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高的課程中,會計課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專業課,教師有時就可以直接通過觀察測量學生的操作行為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正由于此,為教師在會計課的教學中運用“知識分類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具備了有利的條件,“知識分類與目標導向”理論是華東師大心理學系的國家重點科研課題的研究成果,在上海等地的中小學文化課教學中廣為應用,但在職業教育特別是專業課教學方面還沒有得以推廣,本人曾在平時會計課教學中做過一些嘗試,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的體會和對理論的學習理解談談如何在會計課教學中進行目標導向教學設計。 一、確定精確而清晰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據,只有明確目標,教學設計才能有的放矢,同事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標尺的作用,具體而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引導師生圍繞目標的實現而有效地展開教學活動,恰當地組織教學過程,以此為標尺還能準確地檢測教學結果。而含糊抽象的目標既不能發揮導向作用,也難以檢測教學效果。如我們常見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等,講的都市學生內部心理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之后,教師難以直接觀察測量學生是否已形成這些“能力”或“技能”,也就難以檢測課堂教學效果。 要克服教學目標的含糊性,我們就要改變過去常用描述內在心理狀態的術語來陳述教學目的的傳統方法,而用描述行為的術語來陳述,例如,按傳統方法陳述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掌握對賬戶的分類”,其中,“理解掌握”一詞是對學生內在的心理狀態的描述,不易觀察,改用行為目標來陳述,“該一組賬戶學生能分別按經濟內容和用途結構進行分類”,其中雖然沒有出現“理解掌握”一詞,但學生必須理解掌握對賬戶的兩種不同分類之后,才能表現出目標中規定的行為其優點顯而易見。 對行為目標的陳述,心理學家提出,寫得好的行為目標應符合三個條件,一是說明通過教學之后學生能做什么或者會說什么,二是要規定學生的行為產生的條件,三是規定符合要求的作業標準,例如,教學目標“給出10筆經濟業務(條件),學生能編制會計分錄(行為),8道正確的為及格(標準),又如,教學目標”提供某月份企業總分類賬及有關明細分類帳的期末余額(條件),學生能依以編制資產負債表(行為),至少要有90%的項目編制正確(標準)“,都市嚴格按行為目標的要求陳述的教學目標,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可以只寫出作為條件和行為的前兩部分,對第三部分(即標準)在測量時再作規定,如“根據提供的某月份企業的材料收發業務(條件),學生能按后進先出法計算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行為)”,由于會計其本身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對會計事項均需通過行為操作來處理完成,所以有利于教師在會計課教學中用描述行為形式來陳述目標,也為教師能精確而清晰地確定教學目標具備了先天的條件。 教學目標是指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除了學生能做能說等行為上的變化外,還應當包括學生在理解、分析、創造等能力方面的變化。能力的變化是學生內部心理的變化,不能直接觀察和測量,但它可以通過其外顯行為來反映,所以在陳述這類反映學生內在心理變化的目標時,還需結合其外顯行為,即列舉反映這些變化的行為樣品,例如: 1.理解會計校算一般原則中的權責發生制原則 1.1能用自己的話來說沒權責發生制 1.2能舉出幾種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會計處理方法 1.3提供企業某月份的經濟業務資料,學生能按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計算該企業本月份的收入和費用 在這里,雖然“理解”是學生內部心理狀態,但通過觀察測量學生在這三個表明“理解”的具體行為上的表現,就可知道學生是否已理解,可見以這種方式陳述也能克服目標的含糊性,提供出精確而清晰的教學目標。
