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任務型教學在山區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 本文介紹了任務型教學的含義、任務型教學的理論依據及其在山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以期通過在山區初中英語課堂實施任務型教學模式,給山區的英語教學帶來新的活力,從而使山區的英語課堂更生動、豐富,使山區學生學習英語更感興趣,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 山區 課堂教學 山區中學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況 為了了解山區中學學生學習英語情況,筆者在本校[是廣東省貧困縣(新豐縣)的一間鄉鎮中學]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全校學生1258人,其中初一級學生513人,初二級學生421人,初三學生324人。發出問卷調查表1258張,最后收回有效調查表1231張,占97.85%。本次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如下面表格: 初一學生 初二學生 初三學生 1.對學習英語感興趣 294人(57.3%) 204人(48.5%) 124人(38.3%) 2.閱讀英語報紙/書刊 - 25人(5.9%) 32人(9.9%) 3.平時經常使用英語和同學/朋友進行交流 12人(2.3%) 34人(8.1%) 43人(13.3%) 4.比較常收聽/看英語廣播/電視節目 2人(0.39%) 5人(1.2%) 5人(1.5%) 5.有意識地使用英語進行思考問題 - - 2人(0.6%) 6.對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201人(39.2%) 152人(36.1%) 89人(27.5%) 7.渴望學好英語 432人(84.2%) 386人(91.2%) 285人(87.9%)
從上面表格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 1、 即使對英語最感興趣的初一級學生人數也只占全級的57.3%,而初三年級,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人數就已經降到了只占全級的38.3%,可見貧困山區中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濃,而且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有隨著年級升高而逐漸減弱的可能。 2、 由于條件所限,除在課堂45分鐘學習,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外不再進行英語知識的吸收。就“閱讀英語報紙/書刊”一項,初一整個年級沒有一位學生閱讀過,而初三級學生也只有可憐的9.9%;更糟的是“比較常收聽/看英語廣播/電視節目”一項,初一級只有2人(0.39%)選擇,初二、三各5人(各占1.2%和1.5%)選擇。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就只學習老師在課堂45分鐘里講授的內容,從不在課外加強對英語知識的擴展。 3、 幾乎所有學生不會用英語邏輯思考問題。初一、初二兩個年級沒有一位學生作出選擇,初三級也只有2位(占0.6%)學生作出選擇。這是我們山區英語教育最失敗情形之一,我們都知道學生不會用英語邏輯考慮問題,也就不會用英語思維解決問題,而我們新課標追求的目標是要教會學生用英語快樂地去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因此這是我們山區英語教育最迫切需要達到的地方。 4、 絕大多數學生渴望學好英語,但自信心不足。令我感到莫大欣慰的是渴望學好英語的學生高達84.2%、91.2%和87.9%,這是我們山區英語教育的希望所在,但同時學生又表現出相當的不自信,對學好英語有自信心的分別是39.2%、36.1%和27.5%,也就是說學生越學,自信心就越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山區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善于發現學生情緒的波動,及時做好思想工作,以表揚為主,為學生樹立信心。 問題的提出 這次問卷調查使我感到震驚,現在是二十一世紀,社會在高速發展,信息科技在突飛猛進,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與各國之間的合作交流日益頻繁,社會需求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信息科技素養以及較強的英語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迫切。這其中英語運用能力需要有良好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策略,這兩者又必須有較好的教育環境。然而,廣大山區初中英語教育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因歷史、地理位置、經濟條件、語言環境及考試制度等緣故,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嚴重造成英語基礎知識不扎實、缺乏參與交際的欲望,以致學了幾年英語后還不知道怎么樣用英語進行交際,所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只會做死板的語法習題,成了名副其實的“啞巴英語”/“聾耳英語”學習者;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山區初中英語教師由于長時間忙于繁重的教學工作以及難得有知識更新和教學理論再學習的機會,以致專業知識貧乏、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教學乏味、沉悶,致使學生對學習英語逐步失去興趣、信心,甚至討厭上英語課。試問像如此的學習英語態度和課堂教學又如何能培養出如上述那樣的高素質人才呢?但不管怎樣,山區的英語教育還是要發展的,本文就“任務型”教學法在山區初中英語課堂的運用做初步的探討,以期能找到一條既符合當今倡導的“以人為本”又適合山區英語課堂教學的路子,也算是在全面實施“英語課程標準”之時對它的再一次學習。 三、任務型教學的理論依據 任務型教學的基本含義 《英語課程標準》里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因此,任務型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習內容設計各種交際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這些任務進行學習,體驗用英語學習、學會用英語解決問題的過程。 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對任務型教學理論的研究,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外語教學法研究者開始進行大量的研究和實踐。這種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ist hypothesis )(Ellis,1999)。Krashen(1982)指出培養外語能力有兩種不同的途徑:一種是學習(learning),另一種是習得(acquisition).學習是指有意識的學習語言規則的過程;而習得則是是一種自然的方式,它是一種不覺察到的過程,像小孩習得母語一樣,通過無意識地接觸語言系統而掌握語言。Krashen 強調,掌握語言大多數都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Krashen認為,只要學習者接收到足夠的語言輸入,而這些輸入又是可以理解的(comprehensible),那么學習者就能習得語言。他還認為,當學習者的語言水平為i,他們接觸到大量含有i+1的語言輸入,那么他們的水平就會從i向i+1提高(即i+1 hypothesis). 這種教學法是在交際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強調學習者“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或“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知識的結果。