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在工農業生產,如農藥、染料、防腐劑以及有色金屬合金的生產中有廣泛用途。砷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也導致了它對環境的污染。砷是一種毒性元素,砷化氫,無機砷酸鹽及三氧化二砷等都可對腸胃、皮膚引起急性中毒作用。長期吸入少量砷化物,也會因在人體內積累而引起慢性中毒,發生肝硬變、肝腫大等病癥[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重視,定期檢測體內有毒有害的元素有助于一般居民的保健和調養。砷的測定方法有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銀分光光度法、鋅—硫酸系統新銀鹽分光光度法、砷斑法、氫化物—原子熒光法、氫化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2][3]。砷斑法重現性差,作為半定量分析方法;銀鹽法操作繁瑣,干擾因素多,且用到氯仿,毒性大,污染環境和影響實驗人員身體健康;氫化物—原子熒光法儀器和氫化物—原子吸收法中氫化物發生裝置比較昂貴,普及面不廣,而且容易損壞。本文采用加微波消解后加入基體改進劑硝酸鎳的方法[4],用石墨爐進行測定。與以上方法比較,本法具有樣品處理簡單、快速、準確、選擇性高且試樣用量少等優點。結果報告如下 。 1 材料與方法 1.1儀器 MK-Ⅲ型壓力自控微波消解系統(上海新儀微波化學科技有限公司)、AA-68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GFA-EX7型石墨爐、ASC-6100型自動進樣器、砷空心陰極燈、熱解石墨管(以上均為日本島津公司產品)。 1.2 試劑 硝酸(工藝超純);100g/L硝酸鎳溶液; 砷標準儲備溶液100mg/L(GSB07—1275—2000,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標準樣品研究所提供);砷標準使用液1.0mg/L(準確吸取砷標準儲備液1.00ml,用0.2%的稀硝酸定容至100ml)。 1.3 儀器工作條件 波長193.7nm;氘燈背景校正;通帶寬度:0.5nm; 峰高定量;燈電流10mA;氬氣0.2L/min;進樣體積20.0ul;干燥125℃,30s;灰化900℃,20s;原子化2300℃, 3s(停氣);除殘2500 ℃,3s。 1.4 實驗步驟 1.4.1 樣品消解 稱取0.5g(精確到0.001g)樣品于清洗好的聚四氟乙烯溶樣杯內,依次加入2.0ml~3.0ml硝酸,1.0ml過氧化氫,蓋上聚四氟乙烯內蓋,將溶樣杯晃動幾次,以下操作嚴格按照MK-Ⅲ型壓力自控微波消解系統操作說明書操作。選擇溶樣壓力1.0~2.0Mpa,時間5~10min內消解完全,樣品溶液無色透明,取出放冷,移入25ml容量瓶中,用純水洗滌溶樣杯數次,合并洗滌液,加入0.5ml100g/L硝酸鎳溶液,用純水定容至25ml備用。同時做試劑空白。 1.4.2標準曲線的制作 分別移取砷標準使用液0,300ul于10ml帶塞刻度試管中,加入0.5ml100g/L硝酸鎳溶液,加0.2%的稀硝酸至刻度。用自動稀釋功能制作5,10,20,30ug/L的標準系列。 1.4.3 測定 先測定標準系列并繪制標準曲線,后進樣品測定。運用儀器自帶工作軟件給出標準曲線和檢測結果。 2 結果與討論 2.1基體改進劑的應用 根據資料使用鎳作為基體改進劑可以有效提高測定的靈敏度,并且獲得較好的峰型。 2.2 干擾試驗 根據資料樣品中存在下列含量(mg/L)的元素不干擾測定: 鎘0.25,鈷1.5,鉻1.5,銅1.8,汞0.05,鐵5,鉛2.5,錳2.0,鎳1.0,鋅2.5,鉀10,鈉10,鈣20,鎂5。 2.3 灰化溫度的選擇 為找到最佳灰化溫度,實驗從400℃ 至1100℃之間都作了不同的分析結果,從實驗的吸光度可看出,從400℃到800℃是成 上升趨勢,800℃到1100℃的吸光度出現平臺,所以選擇了900℃的灰化溫度。 2.4 線性范圍和靈敏度 砷濃度超過30ug/L,曲線逐漸彎曲,本實驗線性范圍0—30ug/L;隨機制作6條標準曲線,其相關系數與回歸方程分別為:y=0.00999x+0.0069,r>0.998 ; y=0.01026x+0.0046,r>0.999;y=0.01031x+0.0077,r>0.9998;y=0.01048x+0.0066, r>0.999;y=0.00985x+0.0089,r>0.9989;y=0.00992x+0.0091,r>0.999; 靈敏度 , 取平均值,S=0.01020。
2.5 檢出限 經過對空白樣品20次的重復測定Ãb=0.008,標準偏差Sb=0.0013,最小測量值AL=Ãb+KSb,當取K=3時,最小檢出濃度
2.6方法的精確度 6個人的頭發樣品分析結果及標準加入回收率,見表2。 表2 樣品分析結果及加標回收率 樣品測定次數 測定值(mg/kg) 加標量(mg/kg) 加標測定值(mg/kg) 回收率(%) 1 0.770 0.500 1.24 94.0 2 0.891 0.500 1.43 108 3 1.01 0.500 1.50 98.0 4 0.613 0.500 1.15 107 5 0.421 0.500 0.933 102 6 1.08 0.500 1.60 104 某1個樣品測定6次后相對標準偏差的計算見表3:
表3 相對標準偏差的計算結果 測定值(mg/kg) 平均值(mg/kg) 相對標準偏差(%) 0.451 0.419 0.415 0.400 0.389 0.450 0.421 5.9
2.7 方法比對試驗 取10份樣品,同時用本法與銀鹽法測定,結果經統計學處理,配對t檢驗:t=3.12,t0.01(9)=3.25,t<t0.01(9),P> 0.01,兩種方法測定結果差異無顯著性(具體數據略)。 參考文獻: [1] 施文趙,陸曉華.生物材料中痕量元素分析方法[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349-349. [2] 方榮,陳愛民等.原子吸收光譜法在衛生檢驗中的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79-181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