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屆本科畢業論文工作補充說明 (文獻綜述基本要求) 一、內容要求 文獻綜述所談論的文獻,必須是論文中實際涉及到的文獻。這些文獻最終必須在論文的“參考文獻”列表中出現。如果論文中實際參考的文獻數量較多,可以抽取其中較重要的文獻來寫文獻綜述。文獻綜述字數要求2000字-3000字之間。 二、格式要求 頁面設置的格式要求與論文格式的要求一致。A4頁面,頁邊距均為2.5厘米,正文小四號字,宋體。段落行距設為最小值,段前段后設為0行。文獻綜述所使用的語言為英語或漢語,任選一種。 三、文獻綜述樣例 從教師角度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文獻綜述)
外國語學院 2004級XXXX[根據學院04級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畢業論文中署名行中的各專業名稱統一如下:“日語”,“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閩南涉外)”,“英語(涉外)”,“英語(師范)”] 103012004XX XXX 指導老師:XXX
1. 研究背景 [包括研究意義、課題的來源等等]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教學的深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漸漸暴露出來。其中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教師教得很費力,但學生學習效果卻不好。往往教師在課堂上費勁心思,設計了很多活動或游戲,想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把知識變得生動易掌握,課堂上學生和教師似乎都很投入,學生也積極參與,但下課后卻一問三不知(龍艷春, 2005 )。最終,有的學生跟不上英語教學的進度,學習英語非常吃力,一部分學生甚至喪失了進一步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愿望;而小學英語教師也感到很困惑:教師教得這么累,學生學得這么苦,為什么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呢?針對上述種種現狀,探求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非常迫切。 …… 2.研究現狀 2.1國外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國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初,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逐漸成為一種較為系統的教學理論,并且不斷完善。其主要研究內容為到底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有效教師的特點有什么?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標準有哪一些?其中國外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研究有加涅的教學設計理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布魯納的掌握學習理論、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當前世界教育改革普遍關注的趨勢之一是強調教育效果,效果本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新的方法論,效果本位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與學生的學習成績之間存在正向聯系,有效的學習時間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教師的態度和期望,激發學生的動機等。除此之外,國外試圖考察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各種因素,并找尋改善提高課堂教學的方案,他們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從未停止過。 2.2國內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2.2.1有效性的定義與概念 隨著對有效教學理論的發展,教學論研究者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研究者“從學生有效學習和發展的角度規定教學有效性”(黃小平,2005)。有些研究者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也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身的教學個性獲得的發展與逐步完善。”(劉立明,2002) 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 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余文森,2006) 2.2.2關于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標準 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表現在不同層次上,但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從時間上來說,學生的發展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下發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展也會有影響。以前教學太注重當下發展,實際上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沉淀下來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精神。” 所謂的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了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赫斯特通過課堂研究認為,有效教學最基本的條件有三:學生不僅學到了教師教授的大部分學科知識,而且學到許多其他知識;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以后,學生還在繼續研究和探討上課內容;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9] 長期研究課堂的美國專家鮑里奇教授認為,有效教學包括至關重要的五種關鍵行為: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任務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成功率。其中,教師能否讓學生參與教學是有效教學的一個指標。(加里,2002) 王鑒博士認為,有效教學的指標應該是一個多元的、綜合的體系。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就是有效的。這里的發展包括以下兩層含義: 首先,學生的發展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即要實現教育的三維目標,教育要實現學生全方位的素質的發展。 其次,學生的發展既是指當前的發展,也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 2.2.3實現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教師提出了哪些要求? 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國內的課程理論專家對此有不同的認識。 首先,余文森教授認為,要從四個角度著手,“第一,當前要對課堂教學的無效低效行為表現進行梳理;第二,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第三,從長遠角度說: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提高(根本的支撐);第四,從機制來說,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評價問題是最緊要的問題”。(余文森,2006) 其次,張人利老師認為,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提高課程設置的有效性,一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也就是,首先,按學生最佳發展期設課,提高課程設置的有效性。在這點上,他主要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課程設置要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此外,他還大力提倡實施校本課程,以適合學生的需求。其次,創“最近發展區”教學——增強教學的有效性。他認為,要通過提高教學策略、途徑和方法等運用的有效性,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本人的研究思路 在現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中,有的教師還是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行為滿堂灌,教學質量低,學生被動學習等問題還是存在于一些課堂上。怎樣使小學英語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怎樣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落實到現實生活中的小學英語課堂,怎樣提高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怎樣使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有效,這是很重要的問題。為了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教師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對教師提出了哪些要求呢?小學英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現狀又是如何呢?針對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又應該采取哪些對策呢? 針對這些問題,我的論文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探索:首先詮釋自己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解,接著闡述教師在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中作用發揮的現狀,最后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分析。 總之,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而教師在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更應該承擔起促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發展的使命和責任。研究這個課題,將有助于教師明確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應如何促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龍艷春, 2005,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基礎英語教育》,7:45-48。 黃小平,2005,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小學教師培訓》,11:32-34。 劉立明,2002,國外有效教學研究述評,《現代中小學教育》,12:40-42。 趙若英,劉茂祥,2003,試析有效教學的內涵與運行機制,《教學與管理》, 5:3-5。 余文森,2006,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教育評論》,6:46-48。 加里·D·鮑里奇,2002,《有效教學方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論文格式模板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