(張行濤,周衛勇 2004) 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根據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住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兩人/小組方式,在使用英語的情況下進行表達、溝通、交涉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去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英語的目的。 如何在山區中學實施任務型教學法 (一)、努力將英語課上得有聲有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偉人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眾所周知,如果學生對某一學科毫無興趣,即使有一流的教師、一流的教學設備和一流的學習環境,他也難以學好。因此,我們山區教師應在課前將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中的任務設計的形式多樣、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使課上得精彩,使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感興趣,進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自覺地學習英語。如在教JEFC Book3 Lesson81 SHOPPING 時,我們可以這樣進行:先聽課文錄音(2遍)——回答事先用小黑板準備好的有關于本課文的幾個問題——朗讀課文(1遍)——用關鍵詞復述課文——演啞劇(讓幾個學生表演,其他學生來確定劇中人物、時間、交際地點和目的等,沒確定正確的就說“Go on”,對能確定對的就給予表揚 “ Very good,you’re right!” ——最后布置課后任務(幾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到商店去買一件物品,根據購物的過程編一段對話,三天后的英語課課前進行分組表演)。這樣的英語課,學生由始至終都積極地參與,使得課堂教學活動非常活躍,特別是學生用本節課所學到的有關購物的英語知識去完成課后的任務,讓學生真正地感覺到“學有所用”,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欲望。 、教會學生學習策略 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這只是個好的開端,但不能說就可以學好英語了,還得有良好的學習策略才行,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并會逐步失去原有的興趣和信心。山區的中學生更需要學會學習策略,他們在偏僻的山村成長,信息閉塞,觀念陳舊,方法老化,更需要學習策略的更新,如:如何使用英語字典、訂閱什么樣的英文雜志/報紙、怎樣使用英語學習資料,如何解決平時學習中遇到的疑難點、有可能的話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在網上查找資料等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教會他們善于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辨別力,最終達到“不教”。這就要求我們山區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要做課堂的主角,不做“滿堂言”的英語教師,課前精心地設計各種任務,把課堂的主要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學習策略去完成任務,充分展現自我,逐步提高學習自信心。 (三)、增設泛讀課,開闊學生視野 由于歷史、地理位置、語言環境等因素,山區學生的視野遠比城市學生的差,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新課標里也要求(5級要求):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在15萬詞以上。要想完成這個任務,單靠課堂那45分鐘是遠遠不能完成閱讀目標的。因此很有必要增設泛讀課程,加強對學生不同圖式的輸入,達到開闊視野的目的。每周一節課,每節課閱讀4篇文章,這樣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閱讀量也相當可觀的了。采用限時的閱讀方式進行。 (四)、加強英語文化背景教學 人們在交際中的成功與否,除了取決于雙方中介語的應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制于對異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對方思維習慣、認知模式、合作態度等的程度如何……(張行濤 周衛勇 2004)。也就時說,我們不僅要學會英語的基本知識,更應該學會如何使用英語,就是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個表達方式,而在何時又使用那個表達方式,即能根據不同的交際對象、話題、場合、身份等使用得體的英語。山區學生能真實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幾乎為零,這就要求我們山區英語教師要善于創設真實情景,鼓勵學生勇于開口講英語,同時有意識地、逐步地教會他們如何使用得體的英語。做到見一個講一 個。如當在學習如何打招呼時,就要告訴學生:我們中國人打招呼習慣于問對方:“你吃過嗎?”但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問,他們就會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因為他們的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個人健康、交通、體育等這些不涉及個人隱私為話題。如:A:It’s a fine day,isn’t it? B:Yes,but the weather report said it would rain soon.這樣可以使學生能辨別兩種表達方式的差異。又如在學習“中秋節”時,可以讓學生課外收集英語國家的節日的時間、慶祝方式及其來源等,并列舉我國的節假日(包括本地節日),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節日進行表述。最后將所收集到的資料裝訂成冊,取名為“中外節日大聚會”。這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又了解了我國與英語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 結束語 《英語課程標準》在全國實施,任務型教學法已進入到山區初中的英語課堂教學,這將給山區英語課堂教學到來新的活力,同時也這將給山區英語教師帶來新的挑戰。但愿,這篇文章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愿更多的專家、學者以及同行在新時期下更加關注、幫助山區的英語教育事業。 參考書目: 何廣鏗 《英語教學法基礎》,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 純 《外語教學心理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景林 《英語教學名家談》,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行濤 周衛勇 《新課程教學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3月 教育部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XX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歐陽雪青 “對任務型教學的幾點理性思考”,《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8期 鄭貴紅 “淺談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及其運用”,《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