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過程》一書以漸進的決策分析戰略和多元的決策分析戰略對那些長期來較有影響的決策理論和模式,特別是理性決策模式(全面理性的決策模式)和精英決策模式作了回答。 因此本書的框架可大體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1-4章)主要是批評了全面理性決策模式,并進一步闡釋了他的漸進主義決策模式的理論。 第二部分(5-11章)這一部分主要是轉入對決策過程的具體分析。深入探討了多元決策模式,對精英決策模式作了回答。 在這之前先說明兩種政策科學的研究途徑:精英途徑和團體途徑。 精英途徑 要點: 社會總是劃分成有權勢的少數人和無權力的多數人,社會資源分配是由前者所掌握的; 少數人并不代表被統治的大眾,精英是不平等地從上層社會中挑選出來的; 非精英者向精英位置的移動式緩慢的,并且可以保持穩定而避免發生革命; 精英們在社會系統中的基本價值行為和維護社會系統方面具有較為一致的看法; 政策所反映的是精英的價值取向而非群眾的要求,政策的變化是漸進而非革命的; 活躍的經營很少受麻木不仁的群眾的影響,他們對群眾的影響力遠遠大于群眾對他們的影響力。 簡言之,即認為公共政策是那些居于統治地位的領袖人物的偏好和價值觀的反映。 團體途徑 這種途徑將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斗爭以及彼此協商、定約和妥協的產物。團體理論是美國政治學的主導理論,實際上也是多元主義的理論基礎。 我們主要側重第二部分,即多元決策模式的分析。那么大家隨我們一起進入這一部分的探討學習中。大標題是“權力運用”也就是多元決策模式。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小部分。 權力運用的要點 權力運用的主體 權力運用的方式 以下我們的分析就是按照這一框架進行的。 一 . 權力運用的要點 林德布魯姆針對精英決策模式,提出于其問“政策是由誰來制定的?”不如來問“政策是如何制定出來的?”他認為政策是通過一些人彼此行使權力或者影響力的復雜過程被制定出來的。那在這種權力運用中有何要點? (一) 專家之間的合作過程 專家主要是指直接決策者。書中對直接決策者的定義是:那些“最靠近”或者最接近實際決策的參與者。他們是那些同其他直接的決策參與者,如黨的最高領導人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成為實際決策的強有力的、直接的參與者一起享有直接法定權限去決定具體政策的人。主要是政府官員。 在一切政治系統中,決策任務授予許多人或由許多人取得的。不同決策者參與者的職能以及決策任務都被專門化。如同我們不會幼稚到問“汽車是誰制造的?”一樣我們也不會問“誰制定政策”而問“是什么產生政策”。很明顯的結論就是:政策這是直接決策者之間(總統、國會、議員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這就是合作。 沖突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決策參與者(專家)之間的專業化,沒有人可以扮演全能的角色,所以在這種復雜的合作過程中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沖突和矛盾。直接決策之間要達成一致的政策,就需要調和、協調這些沖突,從而取得合作。 (二) 應用黨派分析 接下來我們要問,那么決策者如何進行合作?通過相互的政治說服。第一種說服技巧很容易被人看穿,而且僅用這種技巧是遠遠不夠的。 黨派分析是一種十分有利的政治說服。它不同于前面幾章介紹的規范的科學分析。簡而言之,只要能通過分析將其索要的政策同他想要說服的對象的傾向性或者價值觀聯系起來,就足夠了。 黨派分析只是作為權力運用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并非要取代權力運用。 (三) 依賴于規則和權威 一旦說服失敗又當如何進行合作?或者說如果決策者一開始就不想使用說服的方式,那么還有其他的手段實現合作嗎?答案是肯定的。還可以通過稱作權威的規則達成。 規則的形式有很多種,可以來自法律規定的,也可以是行為慣例。除了我們容易覺察的顯規則,當然也存在著潛規則。這些規則之所以被人們遵守,一方面是因為順從的益處,以及不順從所帶來的懲罰。 作者對權威的定義:如果Y遵循服從X的規則,X對Y擁有權威。 作者對權威的定義是單向性的。對于權威,福萊特等人有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權威是雙向的,不僅有自上而下的控制力還有自下而上的影響力。我們認為如果作者此處權威的定義如果強調雙向性,更有利于闡述他后面的多元決策模式。 決策者利用手中的權威對其他決策者施加影響。威脅的方法是有節制的。相比而言,他可以給與恩惠或者不給與,可以利用對財富分配和金錢的權威賞友懲敵。