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摘 要]真實性是會計信息最根本的要求,而當前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極為普遍。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有會計原始憑證的管理辦法及審核程序不合理,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局限,經濟監督力度和執法力度不夠,會計人員及領導者的素質不高等多方面。鑒于以上原因,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就必須嚴格發票監管,改革會計憑證審核程序,推行會計委派制,加大經濟監督和執法力度,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而會計中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則是其技術方面的原因。為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必須從制度方面和技術方面努力。只有“多管齊下”,會計信息失真這一頑癥才可能得以根治 [關鍵詞]會計信息 失真 監督力度 會計人員素質 會計的目標是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提供反映監督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信息,其本質在于決策有用性,即向投資者,債權人提供客觀、公正和有用的信息,以利于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但在實際中,由于各種原因往往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致使信息使用者決策失誤。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較復雜,從原始憑證的審核、制度原因和技術性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原始憑證的審核 原始憑證失真。三聯普通發票只填寫報銷聯。 原始憑證的要素填寫不全,使成本與費用的界限正確地劃分。 二、 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分析 1、社會環境。制度是一套行為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及經濟行為,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行為規范。包括價值觀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性、意識形態等因素。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意識形態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而市場經濟需要的合作精神、誠實信用等價值觀念越來越淡薄,這樣對利己主義和機會主義就失去了道德的約束。. 2、會計法規、準則、制度本身的缺陷。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某些定義和釋義具有模糊性,加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具有穩定性,一經制定,在短期內一般不會隨意改變,而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可能超出準則和制度所規定的范圍,有些業務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制度的作用,導致會計信息不可比而失真。另外,個別企業利用會計法規、準則、制度本身的缺陷,采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提高企業利潤,利用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資產評估、虛擬資產、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差等多種手段,虛構經濟業務、從事不等價交換和進行違規會計處理,造成了企業經濟交易的失真,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3、會計工作社會監督體系不完善。社會監督主要指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但由于社會審計是有償審計,加之事務所之間的競爭和社會監督機制不健全,使社會審計工作僅停留于表面,未能深入查核,甚至對存在的問題避重就輕,人為地降低了審計質量。在我國由于注冊會計師自身業務水平有限,管理體制不合理,加之職業道德的淡化等原因,使得注冊會計師在執業中很難保持“獨立性”,難以做到“客觀”、“公正”。 4、對違法查處力度和執行力度不夠,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以及監督不力,使得會計舞弊被發現的機率很小,即使被發現,也只是罰款了事,很少有對當事人進行行政和刑事處分的。盡管我國的會計法規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使得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違反會計法規的巨大利益誘惑與低廉機會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禁不止。 5、會計人員的素質。會計信息是在會計人員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與計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對客觀經濟活動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進行估計、判斷和推理,不同素質的會計人員進行的估計、判斷與推理往往導致不同的結果。一些素質較差的會計人員即使遵循了會計規范,但由于其認識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計量出的會計數據脫離實際情況,使會計信息出現不實。然而我國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卻不高。一方面,會計后續教育缺乏力度,許多會計師并不熟悉新的會計制度,一些年輕的會計人員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業務操作技能,對比較復雜的會計業務很難較好地處理;另一方面,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不高,堅持原則、嚴格執法、敢于同違規違紀作斗爭的少,相反對違規違紀熟視無睹,甚至主動為領導出謀劃策的多。因此,造成了會計信息質量低下和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但主管部門并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于自我保護,屈服于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6、單位負責人的因素。單位負責人對會計信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當前的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源頭。有些單位負責人利用手中權力,為了現實和潛在的經濟利益,將收入做小,成本費用做大,凈利潤做小,為得到政府或上級獎勵,撥高企業形象,將利潤做大,虧損做小,資產做大,負債做小,為了個人私利或本企業利益等等,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賬外賬、小金庫,大搞短期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 二、 會計信息失真的技術性因素分析 1、認、計量中存在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會計活動歸結起來就是對經濟事項的確認、計量,并在此基礎上對事項的記錄、反映和控制。然而,會計確認和計量本身就存在著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如在資產的確認中,對商譽等無形資產的確認就很乏力;在固定資產核算中,殘值、折舊本質上是一種估算,況且由于存在著多種折舊方法,只能采取一種方法計提折舊,每一種方法對經營績效的評價都會有不同的影響。其他如外幣折算、合并會計報表、衍生金融工具計價等等,也都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 2、來事項認識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未來事項由于受現在和未來各種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響,它的發展變化也是模糊和不確定的。雖然人們努力探討各種預測方法,試圖盡可能準確地預測,但只要我們將會計預測結果與實際發生情況進行比較就不難發現,其準確性是值得懷疑的。同時,會計本身是反應性的,導致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間存在“時滯”現象。 3、分析、評價方法的模糊性。在計算凈現金流量,以確定有價證券價格時貼現率的確定,也有若干不同標準,選用不同的貼現率,計算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又如財務比率分析從本質上講并不嚴謹,比率的選擇、比率的確切定義以及比率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判斷和假設的色彩。 4、計報表的虛假。某些企業為了完成上級經濟責任承包書,但又怕以后日子不好過,利用“合法合規”的程序把企業的利潤減小。 針對上述這幾方面的問題,我認為,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三、 建議 1.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首先,會計人 員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既要掌握會計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過對會計核算資料的考核分析來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為企業的現代化經營與管理提供參考。其次,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管理,以“不做假賬”為道德準繩,以《會計法》為行為準則,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財。 2、誠信道德規范的重建誠信不但是立身處世之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是社會信用的基礎,仍然是市場正常運行中的重要法則。控制會計信息失真,也需要從重視誠信道德規范的重建人手。要廣泛宣傳,強化人們的誠信意識。積極運用社會輿論工具,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會計信息失真對社會、企業、個人和政府的危害,從道德層面上確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容要求的意識規范。在國家機關、事業部門廣泛開展以“誠信與職業道德”為主題的專題教育和建設活動。優化誠信建設的環境。誠信建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中,政府擔負著重要的職責,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完善信用制度的立法,特別是建立對失信個人、單位的處罰機制,加大對各種非誠信現象的監督和打擊力度等,離開政府的介入和導向作用是很難推進的。 3、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推行會計委派制會計委派制是指由政府部門或產權單位作為所有者,向國有單位或集體單位委派會計人員,受委派人員代表委派部門監督被委派單位的會計行為和經濟活動的一種制度。實行會計委派制后,將會計人員的人事權、考核權、工資發放及業績評定權等從單位分離出來,保證了會計人員的獨立性,解除了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使會計人員能夠相對獨立地行使監督職權,敢于對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合法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監督,從而有效地遏制了以往“領導定調子,會計填數字”的現象,較好地保證了《會計法》賦予會計人員監督職能得以履行,有利于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秩序混亂的問題。 4、加強發票管理。所有的普通發票應采取稅務局代開或電腦版,這樣可以保證原始憑證信息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1、雜志《財務與會計》 2、《時代經貿(下旬刊)》2006年第10期第103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