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因及治理對策 【 摘 要】對盈余管理問題展開研究,有助于規范企業的會計行為,有助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本文從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影響出發,揭示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治理盈余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盈余管理;動因;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國自20世紀末開展企業股份制改造,資本市場逐漸得到發展,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情況越來越普遍,盈余管理帶來的諸多問題日益受到各方關注。為與國際接軌并保證證券市場的有序運行及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39項會計準則,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施,然后逐步在各類企業中推行。新的會計準則在很多方面規范了公司會計行為,并對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鑒于上市公司的利益驅動與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盈余管理現象在我國并未完全得以消除。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產生的原因 上市公司管理層出于管理回報動機、避稅動機、債務契約動機等各種利益的驅動而采取盈余管理行為是客觀存在的,對其產生特定的背景和條件可以從以下五個角度進行探析。 (一)從交易費用的角度分析 上市公司作為一系列契約的組合體,通過各種各樣的契約而進行交易活動。會計盈余作為契約中最為重要的會計信息之一,會計盈余既是公司許多契約訂立的基礎又是契約執行情況的評估依據。同時,公司不同契約主體之間存在利益沖突以及契約本身的剛性和漏洞,再加之委托代理關系形成的信息不對稱,公司管理層具有信息優勢,往往通過操縱會計信息來避免違約和降低交易成本,于是盈余管理成為了管理者將內部信息傳遞給其他利益關系者的一種工具。 (二)從會計準則設置的角度分析 盡管會計準則是從實務角度對財務報告的編制進行約束,對盈余管理的制約作用是事前的、直接的和普遍的。但由于企業會計實務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會計準則的制定通常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允許企業在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處理時在不同的具體原則、多樣的會計處理方法之間進行選擇。即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也有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從而使法定的會計政策在對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以及會計報告的編報等方面提供了較大的選擇范圍,再加上會計準則的修訂與會計實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滯性。因此會計信息提供者在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就可能在不違反會計準則的前提下通過準則的漏洞或者尚未規范的空白地帶來選擇有利于自身績效評價或其他目標的會計政策,由此導致盈余管理行為的出現。 (三)從政府監管的角度分析 在我國證券監管市場的IPO、配股和退市三大制度而形成的剛性約束下,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是許多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動機。另外,關于公司法、證券法中涉及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度,保護投資者而賦予投資者法律訴訟的權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選擇范圍等相關法律體系及其執行機制的不健全,也直接降低了公司盈余管理所面臨的法律風險,從而導致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不能得到較好地規范和控制。 (四)從公司治理結構的角度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東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大股東通過盈余管理實現了對小股東財富的掠奪,而小股東的投機氣氛太濃且普遍存在搭便車心態。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差,甚至有的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總經理兩職合一,董事會作為公司治理機制的核心在監督公司經理層財務會計報告生成及其最終披露中不能發揮關鍵作用。公司缺乏來自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的競爭,管理層薪酬外部競爭優勢弱化,公司“內部人控制”現象十分嚴重,獨立董事和審計委員會的監督軟弱,董事會下屬的審計委員會也形同虛設,難以發揮其職能。所有這些因素都直接導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 (五)從外部審計的角度分析 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是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或變更的外在約束力量,但在“內部人控制”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無法保持獨立、客觀、公正的立場,其獨立審計也就失去了對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及其經濟活動的監督和約束作用。 二、盈余管理的表現形式 一是多種形式的"利潤儲存器"。有些企業用不切實際的假設去估計諸如退貨、貸款損失、保修費用等或有事項的準備,這樣,企業就可在業績良好時多計提準備,在業績不佳時少計提準備,以調節利潤。 二是操縱收入的確認時間。如為了虛增利潤,在銷售完成之前、貨物起運之前,或在客戶還有權取消定貨或推遲購貨之前,就確認收入。當為了少計利潤時就做相反的操作。 三是濫用重要性原則。重要性原則認為,對微不足道的項目則不值得對其進行精確計量和報告。有些企業以會計上的重要性原則為借口,編造會計數據,從而達到粉飾財務業績的目的。 四是巨額沖銷。有些企業為了保證未來盈利水平,采取巨額沖銷的手法。例如,在企業重組過程中夸大重組費用,以隱瞞利潤。而當重組企業未來盈利不足時,這些虛列的費用,即隱瞞的利潤,就會變成重組企業的收入。有些兼并公司,尤其是那些通過發行股票實施兼并的公司,在兼并時確認一大筆研究開發費用,或預提大量經營費用,形成巨額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就可以調節利潤。 三、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對策 1.加強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等相關法規政策的建設,壓縮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間。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會計準則等相關法規的不斷萬多汗可依壓縮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第一,減少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漏洞,加快出臺新的具體會計準則,盡量減少無法可依的現象;對于選擇空間大的會計政策應規定更為詳盡的限制條件,縮小認為調控的空間。第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信息公開性透明性的保障,也是約束信息提供者的重要力量。 2.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在企業外部要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加強證券市場的監管和兼并市場的管理,大力發展經理市場。在企業內部要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歷之間的有效制衡機制,要)建立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一種基于合約的委托書來規定雙方的權責利關系。要健全董事會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形成牽制和監督機制;建立審計委員會,負責對公司財務活動進行監督,負責注冊會計師的聘任和交流。要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使其理解在特定環境中某些會計處理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對盈余管理和會計造假有充分的認識。對于操縱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要嚴格懲處。 3.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 我國《注冊會計師法》對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規定的不夠具體,尤其是對第三者(報表使用者)應負有的法律責任,基本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在公司的年報中,處處充滿盈余管理的“陷阱”,但是我們在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中很少讀到有關盈余管理狀況的揭示,原因在于很少有注冊會計師因為執業質量而負法律責任,注冊會計師在揭示與不揭示之間一般傾向于保持緘默。如果報表的使用者由于失真的會計信息而導致決策失誤時,應該鼓勵使用者向注冊會計師提出連帶訴訟。著對于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質量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應該加強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意識,保證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 4.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和中介市場,增強市場信息的透明度。 除了市場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以外,投資者處理信息的能力的瓶頸也會增進信息的不透明度,散戶居多,投機性強以及專業知識的缺乏均屬于此。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管理層濫用專業判斷的誘因,助長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要提高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處理能力,促進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 5.加大監督和處罰的力度 (1)加大監督力度。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較為寬松,市場監管缺乏連續性,這助長了機會主義行為。為此,須完善證券市場監管,減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加強對社會中介機構的有效監督和法律約束。上市公司常常借助于社會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證券承銷商等)的介入使之行為合法化。 (2)加大處罰力度。我國盈余管理猖獗的現象可能要歸因于“執法不嚴”或“違法不究”了。在違約收益一定的情況下,違約成本越低,盈余管理的激勵就越大,所以要加大治理力度就必須改變對上市公司罰款的處罰模式。
【參考文獻】 [1]王躍堂.會計專業判斷: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3. [2]王學軍. 盈余管理研究回顧及其對會計準則建設的啟示[J].會計研究,2000. [3]肖時慶.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防范體系研究[J].會計研究,2000. [4]沈玉清,曾勇.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綜述[J].管理學報,2005. [5]王又莊.上市公司財務會計報表分析與評論[J].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