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信息技術 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塊:高中信息技術基礎 2.年級:高中一年級 3.所用教材版本:教育科學出版社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體驗信息獲取的共同特征、一般規律,使學生能夠總結、推導出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再進一步剖析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使學生掌握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方法并進行選擇。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規劃和歸納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任務驅動、學生分組討論、開展合作,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轉變學生觀念,讓學生了解正確合理的獲取信息對我們的學習生活用處很大。 用切合實際的案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信息獲取的相關內容,并且教育學生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信息技術基礎》第二章的第一節,是整個教材中的重點。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掌握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而如何獲取信息是其他所有內容的前提,所以讓學生充分掌握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本節的教學重點是對獲取信息各個過程的深入剖析,教學難點是如何制定信息獲取的正確方案。本論文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學生分析 在思想認識方面,學生對“信息獲取過程”的認識還比較片面,需要進行觀念上的改變。在學習能力方面,高一學生已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表達能力、對知識的歸納提煉能力,因此在進行信息獲取一般過程總結剖析時,應主要由學生去完成。 (四)教學策略設計 1.教學方法設計 任務驅動法:根據本節特點,我將以“任務驅動法”將教學內容設置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任務貫穿本課,在任務驅動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學會去發現、去思考,信息獲取的方法。當學生將一個個任務完成的同時也就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體驗成功的快樂。 分組討論法: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分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同時學生也能體驗到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關于教學流程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思路
三、教與學的實際過程描述 教與學的過程描述 情景引入 教師活動:講述“揚叔子院士在咸寧‘勞動鍛煉’時,有一天師傅要他去打豬菜。他從來沒有養過豬,不認識豬菜。那他是如何識別豬菜從而順利完成了任務的呢?如果是需要你去完成這個任務,你又會怎么做?請兩名同桌同學相互合作討論,在2分鐘內給出一個最佳的答案”。 學生活動:各組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形成各種各樣的答案。 (1)直接趕豬去吃豬菜通過現場觀察。(2)去問養豬的農民(3)從書本中認識豬菜。(4)從網絡上查找資料 教師活動:這些答案是不是都可以啊?繼續提問。 學生活動:條條大路通羅馬啊,幾種方法都可以。 教師分析點評: 其實這幾種答案都可以,但是我們應該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需求來采取合理的方法。 (二) 舉出兩個人主動獲取信息例子,讓學生總結出信息獲取的一般規律,推導出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 教師活動:我計劃明天和好友到郊外去踏青,但是我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情況如何,請同學們幫我了解下明天的天氣情況。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提問。看電視,打電話,上網查找。 給出結論:小李同學經過對一系列可能獲取第二天天氣預報的信息來源,根據其切實可行性進行了判斷及選擇,最終選擇了撥打121信息臺的方式,從而用電話查找到了老師所需要的信息。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替老師配置一臺5000元左右的計算機。 學生活動:利用因特網在網絡上查找各種計算機配件的價格,然后列出配置單。 教師活動:請幾個做好的同學總結、歸納上面主動獲取信息的案例,推導出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 學生活動:先根據需要,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法,最后得到正確的結果。 (三) 剖析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 1、 定位信息需求 教師活動:結合例1、例2講述定位信息需求即是需要什么信息,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時間范圍 地域范圍 內容范圍 即“獲取什么時間什么地方的什么樣的信息” 2、選擇信息來源 教師指導學生參考課本16頁的表2-1,了解信息來源的幾種分類。并結合上面兩例提問兩學生考慮了哪些信息來源? 口頭型信息源(個人型信息源):直接找和需求相關的人員 電子型信息源:電視、網站、收音機 文獻型信息源:報紙、雜志、書籍 實物型信息源(現場信息源):親自去實地觀察或實驗得到 總結:不同的信息來源各有其特點和優勢,能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既然信息來源是如此豐富且各具優點,那么如何選擇合適的來源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首先可根據我們的需求并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去掉一些不合適的信息來源,再從最方便、性價比最好的信息來源開始嘗試,如未達到目的,則需再做選擇。 3、 確定信息獲取方法 信息技術的五次革命使信息的來源變得豐富多樣,同樣也決定了信息獲取方法的多樣性。 現場觀察法 問卷調查法 訪談法 檢索法 閱讀法 視聽法 4、評價信息 即是以先前所確定的信息需求為依據,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評價。這是有效獲取信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它直接涉及到信息獲取的效益。其實在獲取信息的過程就一直在評價及挑選,即評價貫穿整個信息獲取在過程。如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就需作重新調整。 (四) 拓展訓練-------課堂作業“從商業情報案例中學習信息的獲取”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通過各種搜索引擎查找60年代大慶油田的報道、圖片或特別是周總理接見鐵人王進喜的圖片。 學生活動:上網搜索。 教師活動:提問同學們由此圖片、報道等能獲取什么信息? 學生活動:回答。答案多種。 教師活動:20世紀60年代,中國大慶油田還處于保密時期,但是日本人卻最先判斷、分析出大慶油田的情況,以至在后來與中國談判購買設備時占了先機。通過網絡軟件顯示: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大慶油田大慶人》。 同總理接見王進喜時王身穿大皮襖的畫報。 《人民日報》一則新聞報道:“王進喜到馬家窯,說了一聲‘好大的油田呀!我們要把中國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 1966年7月的《中國畫報》刊登的表彰大慶油田煉油廠的照片。 人民日報》上一幅含鉆臺手柄的照片。 顯示圖片: 王制服井噴在用身體攪拌水泥的圖片。 王頭戴大皮帽身穿大皮襖圖片。 王手拿鉆臺手柄的照片。 日本人由上面的報道獲取了如下信息: 1、通過畫報封面上鐵人王進喜身穿大皮襖的樣式,以及下著鵝毛大雪的照片,推斷出大慶可能位于東三省的結論; 2、通過《人民日報》一條新聞報道中“王進喜到馬家窯,說了一聲‘好大的油田呀!我們要把中國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推斷出馬家窯就是大慶的中心; 3、從報刊報道的大慶的設備全是肩扛人抬,又得到一個推斷:馬家窯離火車站不遠,遠了就抬不動了; 通過王進喜參加中央委員會的報道,推論大慶已經大量出油; 根據《人民日報》一幅照片上鉆臺手柄的架式,計算出了油井的直徑; 根據中國國務院的工作報告推算,把全國石油產量減去原來的石油產量,剩下的就是大慶的產量。 教師活動:提問: 1、定位信息需求(需獲取怎樣的信息?):大慶油田及其產油量和規模 2、選擇信息來源(通過哪些信息途徑來獲取?):報紙、期刊------文獻型信息源 3、確定信息獲取方法、獲取信息(最終用何種方法獲取了信息?):觀察法 4、評價信息(如何評價日本人獲取大慶油田信息的這一過程?):高效率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2分鐘之后,同學回答師問。 教師活動:總結、歸納在上述案例。日本人的信息來源,不過是幾幅照片,幾條新聞報道。但是他們卻通過多維度觀察、推理分析而獲得了非常重要的情報信息一系列內容的推理分析,卻得到了極其重要的商業情報。 四、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任務驅動式、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為指導開展教學活動,特別是對如何指導學生對信息獲取過程進行剖析總結中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 1.信息的獲取是一切活動的前提,在任務驅動的模式下讓學生自己剖析總結出信息獲取的過程, 對以后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非常有用。 2.拓展訓練的題目能很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意識,讓他們在信息獲取的過程中明白信息帶來的巨大作用。 3.在課堂上部分同學不能有效的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的查找,需要在以后的學習中加強。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