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小學信息技術新教材
鎮江市京口區實驗小學 戴穩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也在逐漸轉變。1997年后,各地陸續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改革試點研究。新課標的出臺向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目前信息技術教材比較多,全國各地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出現了“一綱多本”的局面。江蘇省近年來也加大了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力度,以下討論的內容均以新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為主。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和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小學作為教育的啟蒙,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黃金時期。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經邊近幾年來的摸索與研究,信息技術課程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新的階段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做的是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理念、目標、內容與實施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是思考和探索。而做為課程建設的主體:教材的編寫和使用,一直是被大家關注的焦點。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之我見
以往的舊教材比較重視教學過程。在傳統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我們生怕學生掌握不好,往往一個個過程,一個個操作步驟,清清楚楚要寫完整。似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好。但我們這樣做卻堵死了學生發揮想象和創造力的空間。教材中的技術文檔比較多,每一課的內容顯得比較單調無味,很難調起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教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往往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切割成許多小塊,總是牽著學生鼻子一二一齊步走。這是一種在傳統教學思維下的典型教學方式,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我們卻絲毫看不到新的教學理念。很多課都是全班同學面對同一個任務,用同樣的軟件,同樣的操作方法,經歷同樣的操作過程,面對同樣的操作困難,然后去思考同樣的問題。我們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只能培養學生單一的思維方式,毫無個性和創造性可言。當一堂課結束后,學生的學習活動也就隨之而止,并沒有形成我們所期望的“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新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從內容編排來看,對其中一些內容及順序進行了整合及調整。比如,在畫圖軟件的教學中,舊版教材從畫線開始認識幾種畫幾何圖形的工具,然后才學習填充顏色,而新版教材則從先學習畫圓,然后就直接學習填充顏色,這樣的編排顯然更合理。事實上,在教學中,是不可能只學習畫圖的基本工具,而不使用顏色的。這樣類似的調整,在新版教材中還有很多處,關注到了師生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新教材主體性突出,注重學生的協作探究,這是一個教學方式轉變的問題。由于教師講解、操作演示、學生模仿,這種教學方式其具有可取的一面,也是傳統教學思維下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很少再作操作演示,而是給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任務,讓學生在問題中進行探究,尋找解決方式,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具有很大的擴展性、價值性。教過舊教材的老師就會發現要使信息技術課上得既有特色又有效率,對教材進行合理而有效地處理是基本條件,也是必要條件。我們要對教材內容及時更新,每一屆學生的心理特點都不同,需要教材能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不同時期的學生愛好也不同,需要修改教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現在的新教材打破了這一局面,教材更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老師可以充分發揮,使課堂充滿勃發的生命活力。
小學舊教材采取直線式編排,長時間的學習某一類知識技能,一方面不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初步掌握計算機技術,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疲勞,影響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而新教材則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進行編排,比如,關于文字處理和多媒體技術等的知識,我們在小學教材和初中教材里都涉及到,在內容和程度上相互呼應、相輔相成,體現出的義務教育統籌安排,盡可能地考慮小學信息技術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銜接。
教材還突出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導學牌、實踐園、探究屋、討論坊、知識屋、提示牌、成果籃這些欄目的設計獨具匠心。能夠考慮到創設學習情境、引導知識遷移、自我探索性學習、知識的整合應用、開展創作活動。
新教材中滲透了自主探究的思想。在教材中,作有指導性的留白,不將直接的操作方法告訴學生,而是將如何嘗試的方法告訴學生,“探究園”板塊的設置即是滲透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思想。并且,每一課中都設有“實踐園”板塊,給了學生更多在實踐中思考的機會,體現出引導學生創新、鼓勵學生創新的、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的意圖。
二、完善評價體系
新課標中還強調了學生評價能力的培養。這個評價不僅僅是對教學過程、學習結果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對信息、對信息活動過程與結果的評價,是一種判斷力的培養。因此,我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去評價自己及伙伴的學習過程與結果。借鑒《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我們也完全可以開發一套適合本地區學生的評價方式。比如,可以以實際活動報告等為主,為信息技術教育的充分開展創造條件。另外,與學科整合的活動則應以學科目標的有效達到為主。而這部分內容在我們新版教材內容的規化上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大家翻開新的信息技術教材,可以看到在每課的結束處都有一個成果欄,我們設計這個版塊的初衷就是為了體現學生的評價能力的重要性,教會學生如何對自己與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三、發揮計算機學科實踐性強的特點,強調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發揮計算機學科實踐性強的特點,在一堂課中一般只安排10-15分鐘講理論,剩下的時間讓學生上機。實踐證明學生在操作時提出的問題遠比講理論時提出的問題要多得多,這說明操作實踐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思考,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已經在積極主動地思考了。教師在回答學生上機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問題時,要巧妙地引導和組織學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對我們教師也是一種考驗,需要具備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平時經驗的積累。“孩子們需要自由探索的時間,就像生命需要空氣一樣”。
另外,我覺得現在的很多學校都不是很重視信息技術課,信息技術課的課時也不是很足,而有些內容的教學光靠一課時兩課時是無法讓學生掌握的。比如說在小學階段,打字應該是學習的重點,但是根據學校所安排的課時量,往往一節課就得完成一節課的內容。《認識鍵盤》這一課的內容學生接受起來就比較困難,再加上后面的指法練習,必須要有充足的時間來練,而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時間緊,學生掌握的也不牢,而教材究竟要講到哪種程度,也有待老師思考。
參考文獻:
1、王曉林.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與分析. 2、國際教育技術學會《國家教育技術標準》項目組 [美].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課程與技術整合.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3(3)
3、信息技術教材分析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