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研究
[摘要]會計上的資產計價,是一個爭論了百余年的老問題,目前這一問題顯得更為復雜、尖銳。面對復雜經濟現實的強烈沖擊,曾經嘗試過的種種資產計量屬性以及建立在它們基礎之上的各種資產計價模式,被認為要么具備了可靠性不具備相關性,要么具備了相關性不具備可靠性,使用效果都不理想。 2006年我國財政部發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其中適當地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自此公允價值在我國的研究已經成為會計學界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文從公允價值的涵義及其本質入手,闡述了公允價值產生的動因和應用性,以及對其未來的展望,至于進一步完善,有待于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探討。
關鍵詞:會計計量;歷史成本;公允價值;優越性;局限性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含義 公允價值是一種會計要素計量的計量屬性。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企業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確定其金額。計量屬性反映的是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 按照新會計準則定義,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二、公允價值產生的動因 1.公允價值的運用是會計國際化必然要求。在會計市場日益國際化的今天,我們不能與發達國家會計準則或國際會計準則離得太遠,與會計準則國際慣例缺乏可比性將阻礙我國與世界經濟的交融。中國加入WTO以來,發達國家設置種種壁壘阻撓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并且訴諸各種反傾銷訴訟使中國遭受了大量經濟損失。 2.公允價值的運用符合我國現實經濟的發展環境。一是新會計業務的不斷涌現是推動公允價值應用的直接動力,近年來中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事物,給會計理論與實務提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為公允價值的運用注入了無限動力。出了許多新的課題,隨著中國加入WTO,大量外國資本涌入我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活躍,這些都要依靠公允價值;二是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公允價值的應用提供了動力,《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1992〕下發以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為公允價值的運用注入了無限動力。三是公司治理的加強和法制建設的完善為公允價值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三、公允價值計量在實際應用方面的局限性 1.公允價值不能保證信息的可靠性。尤其是在市場程度不是很發達的地區,在缺少相同產品或類似產品的市場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公允價值這一會計計量屬性雖然在財務報告中能提供更為相關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質量要求上卻不敢保證能提高多少或至少不會減弱。 市場環境的預知性方面。公允價值是通過市場確認的,但市場環境是復雜多變的,有的會計要素或會計事項可以確認或尋找相類似的市場交易價格,有的卻無法尋找而只能估計,尤其對于長期性的應收應付之類的項目,在市場環境的預知性上難以把握。 公允價值計量的難度性方面,F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算成現在的現金價值的現值計量,往往就成為估計相關價格即公允價值的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但因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點和貨幣的時間價值等等都是不確定的,在計量的操作上往往難度很大,因而現值計量的復雜性亦就是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不易推行應用的難點。 四、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應用的展望 公允價值計量雖然具有許多優點,但它也具有數據、資料不易取得,計量過程主觀隨意性較大,得出的信息不夠可靠等缺點。因此,在現階段不可能、也不應將所有的會計要素都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而應采用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做法,即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基礎上,盡量采用公允價值,以求得會計信息有用、相關、可靠。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涉及應用環境的全方位質量提升,公允價值計量的實際應用任重而道遠。 1.公允價值將來應該會越來越被重視且廣為采用。就會計職業界而言,隨著人們對會計信息公允性的進一步認識,對會計公允的評價也越來越切實地基于會計基本目標,因為公允意味著會計真正成為了為信息所需者及時、準確地提供全方位決策信息的一個管理信息系統,而對于審計職業界來說,公允一直是一個基本的原則,也是工作目標之一。至于評估職業界,可以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為公允而生,為公允而存的。在現階段,我國應積極進行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教育、積極組織人員進行培訓,促使其觀念的轉變和素質的提高。 2.加快會計準則的實施,積極推進我國市場信息化建設。我國與國際一樣,對公允價值的確定基礎一般分為三個層次:有活躍市場的報價;同類資產或負債活躍市場的報價;采用估值技術(涉及對現金流、對折現率、對期間的判斷)確定。我國應加快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相適應的全國市場價格信息數據網絡,大力推進信息資源公開化,形成良好的市場價格信息體系,為公允價值的運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在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允價值比較容易確認,但是,在市場不充分的情況下,如何確認公允價值則是一個難題。同時公允價值本身也并非十全十美。譬如,按照國內外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投機、炒作等非理性行為所蘊涵的不合理定價,只要不是強迫交易的結果,也包含在公允價值之中。這不能不說是公允價值的一大缺陷。但是,公允價值存在的缺陷不能也不應成為回歸歷史成本的理由,只有不斷改進和完善公允價值才是理性的選擇。并且在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環境逐漸完善的過程中,會計由歷史成本計量向公允價值計量過渡。相信通過會計界同仁的不斷探索,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將日臻完善,會計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必將得到普遍的推廣。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會計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盧永華.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若干思考[J].金融會計,1999,(11). [3]秦永虎.從國際會計準則看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運用[J].會計之友,2007,(36). [4]熊麗.對我國重新采用公允價值的動因分析[J].時代金融,2006.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