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會計核算探討 [摘 要] 存貨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流動資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以及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會計核算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路、新問題。企業存貨的會計核算的正確選擇以及企業存貨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關鍵詞]存貨 存貨的確認與核算 存貨的管理
一、存貨的定義與確認 1、存貨的概念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根據存貨的定義,可以看出存貨具有以下特點: (1)存貨是企業日常活動中持有的流動資產。 (2)企業持有存貨的目的是為了生產耗用或出售。 材料的范圍主要包括庫存的物資材料及達不到固定資產標準的工具、低值易耗品。事業單位隨買隨用的辦公用品可以在購進時直接列作之出,不作為存貨入賬。事業單位的產成品是指事業單位生產并驗收入庫的產成品以及從事物勞動的事業單位的勞動成果可視同為產成品核算。 2、存貨的確認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的要求,存貨的確認的條件有兩條。 (1).與該存貨有關的經濟利益可能流入企業。 一般來說所有權取得是確認存貨的一個重要標志。凡是所有權屬于企業,無論存貨存放何處,均應作為企業的存貨;反之,如果沒有取得所有權,即使存放在企業,也不能作為本企業的存貨。如:根據銷售合同已經售出,所有權已經轉移的存貨,即使尚未運離企業,也不能作為企業的存貨。 (2).存貨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存貨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必須以取得確鑿、可靠的證據為依據,并且具有可驗證性。反之,成本不能可靠地計量,就不能確認為存貨。如:企業預計發生的制造費用并未實際發生,不能可靠地確定其成本,因此不能計入存貨。 二、存貨的計量法及企業應用與選擇。 存貨的初始計量。存貨的初始計量即指取得存貨的價值計量。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存貨的成本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不同的存貨的成本構成內容不同。 1.采購成本(外購成本)。指從采購到入庫前所發生的全部支出,包括:購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不包括可以抵扣的增值稅額;運雜費及相關稅費。 2.自制存貨。企業通過進一步加工取得的存貨主要包括產成品、在產品、半成品,其實際成本即指加工成本,包括制造過程中消耗的材料費用、人工費用和制造費用。 3.委托加工存貨。其實際成本包括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費用、運輸費用、裝卸費、保險費等,以及按規定計入存貨成本的稅金。 4.投資者投入的存貨。其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者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 5.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貨。包括接受捐贈、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和企業合并等。 對那些需要通過相當長時間的構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的存貨,應將其借款費用資本化。 取得存貨的應用與選擇。存貨的種類繁多,收發頻繁,企業應加強對存貨收發的管理。日常核算是管理存貨的重要環節,取得存貨時,應根據不同存貨的來源和特點進行會計處理。日常存貨核算可以采用實際成本法,也可以采用計劃成本法。采用計劃成本法記賬時,存貨的收入、發出、結算都按實際成本計價。 企業購入原材料,由于結算方式和采購地點的不同,材料入庫和貸款的支付在時間上的不完全同步,因此,一般經過購進和入庫兩個階段。實際成本計價下,根據所處階段的不同,應設置“原材料”和“在途物資”兩個賬戶進行核算。 1.發票賬單與材料均已到達,已支付貨款。對于這種情況,材料驗收入庫后,應根據發票賬單等結算憑證確定材料實際成本,借記“原材料”,根據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貸記“銀行存款”或是“應付票據”等。 2.發票賬單已到,款項已支付,材料尚未到達或是尚未驗收入庫。應根據發票賬單等結算憑證,將計算確定的材料實際成本記入“在途物資”,等材料到達驗收入庫后,再根據收料單,轉入“原材料”。 3.材料已到并驗收入庫,發票賬單尚未收到。企業對貨款尚未付的采購業務,平時一般不作處理,只在材料明細賬中登記收到材料數量。在月份內待收到相關憑證后,按前述情形進行處理。但是在月末結賬時賬單等還未收到,則應按材料的暫估價值登記入賬,下月初用紅字分錄予以沖回,以便下月付款或開出、支付貨款后,按正常程序予以處理。 4.采用預付貨款的方式采購材料。按照實際預付金額,借記“預付賬款”貸記“銀行存款”。材料入庫時,根據發票賬單按前述情形進行處理,補付貨款或收到退回的多余款,結清“預付賬款”。 三.會計信息系統的引入 手工核算存貨技術手段落后,不能及時地了解庫存及收發料情況,不利于存貨的核算和管理,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實時性。為了提高管理水平,企業引入了會計信息系統,不僅可以實時了解材料的收、發、存情況,而且相比手工賬,能夠具體地了解到發往成本中心的材料品種,解決了長期困擾財務人員與材料部對賬的煩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和實時。 會計信息系統中應規范存貨管理流程和核算流程,優化存貨實物流轉與價值流轉程序。存貨實物流轉主要涉及采購、驗收、存儲、發貨等環節;存貨價值流轉是建立從采購到投入使用、廢舊物資回收全過程記錄。