這是為人們廣泛應用也是最便于使用的方法。 小結 在開篇我們說了作者對于政策制定的定義。這里,通過對權力運用要點的了解,我們可以總結出作者以下要闡述的決策具體過程的內容和實質。那就是: 主要是直接決策者運用政治說服或者權威及其他影響力,借助政策分析的工具,從而取得合作的復雜過程。 在決策過程中,決策主體除了直接決策者外,公民、投票人、政黨、利益集團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直接決策之間進行有組織的合作和非正式的合作。 這是林德布洛姆多元決策模式的框架。下面我們會再進一步具體闡釋。 二 . 權力運用的主體 林德布洛姆按政策制定過程中不同主體的影響力和權威的大小畫出了決策梯子,在最上層的是總統,最底層的是普通公民和不投票的公民,處于中間的是行政官員、法院法官、利益集團、公共輿論等。信息在決策梯子間傳遞,政治決策過程就是這個決策梯子的循環過程。 如果說精英決策模式強調的是直接決策者的作用,那么,多元決策 則更加注重法定決策者以外的人的作用。 我們將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加以說明。 (一) 公民 1.公民在決策中的重要性 獨裁體制:為了鎮壓危險的反叛(舊式軍事獨裁者) 開發人民的生產力(新獨裁者) 即使不允許公民直接參與,也應極大地滿足公民所需(為領導者廣泛接受的規則) 民主政體:提供公民參與的機會,不過很少;且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積極;對問題的認識越深入,參與比率越高。 通過對比,例證了:無論在獨裁整體的國家還是在民主政體的國家中,公民對于決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也呼應了作者的多元決策模式,否定了精英決策模式。 民主制度中公民參與決策的方式有 2.作為決策者的公民 民主制度中公民參與決策的方式有: 投票——投票人 政黨——政黨競爭 參加利益集團——利益集團領袖 (二) 投票人 其中,投票是最普遍為普通公民廣泛應用的方式,是公民參與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我們將從肯定和否定兩方面分析。 1.肯定的證明 投票的有限的重要的功能: 保護個人自由;保護民主;激勵直接決策者。 2.否定的證明 一張選票——許多政策 選民選擇的最高決策者而非政策,選民選擇該候選人可能是因為同意他的絕大多數的政策主張而非全部。這就削弱了公民對決策的影響力。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候選人所主張的政策恰恰是他與選民之間的紐帶。候選人為獲得選票必然也會尋找有關公民偏愛的信息。實際上也就把某些具體政策的權力交給公民。這就在某種程度上也彌補了上述的不足之處。但這種彌補仍舊是極少的。這點將在后面的政黨競爭中詳細論述。 不投票者 先看一個實例: 美國全國性選舉中,選民投票率為80%,在1920年降至49%,1960年60%左右。 《政治人》(利普塞特,1960年) 公民缺乏參與或者說棄權反映什么呢? 有些自由主義者認為這是不健康的冷漠情緒及民主的削弱。 作者則有更為積極的想法,他認為公民棄權僅僅是因為滿足于政府的措施。我們更加認同利普塞特在《政治人》中的觀點今日西方民主國家中的棄權至少反映了制度的穩定、主要社會沖突緩和的反映及交叉壓力的增加,尤其是那些對工人階級有影響的交叉壓力,這是可能的。 分階層但開放的社會,其價值觀念的作用就能增加對下層階級客觀的交叉壓力而減弱他們的政治力量。 公民能力 就公民確實參與決策而言,他們只是“知道一點事情”,但通常知道不多。公民接觸信息的途徑: A.政府政策效果的直接能見度 B.培訓一般洞察力的職業訓練與經驗 C.接觸與交流 D.余暇時間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公眾對決策的影響很少;他們對決策信息了解甚少,對決策的影響是偶然的。不過,在進一步探討中,將發現公民的影響要比這里所顯示的更為重要。(表現在選民與政黨的互動關系中) 政黨的作用 候選人是否與其政黨政策掛鉤? 候選人在許多政策問題上不表態或表態含糊都給公民的投票帶來困擾。而候選人是非信守政策立場,主要取決于政黨制度的性質。 (三) 政黨和政黨競爭 許多投票人聲稱他們投票是對候選人毫無了解,只是按政黨投票。投票人可通過支持那些其總的政策傾向或具體承諾對自己有吸引力的政黨候選人,對政策施加總的影響。 無論是英國的緊密掛鉤還是美國的松散掛鉤,都表明了政黨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力。尤其是在投票活動中政黨競爭的表現和其所起的作用。 政黨在投票活動中有何作用或者說它對投票人有何影響呢?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