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編程加工》教學設計 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 任宏梅 教材結構: 本節課是教育科學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3章的第2節。本節共1課時。 從本章開始將介紹信息加工,它是整個信息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本章首先從整體上介紹了信息加工的一般過程和方式,再進一步介紹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加工的一般過程和自動化、人性化、智能化三中主要形態。考慮到目前大多數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都可以建立在細細技術的人性化合大眾化基礎之上,因此我們將信息加工環節的內容重點放在了計算機的人性化信息加工部分,其所占得篇幅也較長。簽于篇幅平衡的需要,除了對信息加工的整體介紹外,我們還將自動化(編程實現)信息加工和智能化信息加工放入到本章中,而將計算機室人性化信息加工放到第四、五章詳細介紹。另外,將自動化信息加工放在另外兩種形態之前介紹,是希望讓學生理解后兩種信息加工形態其實都是在前人編程的基礎上實現的,從而更好地了解計算機加工信息的工作原理。 教學目標: 本章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信息加工的一般過程和信息加工方式的變化,理解利用計算機加工信息的三種基本形態,體驗通過編程加工信息和利用智能化信息加工工具加工信息,理解計算機加工信息的工作過程、基本思想和原理。 第二節要求學生通過體驗一個完整的程序設計過程,指導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步驟,理解計算機加工信息的內在機制。 教學重點、難點: 第二節重點是讓學生體驗通過編程實現計算機加工信息的整個過程,知道利用計的算機解決問題的步驟和基本思想方法,從而了解計算機信息加工的內在機制,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用算法描述實際問題,理解人的思維在計算機工作中發揮的作用。 教學目標:1)初始程序代碼,初步了解程序執行的主要過程 2)感受利用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的獨特魅力 教學重點:1)理解計算機進行信息編程加工的主要過程 2)感受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的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用算法描述實際問題,理解人的思維在計算機工作中發揮的作用 學生分析: 我校高一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認識,大部分表現為對WORD、EXCEL、上網等有一些認識,初步具備了計算機基礎操作能力,也具備初步的合作學習能力。但幾乎都沒有任何編程語言基礎知識,對學生來講是首次接觸程序設計,算法是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對學生不能要求過高。因此,這節課對于程序代碼的認識與編寫也只能是了解與嘗試,重在了解編程加工的過程。 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是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教師就是要琢磨怎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培養信息素養。因為在教學過程要體現學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的原則,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面向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針對高一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已經都能理解“二次函數”的畫圖步驟,就用一段計算機程序來畫“二次函數”的實例作為解剖對象,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該活動中來,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學生“參與性”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體現了教學過程中科學實踐觀與主體能動性的統一。本論文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本節課的教學采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組織學生從活動中學習”的教學模式;再通過“引導探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通過獨立的探索和研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所用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和思考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課題,并向學生提出要解決問題(5分鐘) 執行畫二次函數的小程序; 數學課中是如何畫函數圖像的? 看程序運行過程; 學生總結數學課中畫函數的方法; 觀察是否引起學生興趣; 聽學生回答; 學生有點好奇計算機是如何畫函數的? 老師提供畫二次函數的代碼并簡單剖析,提供相關的幫助素材; 學生對提出的問題作思考(10分鐘) 簡單剖析程序,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的資料介紹 自主學習課本P47的資料,幫助更好的理解程序的結構組成和語句的具體作用 觀察學生是否對課本的語句作到理解,以便下面能分析修改代碼,計算機調試運行
學生從多方面驗證假設,學生作品交流分析,學生展開討論再驗證(20分鐘) 展示一名學生的“y=-x2”的函數圖像
學生陳述他是如何思考讓計算機畫這個函數圖像的整個過程。(方法、思路等) 其他同學通過該生的發言,紛紛若有所思領悟的樣子,躍躍欲試 歸納總結與提升(10分鐘) 師生一起得出程序執行的主要過程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