通過會計信息系統將存貨實物流轉過程連結到一起,形成一個存貨實物管理與財務部門價值管理并行的“雙軌”模式,實現實時入賬、賬時相符,“物資流、票據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讓各業務流程動態信息達到共享,實現對存貨信息的實時管理。 1.采購模塊,采購人員根據采購協議及時填寫“采購訂單”,并報采購主管審批。生成的采購訂單保存后,可以在“訂單明細列表”中查詢物資采購的實時信息,及時組織物資供應,確保均衡生產。 2.為體現存貨核算的及時性,采購貨物到達后,各項業務數據應及時輸入,即采購人員應及時將“采購入庫單”、“采購發票”等輸入系統,已入庫無發票的存貨必須給出計劃價格或估計價格。以輸入的各項數據作為存貨取得成本的部分或全部應及時登記入賬,成為計算出庫成本的依據。 3.銷售人員根據客戶需求及時填寫銷售訂單,發貨后及時填寫發貨單、銷售發票。發貨單審核后,系統將信息傳遞到庫存管理系統,進而沖減庫存量。 4.庫存模板。倉庫管理員及時對采購系統中錄入的“采購入庫單”進行審核,并及時填寫入庫單。倉庫管理員及時審核銷售系統中生成的銷售出庫單,領用材料需要及時填寫材料出庫單。在存貨核算中,可以采用的存貨發出的成本計價方法主要有: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零售價法等。而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會計信息化條件下的最佳選擇。 5.企業確定存貨實數。倉庫管理員可以利用“存貨清查盤點表”,及實地盤存法和永續盤存制法,自動生成各種存貨清查盤點表格,隨時進行部分存貨清查和全面存貨清查,確保物資賬實相符。 6.利用銷售收入、成本明細賬提供實時信息及時掌握收入和各種產品成本費用發生情況,財務部門可以利用其匯總表即時結轉收入和費用。 會計信息系統的引用實現了金額賬目與數理帳同步變化,實現了存貨實時信息的提供。 四.存貨管理及核算分析 制造企業中存貨所占的流動資產比重較大,存貨的變現能力將直接影響企業資產的利用效率。存貨的變現能力,一般用存貨的周轉率來反映。存貨周轉率是衡量和評價企業購入存貨、投人生產、銷售收回等各環節管理狀況的綜合性指標,具體有存貨周轉率(存貨周轉次數)和存貨周轉天數,相關公式為: 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平均存貨 其中平均存貨=(存貨年初數+存貨年末數)/2 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平均存貨*360)/銷售成本 一般來講,存貨周轉率高表示存貨周轉速度快,存貨的占用水平越低,資產流動性越強,存貨轉換為現金或應收賬款的速度越快, 企業資產變現能力相對也高,同時庫存賬齡越。但是,過高的存貨周轉率可能導致存貨不足或缺貨,或者提高庫存管理、交貨頻率和運輸成本。 存貨賬齡和呆滯料分析。存貨賬齡高將引起呆滯甚至廢料,比如有保質期的食品和藥品, 庫存賬齡超過保質期直接就是廢物,某家企業呆滯料竟然高達2億,對于利潤率低的企業絕對算得上致命打擊。不同企業不同物料定義的呆滯周期不同,那么ERP如何定義和計算呆滯料?比如AB類物料超過180天未動即呆滯,C類物料超過90天未使用即呆滯, ERP中的計算邏輯可以參考如下: 1.簡易型 a.先取物料的最后出入庫時間b.輸入呆滯查詢時間或當前時間c.兩者相減大于90天的即呆滯品,并顯示呆滯時間和呆滯數量。 假設物料DZ1前期無庫存,2008/01/01購入1000個,2008/04/04消耗1個,2008/06/06消耗1個,2008/11/11消耗1個,到2008/12/01來看DZ1的呆滯情況,由于2008/11/11有消耗,則2008/12/01分析時認為DZ1無呆滯,實際上該料早已經呆滯了,1年下來總共才消耗了3個,呆滯了997個。 2.加強型 a.先取物料的最后入庫時間和當時數量 b.再查物料最后出庫時間和數量 c.兩者相減大于90天的即呆滯品, 并顯示呆滯時間和呆滯數量。 假設物料DZ1前期無庫存,2008/01/01購入1000個,2008/04/04消耗1個,2008/06/06消耗1個,2008/11/11消耗1個,到2008/12/01來看DZ1的呆滯情況, 可以計算出呆滯997個和呆滯時間,但是實務中存貨是連續補充和消耗的,假設2008/10/10再次補收了某未清采購單的10個(以后再不采購了),根據此邏輯,假設無批次管理,將認為DZ1一點也不呆滯,實際上呆滯得很透徹。 3.批次型 假設物料DZ1前期無庫存,2008/01/01購入1000個,批次1,2008/04/04消耗1個,2008/06/06消耗1個,2008/11/11消耗1個 ,2008/10/10再次補收了某未清采購單的10個,批次2, 默認使用先進先出,則呆滯品為997, 2008/10/10的10個暫時不呆滯,慢慢變呆滯。 加強型和批次型的區別在于: 物料的收發是不斷持續的,無批次管理的物料你無法知道具體消耗的究竟是哪次采購入庫的物料,因此你無法準確判斷物料呆滯數量。簡單實例,物料A在過去三年中采購了250次,每次100個,過去三年到現在發料25次,每次250個,即使實物是按采購入庫先后存放,發放也大概是按先后入庫發料,如果ERP系統中無批次管理,除非你模擬批次,從最初的第一次入庫根據總消耗數扣除,一直扣除到最近的一次入庫,像本例:歷史總消耗數為6250個,則采購第63次(63*100>25*250)就滿足消耗,后187再根據入庫時間計算呆滯,這種每次所有歷史業務的報表基本上是無法跑出數據的,本身邏輯思路就很呆滯,哪里還能計算出庫存的呆滯。如果使用批次,則只要首先查找出批次>0的再根據該批入庫時間簡單就能計算出賬齡,判斷是否呆滯,當然,實現批次也有很多副作用。 五、小結 存貨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流動資產,企業存貨會計核算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存貨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的資金占用水平,是企業管理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會計信息系統的使用不僅提高了核算存貨的效率和準確性,及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實時了解存貨的收發存情況,保證了存貨信息的準確性和實時性。
參考文獻: 1.應淑儀:《財務會計》立信會計出版社 2011年,第三版 2.劉盛:《構建存貨標準管理體系[J]》 《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2008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