王國——畫多邊形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信息技術是信息技術學習的“開始菜單”。“畫圖”程序又是信息技術課程中第一個應用軟件。“畫圖”單元是信息技術的開端。三年級學生,對于信息技術充滿著未知的好奇。學生的激情與好奇是寶貴的財富,它稍縱即逝,而簡單易學的“畫圖”工具就承載了抓住這個瞬間的重要責任。“第2單元 用計算機畫圖”就是要訓練學生信息技術的基礎能力,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能力,讓形成良好信息學習習慣。 第5課 神筆馬良我來當:本節就是讓學生認識“畫圖”窗口,改變“畫紙”大小 ,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要求掌握啟動和退出“畫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與觀察能力。 第6課 水中帆船搖啊搖:“畫筆”、“直線”和“曲線”工具對比授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簡便的方法解決復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7課 五顏六色海濱游:讓學生認識“顏色提取器”、 “填充”等新工具,綜合使用已學習過的工具繪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第8課 熱帶魚兒游得歡:讓學生用“橢圓”、“矩形”、“圓角矩形”“曲線”和“多邊形”工具。而“矩形”、“橢圓”與“圓角矩形” 工具的使用方法相類似。本節大部分只需要復習舊知,引入新知。讓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學習,掌握操作技能,運用畫圖工具作簡單的規則圖形。而“多邊形”工具的學習看是類似,卻有區別。故采用對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工具的獨特,深刻領會操作方法,學會信息學習方法,發展學生計算機應用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創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第9課 成群結隊去旅行:讓學生掌握“翻轉”、“旋轉 ”、“拉伸”、“扭曲”、“復制”與“粘貼”命令,掌握移動圖形的技巧。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掌握技巧與方法,讓學生感受自學的樂趣,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第10課 看誰繪畫有本領:采用不同題材讓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圖形時鼓勵多用之前學習的工具,通過多種工具有機地結合能畫出美麗的圖形。讓學生感受圖形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整體感。讓學生學會在不同時刻,發現不同問題可以應對,進行相應修改,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二、學生分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動水平基本上處在具體與抽象兩者之間的過渡階段,對新鮮事物的認識和未知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同,但在信息教學的過程我發現學生還是有其規律可循。 1、學生無意記憶占優勢:直觀的信息能引起興趣;生動的故事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的色彩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朗朗上口的童謠更便于學生記憶。 2、學生有自己的認識空間:兒童特色的思維方式與成人不同,在課堂上應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在評價中發表獨到見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現模仿到創造的飛躍。 3、方法學習占主導: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想學好信息技術,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尤其是低年級,正確的信息技術學習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我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畫多邊形”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畫圖”工具的使用。此時的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如下: 了解了畫圖界面 學會了啟動、保存和退出畫圖的方法。 掌握了直線工具、矩形工具、橢圓工具等。 認識了“顏色提取器”、 “填充”等色彩工具。 學生可以可以綜合使用已學習過的工具繪制簡單的圖形,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由于本課“多邊形”工具與之前工具的操作差異也必將成為本課學習的最難點。 三、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掌握“多邊形”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能運用“多邊形”工具作多邊形。 (2)了解“多邊形”工具使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3)使學生可以利用多種工具組合畫出圖形。 2.能力目標 (1)能在教師、同學的共同幫助下,完成項目既定的操作目標。在畫多邊形的過程中領會操作方法,發展學生計算機應用操作能力。 (2)讓學生掌握 “多邊形”工具的操作方法。利用多種工具組合來實現圖形制作以及培養學生基本的美術設計能力。 (3)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自主學習、思維創新及互助協作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 在學習活動中體驗美、創造美,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學會賞識自己和他人的創作成果,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2) 讓學生在競賽中激勵,在展示中自信,在互助中成長。讓他們在“謎語”中激發他們的興趣;在“show time”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童謠”的學習過程中掌握新知、鞏固舊知的喜悅;在“誘惑”下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二) 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如何用多邊形工具繪制多邊形 教學難點:如何完成多邊形圖形的繪制 (三) 課題分析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上冊(龍芯版)“第二單元 用計算機畫圖畫”下“第8課 熱帶魚兒游得歡 ”中的“畫多邊形”的內容。 “畫多邊形”又是“畫圖”單元中的難點。本節課的內容仿佛沿襲了之前的使用方法但又異于從前。“畫多邊形”是畫圖工具使用的基礎之一,是學生學習畫圖軟件的重要一環。是前面所授知識的延續,又是后續學習的基礎。其內容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多邊形工具”的基本方法,但這些看似簡單的內容卻在“畫圖”操作中是較難理解的一部分,動手的技巧只能在實踐中掌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堅持快速記憶、精講多練的原則。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用信息的方法來操作 “多邊形”工具,用美術的視角來探究“多邊形”工具,掌握“多邊形”工具的基本操作。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初步形成信息的美術觀和創新操作的意識。通過給學生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去猜想、去討論、去動手去實踐。從而有目的培養學生形成正確操作方法和良好實踐習慣,形成初步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基于上述幾點,我在設計這部分教學時,重點放在方法的講解上,讓學生在自己的需求下,結合任務驅動來完成各項任務,激發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動力,同時也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 (四)教學策略分析 1.教學理念分析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于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而信息課程對于學生而言早已充滿濃厚的興趣與神秘感,渴望與它親密接觸,盼望更深層次的了解它。學生對信息技術的了解往往就是游戲。所以在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計算機是工具,不是玩具”。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精彩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和諧氛圍,保持學習情趣。本論文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型的課程,其實踐性強、發展快。我認為信息課,不同于其它課,注重學生操作能力培養,其教學方法應更靈活。“互動”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就是一門必修課。“互動”不僅僅是“學生與機器”“教師與機器”,還有“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完成新課任務后,自主創新練習,鞏固新知識。教學不僅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究,還要注重學生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多種信息處理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 評價并非一味的批評或夸獎。教師評價課堂上普遍使用,如果說“教師評價”是一門技術,那么讓學生學會如何“自評”、如何“互評”就是一門藝術了。如果學生作品中挑選具有代表性的,請學生自己演示,并介紹其創意思路、操作步驟,評價自己的得失。然后讓學生互相交流,發表意見,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參與其中,主動探究,學會取長補短。當然對每個學生的評價不能千篇一律,要采用不同形式進行評價,讓學生從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與互助的樂趣;讓學生在評價中前進,在評價中成長。 2.教學方法分析 我們的課堂,每節課都有它獨特的教學方式,不能照搬其他的課程。常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如同我們的學生一樣,任何填鴨式的教學都必然以失敗告終。過去我們傳統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記”。往往忽略了課堂并非老師個人的獨奏曲,而是師生共同譜寫,更富于鮮明的表現力的協奏樂章。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陳舊的教學方法,用配套的新穎教學方法。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對各個知識點的講授,我首先采用問題教學法,引起學生興趣。再采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融入其中,進入水下世界。在多邊形的學習過程中,我采用任務驅動法、發現教學法、比較教學法、對話法、啟發式教學法、發現教學法 、創新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探究學習、創新學習,完成自己的水下世界。讓學生在互助中,不斷提高自己。讓同學們自主探索、創新學習是我們學習過程中的主旋律。 (五)教學用具 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準備。 (1)在教室布置一些水下世界的裝飾。 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準備。 (1)極域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 (2)有關多邊形的課件。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