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在現代影像中的應用
提要:文章研究了影像與數字技術的關系。技術是影像的物質載體,與影像是唇齒相依的關系。通過數字技術的研究,論證了影像的發展階段正是由數字技術的一次次變革而引發的。但數字技術與影像并不總是和諧發展的,在當下,分歧和矛盾日益激烈。數字技術成為主導勢力,既促進又阻礙影像的發展。在科技爆炸式發展的現代社會,要以人為本,整合技術與影像,才是電影未來發展之正路。
關鍵詞:數字技術,影像
一、影像與數字技術 1. 何謂數字技術和影像數字化 自然界中的物理量有兩種存在形式,即時間和數值上均做連續變化的模擬量和時間和數值上均做斷續變化的數字量,相對應產生的信號有連續的模擬信號和用“1”“0”表示的數字信號。往往用高電平或有脈沖表示“1”,低電平或無脈沖表示“0”。簡單地講,經過“A/D”模數轉換器將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進而可以在計算機上對原始采樣實現各種方便快捷的操作,這一技術就是數字技術。 影像數字化指的是從前期準備到現場制作到后期剪輯再到放映過程全方位數字技術的應用。前期準備的數字化可以實現計算機輔助拍攝文案,形象化預覽,演員影像資料數據庫的準備。現場制作環節主要是對攝影機的操控,使之精確地完成一些高難度的拍攝動作。還有就是對復雜場景的合成制作。后期剪輯是數字技術的重頭戲,體現出非線性剪輯在影像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導演張藝謀曾有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右手是講故事,左手是視覺元素,是造型手段,是色彩光景空間。當兩只手到一起就能做出最血肉相連最自然的電影。運用一只手放棄另一只手的電影敘事都是單調 的,往往不能讓觀眾滿意。我們可以把右手理解為電影內容,而左手理解為技術。可見,技術對電影來說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已經成為并立于電影內容的另一組成部分。 電影藝術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如果說藝術可分為三大類: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那么電影毫無疑問屬于第三種藝術。抽象的文學屬于時間藝術,對它的欣賞是在讀者大腦中完成的,并不占 用現實的空間,而像繪畫這樣的藝術屬于空間藝術,它們是靜止的,不因時間的流動而產生變化,就像永遠微笑著的蒙娜麗莎。電影融合了音樂、繪畫、戲劇等,因而在時間性和空間性上都有超越其他藝術門類的優勢。這種強大的時間與空間交織一體的結合力,正像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時間和空間不再是單獨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正是這一特性,使得電影藝術中有為技術運用而準備的更廣闊的空間。技術可以體現在兩方面即內容和形式。內容上電影可以采取更為豐富的敘事順序,最有代表性的是《蝶蝴效應》。在該片中,主人公艾文反復穿梭于過去和現在的時空,一次次想改變過去卻使現在變得更糟。復雜的時空轉換不僅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也激發觀眾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形式上體現在特技的運用上,電影特技大師梅里愛曾經創造性地使用一大批特技效果,極大地推動了電影視聽的藝術性。而在當下,數字技術必將與電影藝術相互召喚,感生出更為 真實更具震撼力的視聽效果。 2. 我國電影數字化進程 數字化技術對國產電影的沖擊可謂來勢洶洶,根據《2009 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 數字電影生產數量 占全年電影產量百分比 2006年 110 33% 2007年 197 49% 2008年 298 67%
可見到2007 年數字電影產量幾乎與膠片電影產量比肩。報告指出:“值得一提的是數字電影制片的聲音方面,采用數字立體聲的影片數量開始上升。”[1]2006 年在完成技術審查的二百余部國產故事 片中,采用立體聲的影片數量達到156 部,占總量的76.1%,超過2004 年的54.2%,提前實現了50% 以上的目標。 數字技術于電影中的應用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過才5—6 年,質量上雖然有待提高,但生產模式已經基本趨于成熟,這一成就一方面有賴于國家政策性的扶植:2002 年,國家廣電總局投資兩個億建立了13座1.3K 數字電影放映銀幕系統,排在當年世界第二位。而且根據《電影數字化發展綱要》,對每年放映數字電影達到一定數量的影院還有資金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大企業的投資也是促使數字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首鋼集團已經投資六個億用于建設數字影院,支持國產影片數字化。截至2007 年末,我國共有700 塊數字銀幕,其中中影數字院線625 塊,大地數字院線41 塊,排名居世界第三名。 因此,無論從客觀因素還是從主觀因素上講,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電影藝術中,并且將繼續對其產生更深遠更廣闊的影響。有祖國這個強大的后盾作為依托,我國數字電影的未來前景可謂一片光明。同時,我們還擁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這有利于我國電影產業的后發優勢,前途無量。因而,本文順應時代發展,探討數字技術對影視藝術的影響,著力研究數字技術在電影聲音設計中的應用及發展前景,具有時代感和重要意義。 