二、通過目標分析,進行整體構思,精心布局 確定教學目標之后,還需對目標進行分析,由于教學目標只是一定教學活動完成之后學生應達到的終點能力,而這些能力是怎樣得來或形成的呢?在教學目標的陳述中沒有具體說明,所以教師還要進一步揭示終點目標能得以實現的現行條件,這就是目標分析,也就是學習任務分析。 進行任務分析,首先要確定學生習得新知識的內部前提條件,其次要分析在起點到終點之間學生還有哪些知識尚未掌握,這些知識是學生完成學習的必要條件,稱為使能目標,學生只有逐步掌握這些知識跨上一個個臺階,才能到達終點目標。分析確定使能目標,可以從終點出發,反復設問:學生要完成這一目標,預先必須具備哪些能力或知識“一直追問道起點知識為止,例如,對計算固定生產折舊的直線法的學習,根據其終點目標,其使能目標可分析確定為: 終極目標:告知固定資產資料,學生能用直線法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應折舊額/使用年限) 使能目標2:能確定固定資產應折舊總額(固定資產原值-殘值+清理費用) 使能目標1:能說出影響固定資產折舊的因素(原值,使用年限,殘值,清理費用) 起點能力:已掌握固定資產折舊的概念(轉移價值損耗) 任何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和新知識有密切聯系舊知識之上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由被激活的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將新知識納入其原有知識結構網絡,并使其知識結構網絡得以擴展,要學習新知識,首先要激活能同化新知識的舊知識。通過人物分析確定學生的起點知識,使教師在復習激活舊知識時,可做到有的放矢,防止每堂課前無選擇地復習前一堂課知識的機械做法,教師在組織教學進行課前復習時,就是要復習激活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應具備的起點知識,學生起點能力的確定使課前復習更有了針對性,另外這種目標分析指導下的課前復習同傳統的復習形式看是相似,但其意義是不同的,它是新知識的嫁接找同比點,以便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識。 學生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循序漸進的,教師的教學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人物分析中的使用使能目標分析,揭示從起點知識到終點知識的層次關系,就是體現了學些的層次性,如果教師按此組織教學,既符合了學生學習接受知識和思維發展的規律,又能使教學活動過程清晰有序,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防止偏離教學目標的那種無序甚至費時無效的課堂活動,能很大程度上改變教師上課時的隨意性,這種目標分析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不僅清晰有序,有利于教學目標的落實和重點的突出,還為學生認識設置了層層臺階,有利于難點的突破。 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會計課的教學還必須要給學生以充分的操作實踐的機會,所以在會計課教學中“練”是以相當重要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教學目標清晰可測的前提下,課堂練習的設計是完全可以圍繞教學的終點目標或使能目標而進行的,其實陳述較好的目標其本身已為課堂練習的設計提供了依據,例如前面的理解賬戶分類和理解權責發生制原則的教學目標,只要稍加變化,就可以轉化為練習題或檢測題。 1、檢測對賬戶分類理解的題目: 下列賬戶按經濟內容分類和按用途結構分類各屬于哪一類? (1)短期投資 (2)待攤費用 (20)制造費用 2、檢測對權責發生制原則理解的題目: 資料:某企業7月份發生下列經濟業務: (1)銷售產品60000元,貨款存入銀行 (10)收回上月賒銷貨款18000元 要求:根據上述資料,分別按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計算該企業本月份收入和費用,并在下表中有各項目內填制 業務號 權責發生制 收付實現制 收入 費用 收入 費用 1 2 3 10 合 計 這種目標導向下的練習設計,不僅能針對性鞏固新知識,避免重復練習加重學習負擔。還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練習后反饋情況來判斷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中規定的作業標準,以檢測和評價課堂教學結果。 進行目標分析,知道課堂教學中的課前復習、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堂練習的設計,并在此基礎上整體構思、精心布局,不僅規范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了教學效果,還能以科學的認知規律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目標導向下的教學強調教學目標要精確可測,要體現學生學習后的行為變化,強調教學過程要清晰有序,要體現學生學習的層次性,目標可測,才有利于反饋,教學有序,才能循序漸進,在會計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程其自身有利條件,進行目標導向教學設計,堅持“教學有序,反饋把關”,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為當前的“減負”創造前提條件。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