二 數字技術在影像中作用 1. 數字技術無處不在的前期準備 一部電影在實際拍攝前,需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數字技術在前期電影制作的籌備過程中就充分介入,給前期準備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首先,劇本編寫和調整、拍攝計劃、經費預算、工作表的產生等等都可以由計算機完成。其次,數字技術在形象化預審上有很好的體現。先期的形象化預審工作越來越重要,這不但是一種工作的方法,也是對未來影片控制的一種極好手段,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軟件對場景、布景、道具、氣氛、色彩、人物、構圖、角度、運動、反差的預演,先期展示畫面效果,然后根據形象化預演和預審的鏡頭效果,采集相關數據進行實際拍攝。目前形象化預審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電影 導演采用,用它不僅可以設計出完美的視覺效果,同時還提高了拍攝效率[2]。第三,利用數字技術可以設計復雜的場景、情節、動作、畫面。視覺設計美術師可以根據劇本的提示,對比較重要的、復雜的場面和鏡頭進行設計與預演,提供給導演、攝影、照明參考,這些工作可以利用電子情節示圖工具和軟件進行[3]。同時,可以進行二維和三維圖形圖像設計,演示重要的情節和動作。 2. 數字技術充分利用的現場制作 在影片的實際拍攝過程中,數字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于對現場的控制。首先,攝影機完全是一個數字化的高精密設備。可以數字方式顯示攝影機的工作狀態,記錄所有的技術數據碼,為后期的制作提供方便。其次,數字技術可以現場提供視覺化的視頻圖像。從攝影機中提供數字化的、沒有頻閃的視頻圖像,保證預制的程序與膠片碼的對應。既可以看到拍攝的實際細節和效果,也可以控制是否需要進行補拍和重拍,特別是在拍攝現場確定未來鏡頭處理的走向,也可以和特 技、剪接討論下一步應該拍攝的內容。第三,數字技術對攝影師攝影中具體技術控制可以提供幫助。例如:色溫的確立與相應的調整,攝影機直流電源的指示,機內膠片拍攝與剩余的報告,攝影機拍攝中的距離、焦距、焦點等數據的參考,曝光控制的提醒,照明條件和照明技術的參數。另外,在特技拍攝、聲音問題、特殊畫面和減輕拍攝過程中的危險等方面有著傳電影拍攝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3. 數字技術無所不能的后期剪輯 數字技術在電影制作中最具意義的貢獻在后期剪輯。數字非線性編輯系統使編輯和修改電影就像操作文字處理軟件一樣便捷。數字技術改變了用樣片和磁帶進行后期剪輯合成的傳統工藝,它可以將所有拍攝下來的膠片素材,轉換成數字信號進入計算機工作站,以多畫面顯示,可重復剪輯和修改,從而取代了膠片剪輯的手工操作。在計算機上,剪輯的結果就是膠片編號的編碼單,即EDL表,用這張EDL表到膠片上套底,就完成了剪輯的全過程。影片中的各種聲音的剪輯和音效處理也同理完成。“技術進步本身決定了電影藝術成就的性質。”[4]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技術的應用使電影特技的制作能力空前提高,可以說沒有什么影像是不可制作的。利用軟件對攝影機實拍或軟件生成的畫面色彩、質感和變形進行加工處理,從而產生影片所需的特殊影像;也可利用計算機進行無限層次影像合成;還可以利用計算機軟件在不需要攝影機參與的情況下生成影片所需要的動態畫面。[5] 4、數字技全面應用的發行放映 數字化的電影發行再沒有笨重的膠片和片箱,只要有一塊保存數據的硬盤就可以全部完成,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影像的發行。數字化的放映讓我們看到的是與電影像素一樣的影像效果,沒有影像亮度和色彩的衰退、沒有劃道和臟點、沒有斷片的痕跡、沒有質量不統一的問題。通過衛星、網絡、光纖就可以得到高質量的視覺影像,影像之間的轉換成為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影像的觀看可以是在電影院里,也可以在家點播在電視機上欣賞,還可以是通過衛星在計算機上顯示。數字聲音系統的還原,使我們置身于一種真實的、高保真立體聲聲音環境。數字影片是保存在一種統一的數字媒介上,有利于永久保存。[6] 三 結論 總之,數字技術在影像制作中的應用,是影像領域最具革命性的變革之一。它不僅帶來了全新的制作手段,改變了傳統影像制作工藝,而且對影像的本質及創作觀念都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數字技術對影像的影響必將是深刻并且深遠的。
參考文獻: [1]《2009 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國電影出版社,第35 頁。 [2][匈牙利] 貝拉· 巴拉茲《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 年版,第33 頁。 [3][法] 安德烈· 巴贊《電影是什么?》,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 年版,第283 頁。 [4][美] 羅伯特·C· 艾倫、道格拉斯· 戈梅里《電影史:理論與實踐》,李迅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 年12 月版,第149 頁。 [5]黃勇,廣播影視發展改革宏觀思考[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2005年11月 [6]張會軍,由數字技術引起的關于電影制作與觀念的思考[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6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